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外尤文氏肉瘤1例

2020-05-12李长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尤文肉瘤免疫组化

李 磊 李长健

1 安徽省凤阳县人民医院 233100; 2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5 岁,既往体健,因“在诱因不明下上腹部感疼痛不适,为阵发性钝痛特征”1周余,既往无输血、献血及肝炎病史,患者平素无放射痛,无吞咽困难,无反酸、嗳气,且没有出现腹泻等相关病症,体重保持在正常水平,精神状态良好,为求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胃肠外科进行治疗。入院后查体:上腹部膨隆,经心肺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左上腹占位。实验室检查:AST:17U/L,ALT:9U/L,GGT:12U/L,TBIL:8.2μmol/L,DBIL:3.2μmol/L,IBIL:4.7μmol/L,TBA:3.7μmol/L,PA:315mg/L,TP:68.3g/L,ALB:44.2g/L,GLB:23.1g/L,A/G:1.8,UA:265μmol/L,CR:64μmol/L,K:4.1mmol/L,NA:145mmol/L,CHO:6.41mmol/L,CRP:0.43mg/L,PT:10.3s,APTT:23.0s。胸部正位X线检查示:未见明显异常。行CT可见左上腹腔、肝肾间隙多发占位伴腹腔淋巴结肿大,以左上腹腔为著,病灶大小约6.1cm×7.7cm (见图1),MRI检查提示T1呈等低信号,T2呈混杂高信号,肿块可见囊变,DWI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环状及斑片状强化,呈填充趋势(见图2~6)。考虑为恶性或交界性病变,黏液脂肪肉瘤?孤立性纤维瘤?转移?

对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后,在病理镜下瘤细胞呈小圆形或者卵圆形,核小浓染(见图7)。免疫组化结果:免疫组化:瘤细胞Vim(3+)、S100(3+),CD99(2+,核旁点状)、FLI-1(1+)、CD34(-)、CK(-)、SMA(-),Bcl-2(-),EMA(-)、CK5/6(-),Syn(-),CR(-),Calponin(-),CD117(-),CAM5.2(-),SOX10(-),WT-1(-),MelanA(-),HMB45(-),Ki67(3+,80%),见图8。同时参照免疫组化和病理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骨外尤文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

图1 CT平扫 图2 T1WI 图3 T2WI压脂

图4 增强动脉期 图5 静脉期 图6 DWI

图7 病理HE

图8 免疫组化(CD99)

2 讨论

作为一类原发恶性骨肿瘤,尤文氏瘤的发生率很低,发病群体以青少年为主,发病年龄集中于5~20岁范围内,其中以10~19岁为主。Ewing于1921年率先向外界公布此圆形、源自骨的小细胞肉瘤的发现,自此国内已有不少报道。大部分研究人员提出,此病原发部位为骨髓未成熟的间叶细胞或网织细胞[1],肋骨、股骨干、胫骨等部位为此病好发部位。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烧、局部红肿、白细胞上调、血沉升高,X线典型特性为大面积骨质斑点状受损,并发葱皮样或层样骨膜增殖。骨结构病变最佳观察工具为X线平片、MRI与CT,然而影像不易鉴别,此病恶性程度高,对于放疗、化疗,其均表现出较好敏感性,在放化疗基础上同时再应用手术疗法,可获得较好预后。5年生存率为50%~75% 。

就恶性程度而言,骨外尤文肉瘤表现非常高,且此病病程短,发生率较低,此类患者中有65%见血行转移, 转移位置以肺为主,或初期血行转移至骨或其他脏器,也会转移至局部淋巴结[2]。此病预后不佳,致死率高,生存期未及6年[3]。 这些年,在治疗技术提升下,此病5年生存率从先前10%以下上升至75%。在诊断骨外尤文肉瘤时,一定要对肿瘤所处局部骨骼不存在尤文肉瘤加以排除。因此, X 线、CT 或 MR 以排除骨病变是必要的。在诊断方面,骨外尤文肉瘤表现出如下特征:青少年;软组织肿块,且生长侵袭速度很快,由CT、MRI检查来鉴别其他骨病变;病理特点为:(1)瘤细胞为一致性卵圆状、小圆状,以分叶状分布;(2)瘤细胞内无网状纤维,胞质空泡样或透明,PAS(+);(3)仅少量骨外尤文肉瘤光镜显示菊状团结构[4];(4)免疫组化 S-100因子、NSE、NF结果可显示阳性,但相关淋巴瘤系列标志(包括LCA等)、上皮标志(包括CEA 、EMA等)、肌源性标志(包括ACT、 MG等)都显示阴性[5],基于上述结果,可区分其他小圆细胞恶性肿瘤,诸如恶性淋巴瘤、未分化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

上世纪60年代,在5年生存率上,骨外尤文氏肉瘤仅不足10%,然而受到不断提升的诊断技术以及不断优化的治疗技术影响,该病的5年生存率在90年代初已提高到56%左右。骨外尤文氏肉瘤复发率很高,且易发生远处转移,可达15%~46%,此类患者预后依然不佳,5年生存率仅有20%上下。预后与众多因素有关,包括患者年龄、肿瘤生长位置、肿瘤大小、手术切除充分与否、复发与否、化疗敏感度、转移与否等。研究发现血清LDH的高低和本病预后密切相关,而P53、INK4a等分子和该病预后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尤文肉瘤免疫组化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尤文肉瘤的差异基因表达及功能预测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滑膜肉瘤的研究进展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咽旁巨大平滑肌肉瘤一例MRI表现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