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灌注疗法治疗乳头溢液的疗效分析

2020-05-1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乳管物理疗法溢液

杨 盼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454000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以乳头出现异常液体排出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非哺乳期女性[1]。根据病理表现的不同临床分为占位性乳腺改变和非占位性乳腺改变,其中占位性病变多为肿瘤,因此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非占位性病变所致乳头溢液则多由乳管扩张所致,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2]。既往我院多采用物理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虽然可有效对抗炎症,缓解临床症状,但在治疗后易反复,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在物理疗法基础上加以药物灌注可有效提高良性病变乳腺溢液的临床治疗效果[3-4]。因此我院自2017年开始将此应用于临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94例良性病变乳头溢液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18岁,女性;(2)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非占位性良性乳腺病变;(3)自愿接受相关治疗,并完成门诊随访者。排除标准:(1)占位性乳腺病变者;(2)哺乳期、孕期妇女;(3)因其他疾病所致乳腺溢液者;(4)既往有乳腺外伤或手术史者;(5)治疗中断或未能完成随访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灌注组和理疗组,每组47例。灌注组患者年龄27~52岁,平均年龄(39.02±7.14)岁,病因:乳腺导管扩张15例,乳腺导管扩张伴炎症32例;部位:单侧21例,双侧26例。理疗组患者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40.12±8.15)岁,病因:乳腺导管扩张18例,乳腺导管扩张伴炎症29例;部位:单侧20例,双侧2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因以及部位分布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理疗组给予单纯物理疗法,灌注组在物理疗法基础上增加药物灌注疗法。物理疗法:采用低频电子脉冲/红外治疗仪对乳腺周围局部进行理疗,30min/次。部位:病侧乳头下方第5、第6肋间隙,乳头上方第3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第3肋间隙,胸部外侧第5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处。药物灌注疗法:对乳头及周围15cm皮肤进行消毒,挤压乳头确定溢液乳管,以4号半平头针插入溢液乳管,注入0.3ml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起效后依次使用扩张器扩口,插入窥镜,检查并确定病变部位后缓慢注入灌注药物(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生理盐水10ml),全部注入后轻柔按摩乳房,将灌注液与分泌物挤出,完全排出后给予2ml甲硝唑保留灌注。对于多个乳管溢液患者逐个乳管进行上述操作,术后对乳头消毒并覆盖无菌敷料,24h内禁浴。间隔3d进行下1次灌注疗法,共治疗4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5d。治疗完成6个月后门诊随访。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5]:6个月后乳头无溢液和临床症状为治愈;6个月后乳头仍有少量溢液,或伴轻度疼痛,但质清者为好转;乳头溢液复发或症状未得到显著改善者为无效。(2)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比较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6个月后,灌注组总有效率为100.00%,理疗组总有效率为74.47%。灌注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理疗组(Z=-5.193,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灌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高于理疗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正常的乳房导管为密闭组织,正常菌群在其内部维持着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乳房的结构和导管上皮的分泌物则形成了正常的免疫防御。乳头溢液的发生则是上述正常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的表现,通常提示乳管损伤,可因腺体增生、炎症或出血性病变所致[6-7]。常规的物理治疗通过利用低频电子脉冲/红外治疗仪作用与乳腺周围局部,促进其血液循环,从而加速组织修复的过程。在既往的临床研究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抗炎、缓解水肿以及止痛的作用,因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治疗费用低等优点成为临床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但由于物理治疗为体表间接治疗,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并不能有效地从病因上进行针对性治疗,因此患者往往在治疗完成一段时间后复发。药物灌注疗法即是针对物理治疗上述不足之处的有效治疗方案,通过利用乳管窥镜对乳腺组织结构进行探查,可准确发现和定位病变部位,并给予局部药物灌注[8]。本文所注入药物为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注射液,其中利多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常用的且具有较高安全性的药物,在注入乳管后可起到松弛乳管、缓解疼痛的作用。而地塞米松作为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对于修复受损组织细胞、抑制白细胞浸润等均具有显著的效果。术后给予留注甲硝唑则是针对侵入性治疗感染风险高的特点所实施的预防性抗炎治疗,同时甲硝唑的治疗还可促进乳管壁及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恢复通透性,从而减少分泌物的生成和溢出。本文结果显示,采用理疗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患者其治疗完成后6个月的治愈率相比单纯理疗患者大大增加,其原因与上述药物和治疗机制密切相关。但通过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后发现,理疗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皮肤敏感和局部感染,这一现象主要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和术后处理密切相关。因此,虽然药物灌注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但需加强对患者药物敏感的筛查及术后抗感染的处理,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治疗安全性。

猜你喜欢

乳管物理疗法溢液
物理疗法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膝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的效果评价
巴西橡胶树‘RY7-33-97’不同级别死皮树皮结构分析
关于中医非药物疗法及物理疗法治疗运动疲劳的研究进展
乳头内陷该怎么治
乳头溢液啥情况
橡胶树叶柄愈伤组织乳管细胞的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乳头溢液小心这几种乳房疾病
胞二磷胆碱联合物理疗法治疗弱视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
绝经后乳头溢液为哪般
乳管镜引导下定位针定位联合美蓝染色切除病变乳管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