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
2020-05-12张革英乔湘平
张革英 乔湘平
摘要: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创新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思路,探索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有利于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资源;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044-04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宝贵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又是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主渠道。当前,如何创新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关联
红色资源(亦称“红色教育资源”或“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且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主要包括旧居、旧址、遗迹、标语、文件、书信等物质资源,以及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精神资源。
红色资源因其特殊的时代背景而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政课优质资源。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高度一致性
第一,红色资源提供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已经沉淀并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1]红色资源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更生动,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效果更明显。第二,红色资源丰富了高校思政课内容和内涵。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可以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2]红色资源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内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真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例如,将革命前辈的感人故事内容作为案例教学的重要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进一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的当代价值。
(二)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价值的高度契合性
第一,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一直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一步提高。红色资源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政育人功能。红色资源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教育资源条件。红色资源教育通过实地考察、情景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
第二,红色资源为大学生革命价值观养成提供价值引领。红色资源蕴含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厚重的先进文化、丰富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说服力、震撼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3]。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着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价值引领。
二、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原则
为促进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合,在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应坚持以“铸魂育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红色资源与“虚拟”红色资源互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原则。
1.以铸魂育人为根本任务,实现高校思政工作“三全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的思想教育观和教学方法论为指导,始终坚持以铸魂育人为根本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培養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2.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首先,高校思政课的主体和教育对象是学生。思政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知识、情感、认知水平、思维特征以及生活实际、成长的需要,确定红色思政教学主题,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震撼力[4]。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展示、运用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教师主要起到组织、指导作用。
3.以教师为主导,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课程的讲授者,更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精心设计、组织和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到“三个统一”:第一,将思政教育与培养目标相统一。根据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大纲要求,贯彻思政课程“铸魂育人”根本宗旨,强化思政课程思政教育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第二,将课程教学与教改成果相统一。教学内容融入优秀教改成果。广泛吸纳教学名师团队或个人的先进教学经验,积极进行思政教学教改研究,探索专题式、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混合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第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统一。一是将网络资源平台与传统课堂相结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使用超星学习通、学习强国、红星云、雨课堂等网络思政教育教学平台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结合运用案例分析、小组研习讨论、情景再现、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和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虚拟技术、视频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红色资源是伟大的革命实践斗争的产物,能够提供丰富的实践内容,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比如,讲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时,可以组织学生到井冈山革命根據地旧址和瑞金中央苏区旧址考察实践。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应在总体上与课程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保持一致,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以实践丰富理论和印证理论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但又不完全统属,而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两者要求有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目标、任务与合理的教学安排。
5.建立“虚拟”红色资源教学体系,作为传统红色资源与互为补充。红色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受经费、时间等条件制约,无法实现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体验和考察,高校可以借助各种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结合现代化教育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现代化红色文化资源虚拟教学资源体系。为了提升虚拟实践教学效果,还要求教师在进行虚拟实践教学创建和设计时,精心选择红色资源,将尽可能丰富且准确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大学生。
三、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构建
为有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高校应积极探索红色资源与思政课融合育人路径。(具体见下页图)。
(一)红色资源挖掘与“红色教育品牌”凝练相结合,协同构建“点—线—面—体”立体育人路径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做好红色资源开发整合,凝练优势特色的红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品牌体系。首先,充分发挥政府、高等院校、社会等各种力量的作用,协同参与和推动红色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其次,区域、地方开发红色资源应当统筹兼顾,紧密围绕红色资源资政育人的内涵与实质,将其整合成为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的教育资源品牌;然后,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提炼课程教学与红色资源体系中的“教育点”,贯穿教学育人的全过程与教学实践过程各环节的“线”,形成政府、社会、红色资源区与高校多方联动、互动互通的“面”,最终落实到研究对象、教育对象为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形成高校、红色资源区、政府与社会协同构建的“点—线—面—体”的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立体育人路径。
(二)红色资源“三进”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相结合,筑牢高校思政课红色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第一,红色资源“进校园”,把红色资源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建设高校红色社团,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学术、艺术、娱乐活动;抢占高校红色文化阵地,利用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广泛宣传;创设高校红色资源网络,将网络与红色资源开发、思政课教育教学三者有机结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第二,红色资源“进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贯穿红色资源教育的要素。系统编写红色教材、开发使用红色课件、科学欣赏红色影音、实行红色资源专题教学、开设红色资源教育选修课与校本课程等;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对红色资源进课堂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促进教师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第三,红色资源“进教材,编写红色资源教育辅导读物、资料、讲义等。在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前提下,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资源“进教材”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红色资源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史、国情,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
(三)红色资源“三贴近”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创新高校红色实践教育的形式
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学习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红色实践教学形式。
1.实地考察型教学。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故(旧)居、烈士纪念馆、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精神展览馆,瞻仰革命烈士陵园等参观考察活动;开展红色旅游、重温红色历史主题班、团活动、重走长征路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去亲自感知和体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思想道德境界的升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真实性与获得感。
2.学习研究型教学。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讲坛、学术报告会,邀请抗战老兵和老红军讲革命传统故事等红色讲座报告;举行关于党的历史、红军斗争史、长征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等方面的专题演讲活动;组织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红色经典读(观)后感和红色知识抢答赛等红色知识学习竞赛活动,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之外红色资源教育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增长知识。
3.寓教于乐型教学。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推荐阅读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欣赏红色文化主题的专题书画作品展览;组织开展红色文化艺术活动,如纪念党的生日文艺晚会、红歌对唱比赛、革命诗词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感知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4.实践创作型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的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开展红色文艺创作活动,创作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小说、歌曲、绘画、书法作品等等,在进行实践创作的过程中,通过接触、了解和研究红色资源,增进对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红色文化相结合,拓展高校红色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有效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将地方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拓宽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领域。
1.高校与红色区域共建红色教育基地。高校应加强与地方红色资源区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建红色资源共享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加深学生对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认识,将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内容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红色资源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5]。将思政课堂与红色教育基地实践课堂充分结合,构筑课堂与社会的联动体系。
2.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红色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限于课堂,也应该积极融入课余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比如,出版有关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刊物,定期举办红色文艺表演、邀请专家进校园作专题报告等;开展红色文艺活动,如唱红歌,诵经典,开展红色讲坛、红色文化专题演讲等,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在校园中建设红色博物馆,扩建红色雕塑、画像,红色诗词墙、红色标语牌等校园红色景观,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校园物质文化。
四、结语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将红色资源的思政教育价值创新性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关键在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有效路径是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今后,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教学,坚持以“铸魂育人”为根本任务,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主导自觉利用好红色资源,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高度认同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和介质等为媒介积极传播好红色文化,政府、社会、高校与地方多方协作,不断创新红色资源利用的思路,协同创新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鲜活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占毅.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09.
[2]李康平,李正兴.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教育学术月刊,2008,(8):44.
[3]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72.
[4]金伟,韩美群.“红色”虚拟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77.
[5]朱蓉蓉,洪惠敏.“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