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培智学校师资需求现状调查研究
2020-05-12吴晓英赵丽娟
吴晓英 赵丽娟 陈 琪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
一、问题提出
新时代催生新梦想,新行动产生新作为。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分的特殊教育,全面提高其教育质量,由“有学上”发展到“上好学”成为特教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师资是关键。[1]当前许多高校已开设特教专业,并在数量和质量上很大程度缓解了特殊教育师资缺乏的难题,[2]也为特教师资的培养奠定基础。但由于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殊教育师资在培养目标及发展方向上参差不齐,由此引起高校培养的与实践学校所需师资相距甚远等不适现象之发生,这是特教师资匮乏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此外,新课标对特教教师的素养发展有新期待,这使得学校师资的紧缺问题更加突显。
那么,为实现特殊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之目标,国家、社会、学校该进行怎样的变革?未来的特殊教育学校最需要哪方面的教师?如何了解并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要?怎样培养特教教师?特教教师需要进行怎样的自我提升……这一系列问题是推进研究展开的缘由,也是研究的价值所在。为探究一线学校对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现状,找到特教师资困乏症结的内在根源,解决一线学校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与实施特教发展政策提供思维启迪,研究以贵州省培智学校为调研基地,通过量化研究的科学路径、重点运用调查法来探寻培智学校的师资需求问题,明晰特殊教育学校所需教师的类型、现状与症结所在,探明国家、社会、学校该怎样做才能满足上述需求,以培养出更多有质量、适应面广的特殊教育师资,更好服务区域特殊教育发展。基于上述实践问题和教育的时代使命,以贵州省为调研范围,以培智学校为调研试点,以学校对师资的需求作为调研内容,编制调查问卷,采用纸质与网上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贵州省培智学校的教师群体进行调研,以探明培智学校师资缺乏与政府供给的矛盾所在,为区域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和供给提供智库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为了解培智学校对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和供需情况,明晰特教师资未来的培育和发展方向,研究目标旨向以下问题的实现:聚焦贵州省培智学校师资的紧缺现状以及对师资类型的需求情况;明晰特教师资发展面临的问题、困境以及发展现状;了解贵州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等,为优化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使教师队伍走向年轻化、专业化和智慧化发展提供路径与策略支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以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特殊教育学校、欢乐船特殊教育机构、鱼洞峡特殊教育机构、云岩区惠智学校、花溪特殊教育学校以及遵义市启智学校等6所学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网上问卷与实地发放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法,从学校以及特殊教育机构的教师、领导中采集相关数据,共发放52份问卷,回收48份,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2.3%,有效率为100%。
(三)测量工具。研究参照贾珊珊《基于特殊儿童需要的特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3]和许佳宾,李维的《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及破解思路》[4]中的问卷来设计培智学校师资需求现状的调研问卷。问卷主要从所需教师基本情况、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师教学实施以及科研能力水平等维度进行编制。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20个单选题,其中对年龄、学历、职称的调查采用五个被选答案;对教师需求程度的选项采用里克特四级量表的方式,备选答案依次是“不清楚,不需要,比较需要,非常需要”;选择题中关于所需教师基本情况的单选题3个、所需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情况的单选题9个,所需教师教学实施及教学创新能力情况的单选题8个;第二部分是4个主观阐述题,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学方面有待加强的领域,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函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等。
三、区域培智学校师资需求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年龄、职称方面:年轻化、学历和职称双高的需求更大。特殊教育学校对教师年龄、学历、职称需求现状如何?具体情况分别见图1,2和3所示。
图1 培智学校对教师年龄需求的分布情况
图1 是调研培智学校对特教教师年龄需求的分布情况表,从图1 中发现:特殊教育学校对教师年龄的需求主要集中在20 至30 岁之间,占 85.42%(54.17%+31.25%);31 岁到60 岁之间需求占比为14.58%(8.33%+2.08%+4.17%),对教师的年龄需求,很多学校倾向于喜欢年轻的老师;对25 岁之前教师的需求占比高,达到54.17%之多,而30 岁之前的年龄段正好是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走进工作岗位的年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校对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教师的现实需要诉求。
图2 培智学校对教师学历需求的分布情况
图2是调研学校对特殊教育教师学历需求分布情况表,可看出,对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需求程度大,达到87.50%之多,而对研究生层次的最大,占比为54.17%,因而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是促进未来特教更好发展的核心要素。
图3 培智学校对教师职称需求的分布情况
那么,调研学校对特教教师职称的需求情况如何呢?从图3中看出,特殊教育学校对高级职称、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需求较大,而对初级教师的需求相对较少。因为职称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学校对高职称教师的需求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对特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具备是特色。培智学校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情况如何呢?图4充分展现了接受调研培智学校对教师们的现实诉求。
图4 培智学校对有专业知识及技能教师的需求分布图
从图4 可看出,特殊教育学校对能够掌握学生矫正知识、有较好评估诊断知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方面教师的需求程度表现为“比较需要”。而对具有相关康复技能知识以及有完备特殊教育理念的教师表现为“非常需要”,由此可知,康复教育知识和技能以及完备特殊教育理念的具备是特殊教育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教师全面发展和彰显特教教师之“特别”的特色所在。作为特教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更需要具有与康复教育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具备科学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特殊教育理念,故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具备是特教教师的特别之处。
(三)教师的教学实施与创新能力:“综合素养”与“特有素养”的有机结合。培智学校对具有较强教学实施和创新能力教师的需求如何?怎样的能力才是特教教师所需的?图5提供了现实答案。
图5 调研学校对有较强教学实施与创新能力教师的需求分布图
