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特殊人群个别化转衔计划研究综述与启示
2020-05-12秦铭欢刘恩康
秦铭欢 刘恩康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从个体生涯发展的观点来看:转衔有着转换和衔接的重要意义,意味着从一种状态转换并衔接到另一种状态,这可能是生活角色、形态和环境的转变。[1]针对特殊人群而言,我们通常理解为从学前阶段到学龄阶段的过渡、各学段之间的过渡、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从特殊教育学校到普通学校的过渡等。个体所处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因而转衔的过程必然存在,这给本就难以适应社会的特殊儿童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教育者关注和思考。[2]个别化转衔计划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活动设计,专注于提高特殊学生参与学校和毕业后的活动的学业和功能性行为的能力,包括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就业或独立生活,[3]是特殊学生适应环境变化、顺利完成转衔进而融入社会的有效方法。
1990 年美国的《残疾人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简称IDEA)提出为每一名特殊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简称IEP),个别化转衔计划(Individualized Transition Plan,简称ITP)是作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一部分,[4]所有拥有IEP 的学生在16岁之前必须制定ITP。[5]这是个别化转衔服务正式纳入法律体系的开端。[6]到20世纪末,国外特殊教育较为成熟的国家纷纷通过各种形式确认了特殊学生接受转衔教育的权利,并提供个别化转衔计划。从21世纪起,国内也开始陆续出现少量针对转衔计划的学术研究,国家也开始从政策层面对特殊人群转衔教育做出要求。2014年出教育部公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的总目标指出,“要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7]2015年《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也对教师的转衔教育知识做出了要求;2017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公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进一步提出“加强就业指导,做好残疾人教育与就业衔接工作”。[8]本文通过分析近十年SSCI数据库核心文献中关于个别化转衔计划的相关研究,深入了解国际转衔教育的研究的热点,为我国特殊人群个别化转衔计划的研究和实施带来启示。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数据取样。本研究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文章检索和收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平台,收录了12,000多种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众多领域。在数据库中本研究以“Individualized Transition Plan”“Individualized Transition Program”或“ITP”为主题,并选定研究领域“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检索时间跨度为“2008—2018年”(截止于撰稿日2018年12月28日)期间发表的有关个别化转衔计划的论文,经过筛选,共获得有效文献88篇。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材料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来把握国际上个别化转衔计划研究的特点。分析工具的选择上,采用国内研发的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对国外个别化转衔计划研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88篇有效文献其中关键词共181个,最高频词出现20次,前26个高频关键词经中文翻译如表1所示。其中仅转衔(transition)、IEP、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和家长(parents)四个关键词词频数量超过或等于10次。
表1 前26个高频关键词
二、相关研究特点
基于针对文献的内容分析与计量学分析,近十年国外关于ITP的研究热点包括:重视制定个别化转衔计划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决定因素、关注研究个别化转衔计划本身的合规性和内容质量、注重采用混合研究和循证研究范式并重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主题上:关注ITP制定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决定因素。
1.ITP中自我决定的作用机制。Field和Hoffman认为自我决定的本质是基于认识和重视自己的基础来定义和实现目标的能力,包括五个主要组成部分:了解自己,重视自己,计划,行动和体验结果,以及学习。[9]换句话说,自我决定的个体因为能够将自己的现有的优势和能力与未来目标相结合,对现在的生活多一些计划和控制。[10]有实验证据表明高自我决定的学生更多的能够成功转衔、独立生活、参与社区活动等。Wehmeyer等通过构建不同理论模型肯定了特殊学生的自我决定具有可塑性,且特殊学生的异质性较大,故自我决定对特殊学生发展非常重要。
二十多年来,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已经认识到,自我决定的结构是一种模范教育实践,可以改善残疾学生的学习成绩,[11]是转衔过程中重要的内容。[12]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自己比老师更积极地评估他们自我决定的能力,[13]学生对参与自己的个别化转衔计划保持一种积极向上态度,这不仅能制定一个满足学生兴趣和要求的ITP,同样有助于学生更加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14]自主决定的个别化转衔计划能够有效提高特殊学生的自主决定能力,[15]他们在进入下一学段学习或者进入社会时,需要督促自身去学习需要的技能,[12]不得不说,通过融入学生自主选择的个别化转衔计划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特殊学生成功从学校毕业过渡到成人的社会生活。[16]但是研究者同时也发现自我决定效果受到参与儿童年龄的限制,[17]不是所有类型和所有年龄阶段的特殊儿童参与该计划的制定都能取得显著效果。
