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本科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策略研究
——基于SCL-90的十年调研分析

2020-05-12

文化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发生率因子

周 涛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教育部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包括“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人才培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人才培养迫切要求加强心理素质研究,以“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大学新生是由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转化过渡的特殊人群,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他们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加之社会阅历较浅,在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个人情感以及环境适应等问题上经常发生内心矛盾与冲突,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因此针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普查意义重大。

本研究针对2009至2018年山西某民办本科院校新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学生总人数为40 332名。通过数据研究与比较,梳理近十年大学新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全面了解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相应教育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2009至2018年山西某民办本科院校新入学的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被测人数累计40 332名。其中,男生14 943名,女生25 389名;城市生源30 026名,农村生源10 306名;13 707名独生子女,26 625名非独生子女。

本研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多种精神病症状内容,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2]。项目1至5表示“无症状”“轻度”“中度”“偏重”“严重”,总分为90分至450分;总分与因子均分作为筛查阳性的标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其中任何一个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2.5分即被界定为异常[3]。

三、数据分析

(一)正常与异常总数分析

2009-2018年山西某民办本科院校新入学的大学本科学生总数、正常人数、异常人数及其占比如表1所示。

表1 2009-2018年山西某民办本科院校新生总数、正常、异常数及其占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十年中学生正常人数与异常人数占当年入学学生总人数的占比相对稳定,在此期间,正常人数与异常人数没有显著明显增加或减少,新入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情况较好。

(二)高频因子分析

SCL-90使用10个因子来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数字1-10代表10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在过去十年中,每年居于前五位的因子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2009-2018年山西某民办本科院校异常因子前五位分布情况

在10个症状因子中,表现较为严重的症状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这五个因子。其中,强迫症状发生率最高,十年全部检出,其中有八年位居第一位,仅有两个年度排在第二位;人际关系敏感的发生率也非常高,仅次于强迫症状,十年全部检出,有八年位居第二位,有两个年度排在第一位;抑郁也是一种高频因素,在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之后连续十年出现。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连续十年检出,是困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三)不同群体在SCL-90各因子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1.各因子发生率在性别上的差异

为了解各因子发生率在性别上的差异,笔者对这两个群体10个症状的异常人数及其占比进行了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男、女生问题检出率

注:*P<0.05;**P<0.01;***P<0.001。

从各种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来看,男生发生率比较高的因子主要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和偏执;女生发生率比较高的因子主要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就各个因子在男生和女生中发生率的差异而言,男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上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然而,在恐怖因子上,女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生。

2.各因子发生率在城乡上的差异

为了解各因子发生率在城乡上的差异,笔者对这两个群体10个症状的异常人数及其占比进行了统计,如表4所示。

就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比例而言,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两个因子上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就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在各因子上发生率的差异情况而言,农村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城市大学生在敌对因子上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但是在其他因子上,两者的发生率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 城市与农村生源问题检出率

注:*P<0.05;**P<0.01;***P<0.001。

3.各因子发生率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为了解各因子发生率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笔者对这两个群体10个症状的异常人数及其占比进行了统计,如表5所示。

表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问题检出率

注:*P<0.05;**P<0.01;***P<0.001。

就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比例而言,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三个因子上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就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各因子上发生率的差异情况而言,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和其他五个因子上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但是在其他因子上,两者的发生率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论及教育策略

统计数据显示,山西某民办本科院校新入学的本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是数量极少,在可控范围内。十年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项因子表现活跃,成为困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最突出的问题,大学生中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

根据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和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危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面对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刻不容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关注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关注怎样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4]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特别是及时疏导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异常的学生,规避风险。其一,做好新生的心理评估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持续监控,进行动态管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最新状态。其二,根据异常心理发展的规律,建立心理预警体制,完善以学院、系部、班级、宿舍为主体的多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网络体系,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程建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学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工作形式,课程建设质量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应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其他思想教育课程为辅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千校一面、千篇一律,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要有能够满足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普适性课程,又要有针对某些突出心理问题而开设的专题性课程。普适性课程向学生传播基本心理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帮助学生更好提升和塑造自我,形成较高的心理素质。专题性课程则围绕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如根据“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是困扰大学新生最突出的问题”这一研究结论,学校应深入研究、自主研发这类专题性课程。专题性课程要突出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不同的教育背景采取不同的教育和培养方法,实施差异化的心理教育策略。

(三)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融合发展的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其产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思想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密切相关,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其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融合,有利于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的内容除了侧重教会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包括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如何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如何与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特别是指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耐挫力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学校应把心理健康内容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多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四)营造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引导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沉浸其中、参与其中,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学校应针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情景剧表演、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活动,通过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促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发生率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