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的理念、特点和要求
2020-05-12马万全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性、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是规范五年制高职管理、彰显五年制高职特色、提高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引领性工作。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要把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促进就业导向,把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就业创业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坚持遵循规律,把深化五年一贯培养、校企合作办学、理实一体教学作为重要特色;坚持标准引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落实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立德树人;就业导向;标准引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92-0008-05
【作者简介】马万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24)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规范性、纲领性文件。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水平,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多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工作作为规范五年制高职管理、彰显五年制高职特色、提高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引领性工作。
2019年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指导意见后不久,学院就研究制定了《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对各分院、办学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并启动和完成了55个专业的五年制高职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工作。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工作凝聚着各专业协作委员会和广大一线教师的汗水和智慧,得到了兄弟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必将对五年制高职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的基本理念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首先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检验、改进的全过程。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和载体,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学生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担当起“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时代使命。
二是坚持促进就业导向,把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就业创业能力作为主攻方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必须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分析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努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着力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三是坚持遵循规律,把深化五年一贯培养、校企合作办学、理实一体教学作为重要特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初中毕业为起点,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实行五年贯通培养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发挥中高职贯通、长学制培养的独特优势,遵循五年制高职基本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设计五年教学活动,推进人才递进培养。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借鉴成果导向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培养需求,持续更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打造优质课堂,提高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四是坚持标准引领,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落实、持续改进作为基础工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标准,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是日常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要把制订实施、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关键性举措,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不会制订的要学会制订,没有实施到位的要规范实施,未能不断改进的要督促改进。要进一步提高学校黨委行政、专业系部、每位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识,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严格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落实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二、新一轮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特色
一是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学院五年制高职新一轮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参考《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五年制高职学制特点与服务面向,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调研,掌握行业标准,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分形成培养规格,明确人才培养的素质、知识、能力等三个方面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毕业要求”的研制逻辑,以丰富全面的课程体系支撑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的实现,以严格的毕业要求检验考核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是规范设置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贯彻国家关于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结合五年制高职的实际特点,在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规范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课程。五年制高职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前两年依据中职思政课程设置要求开设,后三年依据高职思政课程设置要求开设,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限定选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设做到在校9个学期不断线,每周安排2个及以上学时。美育(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书法等内容,按照必修2个学分以上、选修2个学分以上设定。劳动教育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安排16个学时,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劳动育人功能。
三是统筹兼顾公共基础与专业课程。在规定学制、规定总课时的框架之中,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是矛盾的统一体。公共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迁移性,专业(技能)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筹兼顾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始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正确处理的重要问题。新一轮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教育部相关要求,规定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1/3,专业课程学时一般为总学时的2/3左右。学院专门研究制定了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意见,明确语文、数学、外语分别不少于256学时、224学时、196学时的设置要求。为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迅速发展的现实需要,将人工智能课程叠加整合至信息技术课程,明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课程不少于96学时。另外还按规定设置了历史、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必修课程,设置了物理、化学、地理、职业素养、安全教育等限定选修课程。这样既能保证学生获得必备的通识知识,同时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
四是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新一轮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深入总结了以往经验,紧密结合五年制高职的实际,在强化“五年一贯、总体设计”的基础上,明确专业(技能)课程体系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兼顾人才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社会变化需求的适应,增强长学制培养人才的可变性与适应性。将专业(技能)课程分为“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种。专业(群)平台课程是面向专业(群)开设的通用课程,引导学生进入专业群;专业核心课程是面向本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引导学生进入该专业;专业方向课程是面向就业岗位开设的个性化课程,促进学生比较好地实现岗位就业创业。三种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群后还有两次选择的机会,一次是在专业群内选择某个专业,另一次是在专业内选择某个专业方向。这既保证了在整体设计下技术技能的递进培养,又增强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对学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柔性贴合。
五是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对接岗位需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举措。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紧盯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淘汰一批陈旧专业课程,新设一批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课程,增设一批提升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课程。如园艺技术专业新设“农业物联网技术”“无人机技术”课程,电气自动化专业新设“工业网络与组态技术”“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基础”,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新设“服装商品企划”“服装生产管理”,会计专业增设“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等。
六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在教学领域的集中体现。教育部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的50%以上。”五年制高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在较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将生产服务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充实到课程内容之中,将1+X证书制度融合到课程实施之中。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在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之后,安排1~2周的集中实践课程,对前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巩固提升;在完成大多数课程学习后,安排4~8周的毕业设计,对5年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创新应用;在最后一个学期(第10学期)安排顶岗实习,推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岗位工作中去,从而形成“课程实践—集中实践—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的完整、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七是保障学校办学自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实行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学院负责制订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办学单位根据区域特点、企业需求、学校特色,按照不低于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质量要求,自主研制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同时,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预留了占总学时10%的部分作为任选课程学时,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地方企业要求,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开设一批公共选修、专业选修课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修习,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还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社团活动,取得的成绩可以折算为一定学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对五年制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执行的建议
一是规范实施“4.5+0.5”培养模式。教育部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学生顶岗实习一般为6个月”,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指导意见中强调“规范实施‘4.5+0.5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时间除医护类专业外一般为6个月”。五年制高职通过课程整体设计与无缝衔接,相比普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紧缩了一年学制,整体课程安排十分紧凑:既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和专业教育的必要学时,也要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推动五年制高职高质量发展。各办学单位务必要高度重视,转变办学观念,克服各种困难,规范实施培养方案,认真开好各门课程,推动“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
二是规范开设思政、文化和专业核心课程。规范开设思政、文化和专业核心课程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底线要求。要按照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配足配齐思政课教师、体育和艺术教师,加快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确保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实训课开出率。加紧提高专业负责人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管理水平,准確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全面掌握课程体系的结构与主要内容,深入了解课程之间的衔接配套关系。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着力提高专业课程的实施水平。
三是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强化所有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梳理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四是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快培养适应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结构。健全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学院院本教材,选用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高质量教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积极推进智慧教育与智慧学习,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把学生带入学习的状态。
五是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与实施检查。各五年制办学单位要依据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充分调研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要求,组织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制(修)订,并由学校党组织召开会议审定。学院将组织各办学单位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对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予以通报表扬,对不合格的人才培养方案督促修改完善。各办学单位要主动公开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执行情况的检查督查,分析研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改进提高。学院将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检查评价制度,对各办学单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公开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通报,指导各办学单位认真研究制订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六是完善质量监测体系,促进人人成长成才。严格落实培养目標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构建更加科学的学业评价体系。深入推进“教考分离”改革,强化考试纪律建设,严格考试过程管理,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推动形成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考试风气。严格成绩管理制度,规范成绩登记、修改、提交、锁定、出具工作。探索开展五年制高职学业水平统一测试,对五年制高职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测,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培养、充分成长,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文摘
通过中德两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能够看出:第一,加强工程教育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育界和工业界的协调配合,前者为学生的基础能力养成奠定了知识基础,后者为知识内容向专业技能的转化提供了机会和平台。第二,兼容并包地整合引导和推动两方面的教学实施理念。工程教育过程中既需要对教学引导的收,即驱动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从而建立扎实可靠的专业素养,又需要对学习过程的放,即引导学生有效理解知识体系以提高教学培养过程的效率。
——摘编自《中德两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剖析》(《教育现代化》2020年第7期,作者张莹、徐茹枝、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