2.ITP实践过程中自我决定的现状。虽然多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了自主决策的作用,但是根据Martin,Van Dycke的研究发现实际上学生在个别化转衔会议中谈话时间仅占3%,[18]如此短暂的时间占比,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给学生表达自身以及参与计划的制定决策。除了学生在个别化转衔会议没有足够的时间之外,学生自主参与的意愿和参与能力也存在问题。
已有诸多国外学者在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转衔过程中的自我决定的方案,VanLaarhovenMyers等学者发起了“我的声音”实验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在个别化转衔会议上进行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存在耗时过长的问题;[19]亦或是使用“自我决定之旅”[20]的方式来回顾和反思重大事件中学生自身的参与,以提高学生自我决定的能力和参与度。有学者为增加学生在个别化转衔计划制定过程当中的参与和自我决定,建议在常规流程的基础上额外增加学生背景知识和参与理由的学习;为了能够更有成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决定的能力,美国HAWK 职业高中设计了基于学生自主决定的转衔模式,[21]不仅仅在毕业年级开展转衔教育,而是将九年级到十二年级视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转衔过程,因为自我决定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二者是螺旋同步发展的。[22]
(二)内容上:聚焦ITP文本的内容合规性和质量。
1.ITP内容合规性和质量的现状。美英澳等国对于特殊人群的个别化转衔计划的要求不再仅仅满足每个学生是否拥有“独家定制”的转衔计划,如今已发展为关注个别化转衔计划的内容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更加注重内容的合规性与科学性。美国法律通过判例法形式对个别化转衔计划的开始时间、家长参与、操作流程和计划内容逐步做出详细规定,如特殊学生16 周岁前必须享有个别化转衔计划,并每年调整一次;制定的转衔目标是可测量评估等。2011年国家中学转衔技术援助中心(the National Secondary Transition Technical Assistance Center,简称NSTTAC)数据显示,美国全国个别化转衔计划中60%报告的合规分数介于80%和100%之间,平均值80%。[23]但是对于这份数据诸多学者认为政府的评价标准较低,实际上来说个别化转衔计划的合规率很低,完全符合美国《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的转衔要求的个别化转衔计划也很少。[24]Doren 等学者研究表明,现有个别化转衔计划缺乏对规定流程的包容性或明确性,转衔服务的细节和特殊性考虑不足,缺乏长期规划,不能及时修订目标,未对残疾人群体或种族的差异进行考量,缺乏学生和其他关键成员(如家长、教师等)的参与。[25]
但也有学者通过量化的数据调查和质性访谈研究显示,针对ITP的研究不能只是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需要从现实层面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真实需要、家长期待和现有社会支持条件,才能使个别化转衔计划得到丰富和完善,充分保证学生和家长真正地参与。[26]2012年,Wagner等学者的研究提到,父母亲参与转衔计划会议的比例不同但总体较高,分别为68%和76%,[27]但父母想要真正地参与到个别化转衔会议中仍受到家庭经济、家长文化背景等影响。[28]高质量的个别化转衔计划不仅需要形式符合标准要求,同样要保障家长的有效参与,内容上是符合学生未来学习或就业的转衔需求,目标上是可行且可测评评估的。
2.提高ITP内容质量的实践。制定一个合规的高质量个别化转衔计划,不仅需要学生和家长的有效参与,具备制定计划能力的教师也至关重要。对教师制定和实施该计划的专业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是提高个别化转衔计划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个别化转衔计划的能力,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制定过程,[29]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率以确保个别化转衔计划内容的质量。
个别化转衔计划作为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转衔部分需要和教育计划整体要保持一致性关系,并展现转衔计划部分对整体的教育计划制定与实施具有引领作。[30]制定高质量的个别化转衔计划,促进个别化教育计划整体的完善,可以增加就业和独立生活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31]
(三)方法上:呈现多元取向研究范式。国外针对个别化转衔计划的研究采用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其中循证实践研究范式和混合研究范式较为突出。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中干预和服务的“黄金标准”。[32]循证的理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医学领域。[33]1996年“循证医学之父”David Sackett将循证医学定义为“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专业技能、病人的价值观三者结合”。[34]不久,剑桥大学David.Hargreaves教授将“循证研究”引入教育实践领域。[35]Rehfeldt,Clark等学者于2012年在美国融合高中选取56名学生进行对照组实验,通过循证实践研究的方法证明通过制定转衔计划清单(Transition Planning Inventory)和采用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个别化转衔计划的实施效果。[36]