从图5看出,特殊教育学校对具有较好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有较高组织与实施能力以及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的需求表现为“比较需要”,对能自如处理突发事件、具有教学设计创新能力教师的需求表现为“非常需要”。但整体而言,具备教育教学设计(91.67%)、较高的组织与实施(97.91%)、会用信息技术(95.83%)、能自如处理突发事件(95.83%)以及具有创新能力(93.75%)教师的需要占比至少都达到91.67%以上,由此可知,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掌握信息技术、处理突发事件和创新能力是特教教师的关键能力组分之一,具备这些成分组合而成的复合能力是特教教师该有的核心素养,因而有较强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创新能力是特教学校对教师的重要诉求。
况且,教学实施与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站稳讲台以及专业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两翼。没有教育前的理念设计、实施中的理念落地和实施后对教育工作的反思、创新与变革,特教教师这份职业就难以完成其应该发挥“教书育人、抚贫扶智、给学生营造幸福生活”的使命,因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过上有质量的生活以及拥有有价值的人生”是特教教育的圣神使命之一。因此,高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特教教师“特有素养”的培育之外,教育教学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因为特教教师应该是具有普教教师综合素养基础上具备“特有素养”的、特别重要的教育群体,他(她)们值得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应该获得社会的持续关爱、支持与鼓励!
(四)区域培智学校师资需求现状调研结论。通过对培智学校特教教师教龄、职称方面的调研,发现培智学校对年轻化、学历和职称双高教师的需求量更大;从特教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而言,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特色。但从特教教师的教学实施与创新能力来说,具备普教教师的“综合素养”与特殊领域教师的“特有素养”而形成的“融合素质”是现实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特色需求。因为教师群体呈现老龄化、学历与职称普遍偏低,专业化水平整体不容乐观以及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是当前特教教师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诟病与顽疾。因此,针对当前的现实困境,探究引起上述滞后现状的归因与突破策略是实现区域培智学校师资需求困境优化、整体提升特教师资的内在素质、增强区域特教的教育与康复实力以及发挥区域教育优势的辐射与跨界价值,推进区域培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将起到推波助澜功能!
四、区域培智学校师资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特教教师群体存在老龄化现象。分析调研数据可知,特教学校非常缺少25至30岁年龄段的教师,而该年龄段正是特教专业学生开始走进工作岗位的时期,这反映出培智学校对相关特殊教育专业的大量需求;另外,由于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不高、工作量较大等原因,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应届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会选择从事相关行业。还有,很多非专业的人员会在教育领域工作几年后,由于特殊教育专业门槛较低或特教师资缺乏等原因而选择从事特殊教育。当然,虽有些教师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由于缺少新教师的引进,所以一直在岗坚持教学,因而出现教师年龄分布失衡现象。尽管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方面一般要略优于青年教师,但老教师相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缺少活力,且信息更新的速度慢,[5]对现代多媒体的灵活运用与青年人相比自然显现出劣势,这对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故新教师的缺乏是阻碍特殊教育优质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高学历、高职称双高教师的极度缺乏。结果分析显示,目前贵州省培智学校对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尤为需求,这也反映出培智类学校相关类型专业教师的严重缺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本科以及研究生院校中特殊教育专业的设立还未完全普及,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接受更高层次培养的机会相对较少。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水平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变革是依靠每个教师深厚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起来的。目前这些学校大多数教师学历不高,知识水平有限,在学校未来发展过程中无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建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变革与发展。虽高学历并不等同于教师专业的高素质,但在正常情况下,学历提高会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者之间有高度的正相关;[6]且学历是衡量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取得某种学历的过程,应视为提升素质(特别是知识素质)的过程。[7][8]
(三)特教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整体不容乐观。数据显示,贵州省培智学校目前对专业化水平较高教师的需求量非常大,这反映出目前在岗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导致教学缺乏专业理论指导,仅仅依据经验教学,教学方法单一等,这不利于所有类型特教学生的健康和长远发展。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大多是由于特殊教育准入门槛较低,许多非专业人士进入特殊教育领域,缺乏相关的特殊教育领域专业的职前培训,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面对的对象复杂,因而教育实践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会更高。当前,美国、日本、丹麦等发达国家对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表现出高学历、专业化的趋势。[9]10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师所共同必备的教育知识、能力和技能外,还应掌握特殊的理论知识技能以及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及教育、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10]如此才能胜任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给特殊儿童提供适切的服务,进而保障特殊教育的质量。[11]
