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与应用项目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

2020-05-12王南杰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摘 要】开发创新与应用项目课程体系是落实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途径,而课程的系统化、完整性、可行性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创新与应用项目课程体系突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赋予课程新的授课理念和教学模式,适合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特点,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设计思维和创新精神,更利于开展创作、创业实践。

【关键词】创新与应用项目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2-0057-03

【作者简介】王南杰,南京晓庄学院(南京,211171)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与应用项目课程体系遵循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规律,兼顾标准化、个性化,强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以及特色教学形式,切实有效地达成五年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实践型、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依据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开发在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遵循艺术设计规律的前提下构建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景开发、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条件创建以及教学评价设计。

艺术设计创新与应用项目课程的开发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职业、岗位工作分析,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为依据,根据企业岗位工作要求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课程内容开发,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专业通过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实现艺术设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满足行业对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和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准确定位创新与应用项目课程体系,切实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以“技术为主”还是以“艺术为主”?笔者认为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急需的人才类型为目标,准确定位和全面调整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以艺术设计创作为核心能力、辅以其他综合能力的提高。围绕这个目标全面探索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创新与应用项目课程是集前期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课程。课程以项目为引领,以典型案例为参照,将设计创新点与工作任务及目标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设计创新与工作、创业相结合的设计素养和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创新、相互配合等综合能力。本项目课程依托专业工作室、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将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艺术创作方法转化为实践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平台。

以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为背景和实践载体,从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愿景构思、系统设计、实践建构直至运行实现等方面,将课题理论研究和示范院校的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建立起以艺术设计创新与应用项目训练教学为核心的“学习型教学工厂”,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定制式、合约式的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教育。

三、课程的系统化、完整性、可行性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

(一)确定关于设计工作任务的课程目标和内容

教师协同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课程内容,围绕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群和岗位职业能力构建课程,并对已就业和上岗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调整课程的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为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围绕岗位设置的定向专业设计任务,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从收集信息、市场调研、设计定位、草图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实施与评价等程序出发,了解设计过程,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比如“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为:在课程中先后置入终端用户和受众的生理、心理研究,通过视觉传达设计实践等课程环节,能设计出相适应的产品,学生结束课程和毕业后可以进入产品制造企业、产品研究机构、专业设计部门从事产品品牌视觉设计、交互设计、设计管理等工作。

(二)制定艺术设计与制作相关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

以艺术设计创新与应用项目课程教学设计为切入点,推进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针对高职艺术设计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以设计的工作任務为引领,按学做合一的教学设计要求实现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定位于单项能力训练)教学的融合,并将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实施全部放在实验实训场所进行。抓住课程教学设计这一核心环节,首先要求每门课程依托教学团队,以团队组织学习的方式,按预设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然后围绕课程以教学单位进行教学设计与资源建设。课程标准的制定围绕专业方向严格遵循“项目引领制”“企业进课堂”“学生进企业”为核心的产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长久的、深度的三方紧密合作教学,切实有效地达到“实践型、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以实际的具体项目为导向,以企业项目、典型案例、学生创新作品为驱动任务,完成从教室到工作室再到专业公司的递进与跨越。针对不同的能力训练项目和工作任务,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内容,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过程,提升学生的分析与实际运用能力。通过项目驱动让学生按意愿选择不同的岗位,在实际的严格训练中了解并掌握相关设计的流程、工艺和技法,以此加强设计能力培养的专业性、标准性和规范性。

(四)环境设置,情景开发

工作室是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工作室培训的项目大都来源于合作企业。工作室的发展需要与企业横向联合,企业因解决了难题获得回报而愿意投资。工作室是产、学、研结合的最佳场所和实验基地,要注重与企业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和产品研发,需要配齐专业设备,比如摄影专业的影棚、暗房,广告专业的雕刻机、喷绘机,包装专业的印刷机、打印机,环艺专业的材料室、工艺室。

(五)加强校企合作,拓展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扩展,学生不仅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而且可以通过严格执行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教学任务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共赢,持久发展。与企业合作,建立具有生产制作功能的实训车间,避免实训设备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带来的浪费,在项目的互认、协作、共建上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和积极创建新的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学生众创空间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为学生创新创业交流提供空间、搭建平台,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根据新的课程内容和要求有所延展,针对岗位胜任能力、项目分析与研究能力、实践与应用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等,涉及艺术设计创新与应用的专业性、标准性和规范性等新要求。

(六)雙师型师资及校外指导专家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来源于各类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一是专门的艺术设计院校教师,二是企业、行业一线的实践专家。五年制高职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关键。艺术设计是与社会应用紧密挂钩的一门学科,必须提倡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引入企业一线设计专家,全过程参与指导学生的项目实践教学。

创新与应用项目课程体系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在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之处:一是将知识体系按工作体系来构建,以课程建设为根本,以项目开展为驱动,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彻底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二是强化课程训练,让学生在实战中接受挑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艺术设计类大赛,争取取得各类奖项;三是学生所学课程和行业内、企业内岗位对接,艺术设计专业就业率可以达到95%以上;四是能够使学生积累岗位工作经验,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在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项目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执行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因为项目的实验性会遇到“产教学做研”各个环节衔接的问题,具体的项目导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解度和执行力不够或有偏差等。这就需要方案制订者与实施者相互配合,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协作,在保持总体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具体的行动计划,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循序渐进,顺利达成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从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浅议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全人教育理念下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当前江苏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中以项目教学促产学研结合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