混合研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方法论,同时又兼具量化与质性研究的特点,强调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具有互补性,可以在同一研究中混合使用并发挥两者的优势,已被视为一种有别于量化与质性研究的独立方法,被称为是第三种研究范式。[37]在混合研究中,量化与质性方法共同实现研究目的,在运用量化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的同时,运用质性方法收集资料来探索问题的深度和广度。Cavendish和Connor通过数据的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学校在制定个别化转衔计划过程符合了法律的要求;但通过质性的访谈法了解到家长们对个别化转衔计划会议中仍然存在诸多的实际问题。Skaff,Kemp,McGovern 等[38]2011年在美国三个州9所学校开展混合研究,总计1200个样本,其中1117名普通高中生,83名特殊学生。采用焦点小组方法收集定性数据,以补充定量调查数据所产生的结果。研究发现现有的学习计划还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转衔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计划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对接,提高家长的参与。
(四)结果上:重视对实践操作的指导作用。国外针对个别化转衔计划的研究超过三分之一论文对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将前沿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应用到转衔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Mary Zatta 和Betsy McGinnity 研究认为个别化转衔计划从基于系统性的设计到以人为本方法转变,能够从学生出发制订一套具有多方协调合作的转衔计划方案,帮助学生实现不同学校间或不同学段间的转衔需要。[39]在完整的理论论述后提出具体实践的启示,确保学生参与;根据学生的需求;转衔支持团队组成;父母参与;嵌入核心课程和提供就业的措施。将理论转化成为具体的操作步骤,能够直接而又高效的促进个别化转衔计划的实施。
三、研究启示
(一)重视ITP 制定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的多方参与。在制定个别化转衔计划过程中,学生参与制定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也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决定、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在个别化转衔计划会议上,学生必须要参与其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表达和有效地保障学生在个别化转衔计划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对于中重度的特殊学生,可以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收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在个别化转衔计划中的发言权。[40]
鼓励父母参与到转衔计划的制定中来,有证据显示父母参与有助于转衔计划的顺利实施。[41]但往往会存在家长对转衔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觉得可有可无而缺乏参会意愿、没有空闲时间或者觉得自己不是很了解无法做决定等原因回避参与转衔会议。校方和教师需要总分利用好正式转衔会议前的时间与家长深入沟通交流,首先需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参与的重要作用,然后提前了解家长的期望和意愿,进而协调家长与转衔团队会议的时间,灵活进行时间、地点安排,争取家长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和足够的发言权。在个别化转衔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应为家长提供通俗易懂、具有可操作性的家长指导手册,分步骤地指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转衔教育的全过程。
(二)重视提升转衔计划的质量。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是发展的良性循环规律。要确保转衔计划的效果,首先应该保障每一位特殊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中包含转衔教育部分,或者是制定单独的个别化转衔计划。然后着重提高转衔计划的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应基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完善ITP 的通用规范要求,确定服务对象、操作流程等强制标准,兼顾特殊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以及特殊的心理发展情况,提供符合家庭实际的柔性指导建议。学校或者机构可以通过实践案例总结分析,选择最佳的实践案例供教师学习使用。个别化转衔计划只有在形式上符合规范、内容上关注特殊学生的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才能促进特殊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提高教师和相关从业人员制定转衔计划的专业服务能力。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人群(特教教师、普通学校教师等)设置不同的业务能力培训。在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期间增加转衔教育课程,了解并规范制定转衔计划的操作流程,通过提高转衔团队的专业能力,来保障制定转衔计划的质量。利用专家团队资源,专家指导小组发挥指导和督导作用,以保障高质量的转衔计划制定与落实。
(三)丰富研究方法、强化对实践指导作用。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对研究的基本范式的重视程度以及运用的规范性都不够,方法论层面的反思与讨论不多,更遑论有所创新。[42]在今后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人员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研究方式,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将量化的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弥补单纯数字呈现和纯粹思辨的弊端,基于实践的调查和理性数据呈现,辅以必要的实验研究,让研究能够满足特殊教育的现实需求。获得研究结论后,对特殊教育的教学实践提出切实的指导步骤或注意事项。保障学术成果能够真正的落地引用到教师日常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教育评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