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下的分组评价
2020-05-11陈茹
陈茹
【摘 要】 在真正的常态课中,鲜少有人将问题化学习、生本课堂、分组学习理论运用起来。即使利用了分组讨论,有时随机前后桌形成小组,小组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又或者出现优生组和差生组,加剧了两极分化。本文总结一套合理分组明细,切实可行地理论联系实际,用到作业校对、试卷校对等题目校对(后来延伸至整个科学学科)常态课中的方案,对学生的评价更科学合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 等级分组 生本互利 合作学习 正面管教
陶行知先生曾經说过:“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在老师的安排和引导下,让学生在分组中体会到自己的贡献有价值,大家需要我。学生能以自己的力量做出选择,在群体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发挥自己的力量。
一、题目校对的现状分析
以传统模式校对题目,所有的学生都跟着老师的节奏校对有限的题,且在同一节课内校对同样的一批题目,弊端显而易见:
1. 效率低下,校对题目数量少。
2. 理解不深刻,走马观花,填鸭式,掌握不扎实。
3. 两极分化的班级学生顾此失彼,难以顾全。
4.腼腆害羞不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学生随波逐流,难以提高。
二、等级分组策略,注重以生为本
1. 按照成绩等级,平行分组策略
利用学生上册的考试成绩平均分,将学生排序。将班级40人分成5个等级,前8名为A等级,第9-16名为B等级,以此类推。将全班同学以成绩较为均匀地划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有A、B、C、D、E等5个不同成绩等级的同学。
一个学期总共分2次组,变动的分组,更能体现公平,也能进一步促进同学们的积极性。比如能从C等级升到B等级,说明进步很大。反之,则是退步。
2. 小组合作校对,高效解决问题
(1)改作业
在校对课之前,每位同学的作业均已全数批改并赋分。改作业也提倡“交流互动式改作业”,可简称为“交互式改作”——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遇到疑惑可直接批注在作业本的相应位置上,寻求老师帮助,老师在批改时可在他的“疑惑”旁直接批注解答。
(2)定任务
一般每堂校对课大约要完成校对3至4课时内容的作业,黑板上提前写好本节课的任务。校对量远大于一般校对课。
(3)排座位
根据本课任务,每节校对课前最开始的3分钟左右,准备好这节课要校对材料,换到如下图小组成员围坐模式。其中圆圈代表学生,方块代表桌子。
(4)自助校对
学生自己互相帮忙解决所有难题。老师只需要管理大局,在班级里走动巡视,帮助点拨学生解决组内所有成员讨论后都难以解决的问题。若提前完成校对的小组,则可解决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难题”。
(5)交流与评价
最后下课前留5分钟,小组间交流难以解决的题目,由会解决的同学讲解或者板书在黑板上。
三、正面管教措施,促进有效学习
每个学生手上有一张优秀盖章卡,老师手上有登记表。
1. 措施一——等级之星
不同小组间同等级学生的比拼,每次考试选出最佳成绩者。比如:在第一章综合考试中,A等级的8位同学中成绩最高的是庄*辉。我把他称为“MVP”,每获得一次“MVP”头衔,就可以得到2个优秀印章。也会在教师的登记表(如表3)上做好记录,第三列“MVP次数”使用划“正”字的方法记录,不断累积。
2. 措施二——目标分达标
除了“MVP”以外,我会给每个等级的同学设置不同的目标分。在不同难易程度的考试中,目标分会微调。比如某次考试:A等级目标分为92分,B等级目标分为85分,C等级的目标分为78分,D等级的目标分为70分,E等级的目标分为60分。只要达到自己等级的目标分,就可以得到1个优秀奖章。也会在教师的登记表(如表3)上做好记录,第二列“达标次数”使用划“正”字的方法记录,不断累积。
3. 措施三——个人奖的领奖处
在办公室设立领奖处,规定固定时间可以兑换奖品,包装外明码标价需要的优秀奖章数。可以积累几个就马上兑换,也可以一直积累到学期末一次性兑换。但是,只要一兑换,学生手上“优秀盖章卡”上被兑换掉的奖章就会被笔划去失效,而教师手上的登记表不做处理。
4. 措施四——最佳小组奖
将每个小组成员联系起来,每半个学期,选一次最佳小组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累计每组所有成员的达标次数和MVP次数之和,按数字由大到小排列取前4名获奖。统一发放奖品。
这种只奖不罚的机制,促进学生自发努力解决问题,不受心理负担的压迫。这些策略在平时科学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连成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 简·尼尔森.教室里的正面管教[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2] 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升本教育思想随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 胡庆芳主编.有效小组合作的22个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罗博·普莱文.提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56个策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