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融入小学思品课堂
2020-05-11何菲菲
何菲菲
【摘要】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已然成为一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人思想品德世界的发展与塑造最为关键的时期就在于小学阶段。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发展对生活的热情,并探索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转变原来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方式,最终打造出高效、高能与高质的新型先进课堂。本文将结合小学二年级的品德课课程,分析讨论现阶段小学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品德课;小学阶段;存在问题;课堂;教学对策
小学二年级的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现在改为《道德与法治》)具有以学生的生活为主以及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导的特点,突出综合性强,学生参与课堂得活动性大。本文根据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进行论述。
一、课前理解品德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思想品德的高尚与否,良好的品德与思想对人素质的全方位提高有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从定义上来说,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涵盖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一个人高尚的思想品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周围教育环境等的影响日渐熏陶长期积累形成的。每个教师在对学生素质培养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中了解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小学时期培养形成的思想品德个人素养将伴随并影响学生的一生,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更要从小培养。因学习具有阶段性,学习的阶段性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某些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好特殊时期,小学阶段对于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来说就是这一教育的特殊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或者教育不当会直接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与思想的形成,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课堂的有效融合,施行生活化的素质课堂教育是一个有效且必要的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理论教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更感兴趣,还能显著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在课堂上,你可以直接让学生感受到与课本内容相似的情境,体验课堂生活,感受生活,并从同情的方式获得灵感。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有很多交流。
“育德无小事,生活即课堂。”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践行品德操行,甚至拥有广博的胸襟,老师应引导小学生逐渐形成的视野以及应当养成的习惯。
二、及时总结反思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1.目前仍有很多小学对于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一生的重要意义不够重视
受语、数、英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品德课不用考试,不算分数。于是,课堂上的教学不受重视。而家长也在乎孩子的语数英的学习情况。对语数英的分数非常明显。不仅是学校,学生家长也大多只将精力放在孩子语数英成绩的提高之上,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2.校内课堂与社会课堂相脱节
认真观察现今的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就不难发现,许一些教师多只是注重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知识内容的灌输与传授,绝大部分的授课内容都是生搬课本,教学案例也是根据课本内容一笔带过,课本的课后练习也都形同虚设,而且与现实生活的点滴几乎完全脱节。这样下来,学生彻底沦为了教师“复读机”播放下的收听者,不但听后即过,而且听后即忘。
3.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虽然在近年来国家对于新课标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传统灌溉式教学形式的消亡,但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该种教学方式。教师的这种教学风格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与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4.教材和生活之间缺乏联系
许多教师根据教材的顺序一点一点地阅读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知识还停留在教科书上。因此,学生只能从表面上学到理论知识,而实际上他们并不能把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对生活与教材进行严格划分,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表达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经验,这也让学生很难能够切身了解并深入思想道德教育,导致教学失去了其本质上该有的意义。
三、针对反馈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1.调动多种感官,增添课堂体验元素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到低年级的品德课堂,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思想品德课堂的设计应以学生亲身参与为主,并设计形式多样富有趣味的各类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 于活动之中。例如,笔者在《节约小标兵》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从自主探索到独立思考再到合作交流,多种学习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实现了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总结知识的目的。
(1)看一看,了解节约的生活习惯。课前准备阶段,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图片或视频,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浪费行为形成初步的直观了解,同时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听一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让学生听一些耳熟能详的儿歌,增强对文明习惯的了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课堂知识。
(3)做一做,传承民族良好习惯。在了解节约的行为习惯后,仅凭观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并不能让学生对其有生动、深刻的感知。因此,需要带领学生走出 课堂,亲身实践。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动手能力,还能够培 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作为中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教育实质上讲的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愉快地使用基于文本的道德教训,并通过核心素养概念提倡学生更加愉快。我们必须从幸福开始,引导学生以实践为中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在享受愉快的社会阶层的过程中应该得到有益的启发,甚至激发学生的反思和重新理解,分享和交流社会实践经验。感受的方式是将相关的道德教育活动内化为一种类似于实践中形成的自然的稳定质量。这也是小学道德课的教学性质。之前提到过,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要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训练与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做好道德准备,引导学生正确实践,培养小学生为具有文化知识,实践能力强的现代化小公民,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强。
(三)走进生活,通过实践实现品德教学的生活化。
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实践完善素质道德教育,通过对课程的改良与教学,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每个学校与班级教学任务与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当他们接触到任何新事物时,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期。对于学生自己,只有当我们继续积累学习并不断思考它时,才能形成重复。因此,“品德教育”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还应充分结合生活实践,实现道德实践的实践性。
例如,在教二年级的“環境小卫士”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利用业余时间让家长带领学生到社区,街道和其他集中地区进行绿化率调查。让学生参观社区绿化过程。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组活动。还有注意与社区或是村委、家长的配合下,开展的活动,结合文中的插图,进行活动,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对道德的认知与判断,还通过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行为,注意保持校园与生活环境的整洁与卫生,从一言一行中规范自己。因此,每个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实践方式,如果学生看到所有的现象,他们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视野,有效的道德意识又会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发展。
四、结语
国民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任何学生的良好习惯与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都不是一个先天或短期的过程。每个人在塑造自己独特的品格与道德过程中都会面临诸多矛盾与斗争,这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充满着反复性与斗争性,呈螺旋上升的趋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与充分的信心,对待学生教育要反复抓、抓反复,学生自己每重复一次教育,自身就会得到一次洗礼与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能够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协调且长久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时间进行整合联结,并在学校课堂的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与生活相关的学习环境,以确保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