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血管支架成形术与药物保守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对比

2020-05-12林晋波蔡春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动脉血成形术神经功能

林晋波 蔡春生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5160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该病在老年群体中有很高的发病率[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我国ICD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影响。针对ICD的治疗,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解除脑血管狭窄、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具体对疾病的治疗方式,目前常用药物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外科手术治疗因创伤大而在实际的治疗中应用的较少[2]。本文中,对比了老年ICD分别采取介入血管支架成形术、药物保守治疗疾病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老年ICD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5年)》中制定的关于ICD的诊断标准[3]。(2)患者均有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指征。(3)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颅内出血、脑梗死或心肌梗死的患者。(2)脑血管完全闭塞的患者及合并脑部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3)失访的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两组,介入组40例,其中包括男24例,女16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9.6±2.2)岁。保守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0.1±2.3)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高。

1.2 方法 介入组在患者病情平稳时刻实施介入血管支架成形术,操作如下:以股动脉处入路,在椎动脉部位置入6F的动脉鞘,颈动脉部位则置入8F动脉鞘,对患者进行全身肝素化处理,通过造影确定动脉狭窄位置,掌握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借助导丝、路径图进行引导,然后使用6F/8F的导引管置入到病变近心端,经导管插入导丝,其中导丝的头端则插过血管狭窄部位,置入远端位置,沿着导丝继续将球囊插入其中,以扩张血管狭窄部位,在狭窄部位将支架置入。针对颈内动脉出现狭窄的患者,使用远端脑保护装置,借助造影对颈动脉狭窄部位的扩张情况进行仔细观察,针对改善情况不明显的患者,要用球囊进行扩张,观察患者狭窄部位扩张满意后完成介入治疗操作。保守组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具体是采取口服用药的方式,100mg/次,3次/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次,1次/d,持续治疗6个月以上后将阿司匹林的用量降至100mg/d。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病变血管收缩期峰值流速(Vs)进行检查,利用彩色多普利超声检查,管腔狭窄程度越高Vs越快,因此经治疗后Vs较治疗前降低为宜。(2)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均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总分为42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越严重。

2 结果

2.1 病变血管Vs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动脉血管Vs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相比之下介入组降低幅度比保守组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病变血管Vs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2.2 NIHS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3、6、12个月后两组患者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介入组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评分均明显低于保守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ICD已成为老年群体高发的疾病,因此关于该病的治疗也成为临床中关注的重点[4]。在具体针对ICD的治疗上,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介入支架术与药物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在治疗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5]。

在介入术治疗ICD疾病上,主要实施介入血管支架成形术,可直接对病变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使病变血管恢复正常血供,让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6]。此外采取介入术治疗的方式,还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有很好的效果,主要是采取该方式可以让动脉狭窄部位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供,这可为颅脑组织、神经重塑提供良好基础,减少神经元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部位的血管再生,进而达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7]。而药物保守治疗上,主要是采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通过药物达到恢复动脉血流的目的,但药物保守治疗的疗效并不显著,表现为对病变血管的血流改善效果不理想,进而使得该治疗方式也难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所以相比之下,在对老年ICD的治疗上,采取介入血管成形支架术的方式效果更突出[8]。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各动脉血管Vs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介入组指标降低幅度要明显比保守组更显著。此外,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上,介入组评分也明显低于保守组。该结果提示采取介入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方法,可以有效的改变动脉血管狭窄情况,让动脉血管血供恢复正常,并且还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采取介入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方式,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促进病变动脉血管血流的改善,并且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动脉血成形术神经功能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MTA和Vitapex用于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比较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Snodgrass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效果探讨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