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备课新冠状病毒(2019-nCoV)防控教学

2020-05-11马奔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5期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

马奔

【摘要】新冠肺炎病毒(2019-nCoV)爆发以来,全国上下一心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阻止病毒扩散和蔓延,疫情阻击战胜利在望,师生即将重返校园,学校开展疫情防控教学是当务之急,生物学科理应承担部分职责。本文依据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备课新冠状病毒防控教学,指导学生利用生物学科知识防控新冠肺炎病毒,提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冠肺炎病毒;核心素养;生物学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定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缩写为“NCP”。经科学检测,导致此次传染病的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2020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和检疫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和检疫传染病管理。面对来势汹汹病毒,全国上下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措施阻止病毒蔓延,导致全国在校学生延长寒假。学生复课后开展新冠状病毒防控教学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必修课,笔者以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为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课。

一、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种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 RNA 病毒,因病毒形态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形如王冠而得名。广泛存在于人类、哺乳动物和鸟类宿主,可以导致呼吸道、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疾病。按病毒学分类属于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亚科,冠状病毒亚科包括α、β、γ、δ四个属,共6个种。其中四种在人群中较为常见,致病性较低,一般仅引起类似普通感冒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另外两种冠状病毒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1.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2019-nCoV是人类先前未发现的一种冠状病毒,通过病毒包膜表面的S蛋白(刺突糖蛋白)与人体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Ⅱ)相互作用而入侵人体感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因此有很强的对人感染能力。此病毒在室温(22-25℃,湿度40%-50%)下可存活5天,56℃时只存活30分钟,常用消毒剂如乙醚、75%酒精、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紫外线和氯仿等均可有效杀灭。

2.生命观念

此次肺炎病原体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2019-nCoV),属于微生物家族的病毒,其结构简单,仅含有RNA和蛋白质。病毒营寄生生活,其繁殖过程一般包括吸附、注入、装配和释放,繁殖速度极快,危害性大,证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冠状病毒可以和很多动物和谐共处,比如蝙蝠,但在人体内会引起严重疾病,说明了物种差异性和生物变异性;病毒在变异和进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周围的环境,体现出生物的进化和适应观;2019-nCoV之所以危害人类健康,其入侵人体的过程破坏了人体稳态与平衡,造成细胞破损,分泌物难以排出等,并且在此过程中消耗了人体的物质与能量,给生命健康带来危害。

二、科学思维

1.正确面对,杜绝恐慌

疫情初期,由于对新冠病毒缺少认知,随着网上谣言四起,导致人心惶惶,阴云弥漫在祖国大地,但科学常识和科学思维可帮助我们做正确的事,惊慌只能带来更坏的后果。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病毒的特点——营寄生生活,离开宿主不久便失去活性,所以无论哪种病毒不必将其妖魔化;其次,随着病毒的传播,其毒性往往会逐渐降低最终会与宿主和平相处或被杀灭,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防控和治疗能力在不断增强;第三,流行病的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防控措施会更加有效。

2.新冠病毒预防

对于新冠病毒的预防,中学生应该拥有基本判断:一是远离病毒,已经患病或有疑似症状者一定要尽快隔离,避免传染他人。健康人一定要避免接触病毒,所以就要做到减少外出,居家隔离。另外,做好家庭消毒卫生、通风等,可以减少病原体种群密度,有效保障健康。二是增强自身免疫力。中学生物学讲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一道防线,其中黏膜就是此次新冠肺炎病毒突破人体防线的主要入口,勤洗手能阻断通过手向口腔和眼睛黏膜传染病毒的可能性;第二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要依赖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而身体健康是前提。所以,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病毒感染的保障,做好自己身体防护才是预防传染病的根本,这些做法虽然在日常宣传中经常提及,但作为中学生是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加上科学思维获得或理解。

