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知须得求真知

2020-11-29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真知求真真人

人类之所以能从石器时代走到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5000多年连绵不断,无不依靠知识的创造与传承。在当前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已深入人心。然而,面对丰富多样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不加鉴别、不作筛选而一味学习,并非明智的选择。求知须得求真知。

何谓真知?《新华字典》给出的解释是“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意思清楚明了,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摆在了求知者面前:“正确而深刻”又该如何判别呢?我们不妨从先哲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在正确性上,与“真知”相对的,是“伪知”。笔者认为,伪知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伪知,另一类是相对伪知。绝对伪知不难理解,就是与客观事实不相符、错误的知识,比如某些非法组织的歪理邪说,某些言之凿凿但缺乏必要依据和推理的伪科学等,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现的种种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不仅无用,而且有害。对于这类知识,我们要时刻提高警惕,仔细辨别,此处不多赘言。容易忽视的是相对伪知。陶行知先生在《“伪知识”阶级》一文中说:“真知识的根是要安在经验里”“不是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便是伪知识”。按照陶先生的观点,为了与错误的知识区分开,不妨把没有与个体经验结合的知识,称作相对伪知。当前,大到纷纭激荡的社会思潮,小到微信朋友圈中形形色色的文章,都有这类伪知的影子,我们要时刻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迷失在别人的说辞里。但是,一个人的人生经验毕竟有限,如果只有从自己的经验中得来的才算真知,那知识岂不是很有限了吗?对此,陶先生也给出了解答。他认为,“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别人的知识便成了我们的真知识”,而“倘若对于某种知识,自己的经验上无根可找,那么无论如何勉强,也是接不活的” 。这启示我们,求知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实践出真知,接收到新的知识,要积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自身经验越丰富,把别人创造的知识和经验变成自己的真知就越容易,所以要通过不断实践夯实求知的基础。总之,求真知,就要做到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讲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在深刻性上,与“真知”相对的,是“俗知”。在庄子看来,俗知是世俗人的智慧,而真知是在对俗知的批判中形成的正确思想。庄子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作了论述。其一,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接受真知。《秋水》中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认为,不能和井底之蛙谈论大海,这是由它们的生活空间决定的;不能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这是由它们生存的时间决定的。其二,不同人对真知的判断标准不一样。《齐物论》中有类比:“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意思是,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患腰病甚至偏瘫,而泥鳅却不会;人站在高高的树枝上会手脚发软,但猿猴不会。那么三者谁最懂得居所的标准呢?庄子虽然以动物和人作对比,却形象地说明了不同主体对真知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其三,真知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大宗师》中有精彩论述:“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在庄子看来,与认识的对象相吻合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但认识的对象却在不断变化,因此才有了“庸讵知天之非人、人之非天”的自我反问。关于如何获得真知,庄子也给出了路径。《大宗师》中说:“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有学者认为,这句话“在人之本真生命存在的意义上彰显了真人对于真知的优先性和基础性”,换句话说,就是想要摆脱俗知困境而获取真知,首先要做“真人”。在庄子那里,“真”意味着“诚”和“自然”,“真人”就是以天真为本体、以真心为本质、以真诚为外在表现的人。诚然,庄子眼中的“真人”是超然于世的,这并非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但却能给我们以深深的启发:唯有涵养开放而广阔的心灵,才能让我们收获真知。

看来,能否获得真知,不仅取决于是否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更是对人性和人格的现实考验。只有做得真人、办得真事,才能求得真知,实现生命与知识的相互圆融;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腹有真知、只办真事的人,才是新时代的“真人”。

猜你喜欢

真知求真真人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
——求真尚爱 正心润德
实验出真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张锦绣
阎生德
噪音会改变味觉借阅真人的图书馆
漂洋过海赴少林 一文不名求真功从少林洋弟子到一国外长
熟知非真知——其庸先生周年祭
分类求难题 讨论得真知
变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