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的改革与探索
2016-12-12李海东郝好山于琼燕
李海东+郝好山+于琼燕
摘 要: 基于河南工程学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向转变的办学思路,本文通过分析应用物理专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两个方面对应用物理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 应用物理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 导师制
1.引言
应用物理学是以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实验方法及最新成就为基础,进行应用和实践研究的学科,不仅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而且是未来物理学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1]。应用物理专业作为一个面向产业发展,为行业企业提供专门人才的本科专业,其发展应该紧密联系行业动向,把握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方向。毕业生可在高校或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在公司企业从事物理材料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等。基于这些,专业优势应用物理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国家基础研究所必需的人才。2014年,学校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提出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向转变的办学思路。我校本科专业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要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来培养学生[2]。
2.应用物理专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紧跟行业发展需求,先后修订了2011版和2013版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这两个方案,从当前的角度看,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是符合当时光伏产业发展特点的。当时我国的光伏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特别到2011年年底,中国的光伏生产份额达到了占全球50%的高比例,整个市场呈现出广阔的前景。当时光伏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非常大[3],而且国内高校开设光伏专业的又比较少,导致我们制订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时缺少可以参照的例子,在课程设置上也就体现物理学和光伏材料课程相互混合的结果。而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际是在2011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小的修正,减少了一些专业理论课程,相对增加实践教学比例。这是因为通过我们对两年多的专业建设上的总结和反思,发现存在所开设的课程不够合理等问题。尤其是所开设的课程中传统物理学知识过多,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理论化,行业适用特征不明显,这会造成对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这一点在我们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中已经有所反映。由此,我们在专业教学上做出了一些调整,例如降低理论教学难度,加深实践知识的讲解等,但是受制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限制,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依然没有得到大的改变。这就促使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做进一步修订。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我们认识到,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好的培养方案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这不仅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3.改革和实践
面对应用物理专业的培养现状和新形势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在应用物理专业建设上重点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探索性改革和尝试,明显提高我校应用物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我们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原则,结合学院实际,通过走出去调研、请进来论证的方式,不断对已有工作进行总结改进,使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学校提出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将应用物理专业的方向定位为光伏材料设计及应用。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应用物理和光伏材料基础知识,具有坚实的应用物理基础,熟悉基本物理电子学、半导体材料和光伏器件设计基本知识,具备光伏器件设计所需的物理和控制器件的基本技能,具有光伏材料研究、产品开发和设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我们设置理学课程模块和工学课程模块,体现理学打基础,工学求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时安排上,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的比例占总学分比例达到30%以上,专业实习实训12周以上,更彰显地方性本科高校的向应用型转型的办学特色。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通过不断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达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进厂实习,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缩短了从学生到员工之间思想与业务距离,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重视学生素质培养。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进一步深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4]。根据学校提出的“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应用物理专业发展实际,于2015年年初,我们在全体本科生中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希望通过导师制的形式,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具体地说,学生导师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职责:
3.2.1心理指导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存在受挫能力不强的现象。因此,导师可以通过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端正生活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导师可以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2学业指导
导师主要负监督的职责,要定期对学生所学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指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对学生选课、学习进程安排、发展方向、学习方法等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2.3考研指导
导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献和信息检索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大三学生,导师要对学生的专业课的学习及考研规划提出建议,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倡有条件的导师带领学生积极走进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参与科研课题及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对学生进行科研的初步训练。
3.2.4就业指导
导师要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形势,通过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专业发展方向的理解,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学生兴趣和潜力,因势利导,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学生就业方向选择和目标定位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导师的社会阅历和专业背景优势,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增强就业准备和就业信心。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制订了《理学院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从规章制度上加强了导师的遴选和管理工作。第一,导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有高度的责任心,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第二,导师要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带领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导师的学术成就不仅可以为学生树立前进的榜样,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便于更好地开展指导工作。第三,导师要保证工作时间。导师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导师必须定期拿出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活动。第四,导师要填写指导工作日志,如实记录对学生的指导活动,并在学期末写出工作总结。学院会根据导师的实际指导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和学院二次分配等方面向优秀指导导师进行倾斜和奖励。
4.改革的初步成效
通过一年来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不仅帮助部分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例如,在2016年应用物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超过50%的课题来源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另外,在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应用物理专业的考研录取率达到了26%,显著高于我校平均12%的录取率。因此,推行导师制促进了应用物理专业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巩晓阳,李同伟,王翚,魏荣慧,崔红玲.新形势下应用物理专业的改革与前景定位[J].学科探索,2015(9):15+25.
[2]张石定.应用物理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4):108-110.
[3]胡峰,李明真,朱海燕.新形势下应用物理学的专业建设探究[J].科技视界,2015(23):46-47.
[4]吕秋丰,靳艳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