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万个为什么》(四下)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

2020-05-11刘卉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普读物意图科普

刘卉

阅读版本

《十万个为什么》,[苏]米·伊林著,乔瑞玲编译,李欣绘。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19年8月版。

阅读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兴趣,指导学生自主规划阅读的方法。

2.在阅读科普作品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阅读计划(见表1)

阅读过程

一、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

1.大家说。

(1)出示教材中导语部分提到的生活现象:

为什么铁会生锈?

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

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

(2)生猜答案。

(3)其实,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科普作品来了解。

2.提前读。

(1)出示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描写时钟的片段:

冬天,只要炉火旺盛,屋子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炉子呼呼作响,就如同乐队里的大喇叭,炉门也嘭嘭地响着,好像铜铙钹。

这些响声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想让喇叭呼呼作响,就必须要有人去吹它。可究竟是什么人在吹炉子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们点着炉子时,炉膛里的空气就被慢慢烧热了,而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它会往上升,而屋子里的冷空气则会进来填充空出来的位置。因此这便产生了一股气流——空气从炉底经过炉膛向上流去。

(2)交流:你了解到什么知识?

读起来有什么感觉?(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持续阅读科普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尤为关键。利用“大家说”“提前读”环节,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产生阅读相关科普作品的兴趣。)

二、认识作者,学习了解作者的方法和途径

1.认识作者:(苏)米·伊林。

2.对这个作家你们了解吗?看来我们对科普作家并不是很熟悉。那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方法和途径去了解他呢?(查资料、问大人等)

3.相信你们自己去认识一位作家的过程一定比老师介绍给你们更有意思,课后就去试试认识米·伊林吧!

(设计意图:认识一本书,首先认识作者。对比儿童文学作家,学生对科普作家的认识和了解可能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这里,教师没有直接介绍,而是教给方法和途径让学生课后自己去了解作者,这将是阅读这本书的美好开始。)

三、介绍读书方法,制订阅读计划

1.读目录。

师引导:请同学们翻开这本书,读一读目录,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充分交流,说发现。

(1) 每一个“站点”都是家中的一个地方。

師:所以这本书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作“屋内环游记”。

(2) 每一个“站点”下面都有很多个问题,都是围绕这个站点来问的。

师:这里面有你曾经想了解的问题或者是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吗?选择一个,翻到那一页,大声读一读。

2. 介绍读书方法。

(1)可以按顺序读,也可以按你感兴趣的程度自己排序读。

(2)建议将喜欢的内容大声朗读,可

以自己读,也可以读给别人听。

(3)相互问书中的问题,看谁能回答。

3.联系实际,制订个人阅读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读目录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感受本书的结构特点。介绍适合科普读物的阅读方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制订阅读计划,让读书更有效率。以上举措,为激励学生持续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提升,做好阅读记录

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完成“走近一位科普作家”阅读卡(见表2),将你对米·伊林的了解记录下来。

一、 每日“小小朗读者”活动

1.晨间课余,教师可以经常问问学

生:读到哪里了?都是在什么时间读的?

2.每天利用10分钟,请一位学生为大家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完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懂得的知识。

(设计意图: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加以强化。每日教师的询问、同学的展示和交流是促进学生认真阅读的最好方法。)

二、 分享阅读记录

1.一周后,学生分享“走近一位科普作家——米·伊林”阅读卡。

2.鼓励学生认识其他科普作家,如法布尔、比安基、高士其等,可以用“走近一位科普作家——(       )”阅读卡给其他同学介绍,贴在班级板报中。

(设计意图:对于导读课提出的要求,及时让学生分享,他们会很有成就感。在认识一位科普作家之后,鼓励学生运用相同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科普作家,其实也是让他们接触更多科普作品的途径。)

三、 关注策略指导,享受阅读新体验

1.创建“术语”大全(理解科技术语的策略)。

(1)小贴士: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这时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

(2)总结方法: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查资料、问别人……

(3)用小册子创建自己的术语大全,用文字或图画解释术语都可以。

(4)鼓励学生在课间相互交流。

2.搭建网络图(提问和推测的策略)。

(1)选取书中的一个“站

点”,鼓励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并用网络图(见表3)的方式绘制出来。

(2)选择两个问题,结合看到的、想到的……试着作推测。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策略,就是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读书、思考的方法,也是让阅读力变为思考力的有效途径。)

一、回顾阅读历程

1. 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一位科普作家——米·伊林,请一位同学看着自己的阅读卡给我们介绍介绍他。

2. 我们阅读了他的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还做了各种形式的阅读记录。很多同学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还学会了跟同伴分享自己感兴趣的片段,真了不起!(讲述过程中,依次呈现学生的读书记录卡及照片。)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的阅读记录,除及时反馈外,也要认真筛选,为每位同学留下最佳阅读成果。并且在阅读交流课上展示,能激发学生后续阅读的内在动力。)

二、知识达人大比拼

1.分小组互相问书中出现的问题,选出优胜者。小组优胜者PK,评选“知识达人”。

2.比较《马铃薯是什么东西》和“百度百科”中对马铃薯的介绍。

你有什么发现?(这本书内容有趣、语言生动)

3. 翻书找一找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个知识介绍片段,介绍给大家。

(介绍完后追问:这个片段有意思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达人”游戏这个载体,让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在对比阅读后,感受文本的特色,并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表达将文本的特色带给听众。)

三、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1.在这个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中,编者加进了一些自己的额外的东西,你发现了嗎?(“知识小链接”和“人物小档案”)

教师引导:这些额外的知识是怎么来的?(编者在阅读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总结:文本+思考=阅读(阅读的另一半是你的思考,文本与思考放在一起才是阅读。)

2.小组合作交流:“转变我们的思维”。

要求:选择一个“站点”的内容快速翻书回顾。

结合阅读卡记录思维的变化。

转变我们的思维

与___有关的观点(书中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提出的与____有关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有关的新观点(我们的观点):_______________。

3.小组汇报交流。

4.总结:在阅读科普读物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这意味着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在接受知识,而且也在这些文字中添加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阅读可以改变你的思维,让你看得更远,想得

更深。

(设计意图:“转化”的策略是阅读科普读物中最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把这一阅读策略教给学生,希望以后在阅读其他科普书籍时,他们的思维能够更加开阔。)

四、推荐阅读

课后推荐大家读咱们中国的优秀科普作品——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读的时候记得用上我们课上学到的阅读策略,边读边思考,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吧!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大禹山校区)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科普读物意图科普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科普读物资源开发在农村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意义
不打自招
科普读物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不打自招
把科普读物“下嫁”给流动的花朵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be going to与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