三、科学探究

1.新冠病毒检测

病毒不同于细胞生物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极其微小,所以很难发现,2003年非典爆发初期很多专家学者误认为病原体是衣原体,足见病毒的隐蔽性。那么,对于病毒的检测可能会有哪些手段呢?根据中学生物学知识,我们可以推测:一是检测病原体,提取冠状病毒RNA,进行RT-PCR,即反转录后再进行PCR,再用荧光探针实时检测扩增产物,这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这种方法很灵敏,也能够很好地定量。目前,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试剂盒的使用使确诊时间大大缩短。二是检测病人的体液中相应的抗体。与上述相反,利用基因工程或其他方法获得的病原体的抗原与待检病人的体液做抗原——抗体杂交,若出现杂交带,则说明已经感染相应的病原体。其不足之处是:由于抗体产生需要时间,一般几天至幾周不等,有些免疫功能较弱的病人可能抗体量很低,容易造成假阴性(已经感染,但是测试结果看起来没有被感染)。第一种方法是目前应用广泛准确率高的检测方法。

2.新冠肺炎治疗

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在采访中谈到医院在救治确诊患者时就是帮助患者挺过去两周时间,这段时间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启动和作用时间,过了这个时间患者往往自愈。这两周内医生所做的工作就是“对症治疗”——针对病人出现的症状,采取相应措施让患者活下去。但有基础病的患者有时就会有很多迸发症,治疗过程会有增加困难,所以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多是具有基础病的老年患者,这也提醒我们自身健康就是最好的防御,就是最好的药物。

四、社会责任

1.相信科学,杜绝谣言

此次新冠肺炎病毒来势凶猛,传染性极强,有研究表明一位患者平均可以传染3-4名健康人,疫情爆发正赶上春节假期带来的极高人口流动,在疫情初期的确给全民带来不小的恐慌,新冠肺炎病毒虽然有高致病性,但死亡率并不高,这一点说明此病毒虽猛,但可防、可控、可治,完全没有必要恐慌。我们需要的是基于对科学的认知而应有的谨慎而淡定、关切而不忧虑、积极而不慌乱的态度与处事风格。面对网上随之而来的谣言,很多人疯狂地抢购食品、药品,甚至自寻短见等等,这些行为只能为全国防疫带来阻碍和破坏。“谣言止于智者”“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应当将基于事实或实验而发表言论或结论当成一种内化于心的自觉。作为高中生,使它成为自身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将來我们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将这种习惯辐射于他人,进而使这种习惯成为中国公民的集体素养。

2.保护自然,和谐共处

2005年,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团队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果子狸可能只是病毒的一个中间宿主,它可能是被中华菊头蝠感染,人类从后者身上得到了这种病毒。钟南山院士曾经告诫,若不加以重视冠状病毒传染源头及野生动物食用的问题,非典可能卷土重来。一语成谶,2019年还是冠状病毒,还是下呼吸道感染,还是蝙蝠。我们为什么没有做到“不贰过”?原因恐怕是我们没有敬畏自然,没有认识到人的自然属性从而与其他的物种和谐共处,而一味地追求所谓营养丰富的“野味”。在疯狂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受到了无情的惩罚,也连累了同胞。希望全人类能从此次疫情中吸取教训,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做事,不破坏环境,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取所当取,食所当食用,不粗犷无礼,不标新立异,做新时代守法守礼不逾矩的好公民。

3.科学严谨,防患于未然

在1月31日,WHO就将此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世界共有六次PHEIC事件,分别为:H1N1流感(2009年)、脊髓灰质炎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4年)、寨卡病毒疫情(2016年)、刚果埃博拉疫情(2018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2020年)。类似病毒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健康,危险随时都会来临,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接触这类风险,但如果有病毒真的来临,要秉持一颗学术心态严谨面对病毒,力争将病毒控制在萌芽状态。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如果武汉封城再晚5天将会增加数十万人感染。同理,如果我们能在病毒传播初期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应对也许会避免这次灾难,当然这需要更多人有科学知识和严谨态度,也需要我们国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体系。

从新冠肺炎疫情中提升生物学科思维能力,利用生物学科知识解读和指导新冠肺炎病毒防控,是疫情防控所需,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效途径,更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EB].2020年第1号.

[2]熊成龙,蒋露芳,姜庆五.β-冠状病毒引起人类疾病的流行与控制[J].上海预防医学,2020,32(1):1-12.

[3]王欢,丁铲,廖瑛.冠状病毒入胞途径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9,35(6):964-968.

[4]史河水,韩小雨,樊艳青等.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

[5]宋霞,陈涛,孙晶晶等.PCT 与 IL-6 联合检测对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临床价值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猜你喜欢

生物学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高中生物学中“一半”的涵义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