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之要 耕读孝友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2020-05-12□
□
孙大勇/ 图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诸弟((节选))
曾国藩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被誉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和“理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三不朽”的人生境界,遍观历史,真正能够实现“三不朽”的,却是寥若晨星,曾国藩为世所公认,后人撰联称之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曾国藩29岁,进京入住,正式开始了仕宦生涯。在30余年繁忙的翰苑和戎马旅程中,曾国藩不忘家人、敦睦亲情,先后写了近1500封家信,内容涉及修身、戒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为学、从政、治军诸多方面。这些家书神闲气定、行文从容,运笔自由、随意所至,平实中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警句。它是曾国藩心灵世界的真实袒露,是曾国藩齐家、治学、从政思想的集中反映,是曾国藩激荡人生和奋斗经历的忠实记录,是曾国藩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的生动写照。曾国藩没有什么大部头著作传世,但一部家书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曾国藩家书》强调耕读传家,这是曾氏齐家的基本准则。所谓耕读传家,本质上是要求家人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耕是谋生的手段,主要指农业生产,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全生命;读是做人的路径,主要指学习圣贤教诲,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道德。尤其是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读书做官,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即使不读书、不识字的人,也要学习做人的道理。曾国藩之所以强调耕读传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文化熏陶。中国是个农业文明发达的社会,耕读传家观念深入人心,曾国藩自不例外。其二是清醒认识。在曾国藩看来,能使家族延续久远的,不是官位和财产,而是家风和品格。其三是家族影响。史料记载,曾氏家族一直在湘乡荷叶塘过着半耕半读的农家生活,即“曾氏自明朝以来世业农,积善孝友,而不显于世”。曾国藩的父亲一生以教蒙童为业,自撰一联说:“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这说明耕读传家已成为曾氏家族齐家的基本理念和传统。
《曾国藩家书》强调孝悌和家,这是曾氏齐家的伦理准则。中国传统实行的是家族宗法制度,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齐家的核心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主要是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的关系,其伦理准则是孝悌。所谓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报恩;悌,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和关心。在中华文化中,孝悌不仅仅是家庭伦理准则,更是社会伦理准则。曾国藩深受儒学影响,十分看重孝悌在齐家中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只有孝悌,才能使家庭和睦、兴旺发达。他甚至认为,孝悌比耕读更重要,即耕读之家能延续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曾国藩自己终身躬行孝悌,是孝悌的楷模。在孝的方面,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极其恭敬孝顺。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给父母长辈写信,常常盛赞其德其行,时时嘘寒问暖,经常禀报商议家事,恳请兄弟子侄尽孝尽责。曾国藩经常为不能亲身孝敬父母长辈而内疚惭愧。在悌的方面,曾国藩对弟妹们关爱备至,真正起到了“长兄如父”的作用。曾国藩有弟弟四人,其家书的精华在于与弟书及训子书,尤其是与弟书,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超过训子书。一般而言,关心子女容易,关心兄弟姐妹难,因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兄弟姐妹则会自立门户,渐行渐远。曾国藩在大量写给诸弟信中所充溢的兄弟之情,令人深为感动。他对弟妹们的关心是全方位的,既有生活上的关心,又有读书上的关心,还有做人上的关心,这不仅体现其望弟成才的苦心,而且体现其崇高的道德风范。
《曾国藩家书》强调勤俭持家,这是曾氏齐家的价值准则。农耕文明生产力低下,物质财富有限,不能不强调勤俭。曾国藩出身于贫寒农家,也不会忘记儿时生活的艰辛和勤俭的必要。他一生奉行勤俭自律,咸丰六年九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对于曾国藩的勤俭主张,如果仅仅从物质和经济层面理解,就会显得低俗和浅薄,他实际是从道德和精神层面强调勤俭持家。在曾国藩看来,勤俭是君子所为,是孝悌要义,更是保家之道。
曾国藩是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争议主要集中在事功方面,而在立德立言方面,曾国藩几无争议,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尤其是《曾国藩家书》,众口一词,赞赏有加,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它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家”这一范畴。历次社会变革,都曾对“家”造成冲击。传统社会是大家庭,四世同堂,兄弟众多,现代社会家庭趋于小型化,一般是独生子女,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同住。尽管如此,家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仍然有着重要的生命意义、文明底蕴和伦理价值,仍然值得我们终身坚守和细心呵护。对于人类而言,家承载着生命繁衍、族群延续的重任。有了家,人类才能在牢固的血缘纽结和洋溢着人性光辉的环境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对于文明而言,家是文化传承和保留习俗的可靠载体。有了家,不同文化和习俗就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继承和发展,人类因不同文明的交汇融合而充满生机活力。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家就像温馨的港湾,是每个人心灵和感情的最佳栖息地。有了家,我们才会有亲情,有温暖,有父慈母爱,有兄友弟恭,有子女孝敬。在天伦之乐中,我们忘却烦恼,我们体悟宁静,我们沐浴春风,我们享受阳光。当然,有了家,才能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