浅谈剪力墙布置原则
——以某H 形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例
2020-05-13房其娟
房其娟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0 前言
剪力墙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中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剪力墙布置的合理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工程中通常将周期比、位移比、层间位移角作为观察剪力墙布置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为研究剪力墙布置的高效性,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围绕以上三个观测点对剪力墙的布置展开研究。
1 剪力墙布置原则
首先剪力墙的数量应适当,剪力墙数量并非多多益善。其次是剪力墙布置应尽量符合“分散、均匀、周边、对称”的原则。
2 工程实例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第二住院大楼是一座大型综合性医疗建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建筑面积约86000m2,总高度为89.60m,宽度为69.60m,地下2 层,地上22 层。
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地震加速度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设计周期Tg=0.35s。建筑平面为不规则H 形,如图1 所示。
下边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体系对建筑进行结构布置,通过调整剪力墙的位置、数量来探究框架—剪力墙中剪力墙的布置原则。
图1 标准层轴网尺寸
图2 方案一剪力墙布置图
图3 方案二剪力墙布置图图4 方案三剪力墙布置图
方案一在楼电梯间及上下翼缘处布置了剪力墙,方案二减小了楼电梯间处剪力墙数量,上翼缘剪力墙布置不变,下翼缘中A 轴处剪力墙更加分散,在结构凹凸处增加两组剪力墙。通过比较表1 数值发现,两种方案周期比均满足规范要求,方案二与方案一相比周期比基本没有发生改变,而位移比却从1.28 降至1.24,说明“减小中部刚度,增加周边刚度,分散布置,尽量实现对称布置”是剪力墙合理的布置原则。
方案一与方案二都是从单片剪力墙来考虑问题,方案三中引入“整体结构”的思路,将剪力墙由“片”到“体”,看其工作效果如何。方案三中将中部楼电梯间剪力墙去掉,只留下②轴一片剪力墙,上翼缘去掉一个型剪力墙组合,沿②轴布置一片剪力墙,其他布置与方案二保持不变。
方案三中四个井筒通过剪力墙、框架柱、刚性楼板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个井筒既独立发挥作用又能协调工作,且结构的四周及角部均布置有剪力墙,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抗力包围圈”,大大提高了抗震能力。
由表1 数据可知,虽然方案三中剪力墙数量降低,但因着合理的布置,其周期比满足规范要求,且位移比与层间位移角在三个方案中均是最小的。因此可知剪力墙并非多多益善,合理布置剪力墙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表1 各方案的周期比、位移比、层间位移角
3 结论
剪力墙宜周边布置,尽量减少中部剪力墙的数量以降低中部抗侧刚度;尽量分散布置,来提高整个结构的扭转刚度。楼电梯间宜布置成剪力墙筒体,筒体之间由相应构件连接成为整体,结构的工作效能会更好,应从“整体结构”而非“个体构件”的角度进行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