(四)教师教学设计创新能力相对薄弱。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贵州省培智学校十分缺乏能对教学设计进行有效创新的教师,教师整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残疾学生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没有认识到创新对教学质量、残疾人才培养水平及自身素质的提升作用。[12]除了教师自身的原因外,如今各特殊教育院校之间缺乏高质量、有深度和有频度的交流,教师不能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是导致教师缺乏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因为特殊儿童的学习水平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较缺乏,因此特殊学校比普通学校更加需要教学设计的创新,故教师在教学上是否有创新能力是儿童能否获得进步的关键因素。教师只有在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深度了解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做到符合学生所需。此外,教学设计的不断创新和教研能力的不断增强会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进而更好服务于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五、破解培智学校师资需求困境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福利待遇以保障师资数量。目前很多特殊教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不愿从事相关工作,很大程度是由于政府对特殊教育投入的经费不足,教师待遇问题未落实到实处,需要政府确实落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深化实施对特殊教育的财政倾斜政策,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付出和待遇成正比,最大限度地解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9]24虽然当前国家对特殊教育有倾斜优惠政策,但在多元化的渗透路径和实现方式上还需要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意义感与积极性,让特教教师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自主增强特殊教育自身的职业吸引力,自动吸引更多优秀的特教从业者专心于特教事业,更好推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年轻化,保障和增加有效特教的师资数量,切实增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潜力,进而为特殊教育方法理论的创新提供人才基础,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助力。
(二)营造多元化的深造学习机会,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对于教师学历的问题,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是扩大研究生院校对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提高特殊教育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然而,我国研究生院校中设置特殊教育专业的学校相对较少,研究生院中已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招生数量也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接受深造的路径上面临诸多阻碍,这是造成特殊教育教师学历不高的关键原因之一。该现象会间接地影响到特殊教育的办学质量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变革与未来发展,因而解决该问题的可行良策之一也许就是给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元的深造学习机会,进而才能更好打造未来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三)提高特殊教育转入门槛、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准入门槛较低,师资队伍出现专业化偏低的现象,导致学校教学缺少专业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对象更为复杂,更需要教师具有复合型的专业知识水准。因而实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普通和特殊教育教师双证书制度[14]是解决上述困境的路径之一。其次,教师在进入特殊教育事业时,必须提供接受过专业职前培训的相关证明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只有经过审核后才可进入相关岗位。最后,要通过不同途径评估职前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具备高尚师德、爱心、耐心和品德等方面的品格才能进入特教领域。
(四)营造学习空间,全方位推进特教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在职教师普遍缺乏教学设计创新能力,原因首先归结于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强,其次在于教师缺乏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通道,故从教师自身根源来探究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是根本解所在。只有有效联通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各方面资源,整体推进特教教师的素养发展,使教师群体真正从心底里认识到持续学习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认识到创新发展是分内的事,才能内化动力于外在的有效作为,变外在的需要为内在的自动自发的内需发展,这样,特殊教育的高质量才由理念变为行动,由梦想变为现实。也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创新能力,才能在特殊教育的实践中有意识和有能力地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以理性认识来指导特殊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15]进而更好地服务和造福于特殊教育工作。当然,除教师自身的原因外,不同地区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缺少交流也是造成教师缺乏教学设计创新的重要因素所在。因为交流是智慧碰撞的契机,也是收获智慧的学习时机,更是激发科研火种的心流时刻,因而只有创设交流通道,教师才能在充满丰富多彩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通过多方的智慧碰撞进而产生更多新的智慧“火花”,获得更多科研意识觉醒以及科研能力与素养的持续成长与发展。
(五)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变革与优化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职前师资的培育模式。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出现了理论研究者只专注研究,一线教师只是一味教学,二者没有充分交流配合,最终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状。[16]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师范院校应当进行教育革新,从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教育愿景、教育理念以及运行机制等层面充分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殊教育复合型人才。例如,从大一开始,用固定时间组织学生到特殊学校见习、在学校开办附属特殊教育机构,给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并且在课程安排上,除了教授特殊教育基础类知识外,应适当增加如诊断评估、实验室实训及相关教育康复器械的使用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只有跟随社会发展潮流,变革与优化职前特教教师的培育模式与培育路径,搭建多元化平台,让特教职前教师有机会联系理论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实践学习有成长,智慧教育理念与技术精深,更好服务一线工作,更好服务特殊教育需要群体获得有质量生活之鹄的。
总之,新时代带来新愿景,新愿景催生新作为。作为基础教育兜底工程的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最佳体现,故新时代对特殊教育发展赋予新要求与新期待,而特教学校师资发展是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需要人们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平衡生态出发,着力抓好教师发展这个关键引擎,构建多元化、立体化、动态化、持续化的发展交流平台,加强特殊教育高等院校与一线中小学实践学校以及特教机构之间的通力与智慧合作,大家智慧共享,互助共赢,通过定期举办特殊教育教学论坛、特殊教育教师交流会、座谈会、成立特殊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小组等,创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和学习通道,为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实践者搭建互助共学,互鉴共生,共同发展的空间,进而有效助推特殊教育工作者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协同提升,让特殊教育教师拥有创新的基础,具备复合型的专业素养,才能有效推动教学走向优质,实现特殊教育事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