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古诗词语言资源,培养语文素养

2020-05-11王胜伟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诗句语义古诗词

王胜伟

古诗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学习古诗词所呈现出的音律言辞、情感意境对于综合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因古诗词文体的特殊性等原因,古诗词的传颂日渐式微。因此,作为语文教学重难点的古诗词教学理应受到更多重视,教师们也有必要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聚焦古诗词语言资源,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吟诵,体现音律美感

古诗词的音律美感既体现着古诗词余音绕梁的节奏与旋律,也体现着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与价值观念。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在教师们合理性的教学指导下反复吟诵诗词,在吟诵诗词的过程中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体验作者的情感并与其达到共鸣,陶冶自身的情操,建立自身的审美。

比如,在教学屈原的《离骚》时,首先让学生明确每个字的读音与每个关键处应该如何停顿,以达到明晰诗句含义的效果:“大家首先学会停顿,才能明白句子的真正意思。大家仔细听我读,并用笔画出停顿处,并注意吟诵的语气。又/重之/以修能,‘重在这里是添加上的意思,真正语义的语式结构是又/以修能/重之。在这里大家要吟诵出诗人天赋异禀又努力修养的满腔抱负。现在大家可以尝试去吟诵一下别的句子,自己划分出停顿处,反复吟诵找准语气,明晰语义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的学生仔细地划分出停顿之处并指出诗中不同诗句音高、节奏、旋律等方面的不同:“老师,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这段应该这样划分出停顿,同时,在这段的后半部分整体音高要降低,我们还要读出诗人对光阴似箭的感叹与一丝立志未果的遗憾与感慨。”

吟诵作为古诗词诵读的一种传统的诵读方式,它体现着音律美感。反复吟诵,让学生们把握关键字词与语句的停顿,感受诗词的节奏与语气,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想法与情绪。这对于提高学生们对古诗词的热情与信心,增强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认知理解与记忆巩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穿越,把握语义变化

虽然语言具有延续性,不少古代的语义解释在当下仍旧受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迭与语言的流变滋长,语义在一定程度上经历相当大的变化,古诗词的解读切不可望文生义。因此,穿越古诗词语言的障碍,探寻那些或扩大或缩小或迁移的语义,把握语义的变化对当下学生们学习古诗词具有非常基础又重要的意义。

比如,在教学高适所写的《燕歌行》时,首先让学生们读句子、猜想语义并对句子中语义易变部分进行解释、积累:“同学们,读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时,大家能说一说对其的语义理解与感受吗?”有的学生说道:“我猜这句诗的意思是汉朝将士告别家乡去打仗的意思,‘烟尘这里应该指的是打仗时候扬起的尘土的意思吧。”有的学生表示质疑:“不可能是汉朝的将士啊,高适本人是盛唐的诗人。”同学们匪夷所思,这时教师及时让学生们把握语义的变化:“不能望文生义,以今解古。唐代诗人有一种以汉朝自比的习惯,所以这里指的是唐朝的将士。另外,关于烟尘代指战争的解释是正确的,大家还能够把握更多关于‘烟尘的语义解释吗?”同学们踊跃发言:“《塞下曲》中‘烟尘飞至今也代指战争。”“还有一个词‘风尘语义很相近,指的是战乱。如《登黄鹤楼有感》中的‘风尘恶。”“我还知道‘风尘的其他意思,也可指污浊不堪的仕官生活。比如《封丘作》中的‘宁堪作吏風尘下。”

古诗词的语言是一门充满哲理性与历史性的艺术之作。通过设想对比、积累归纳等手段熟知关键字词、关键意象的不同语义与古今语义变化,学生们才能够触类旁通,穿越古今语言的隔阂,把握语义的变化,突破古诗词中灵活多变的表现难度,为进一步鉴赏与个性应用古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推敲,感受情感悸动

正如欧阳修所言,“求得一字稳,耐褥三更寒”。古代诗人对于炼字十分重视,力求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够接近传神的效果,力求整首诗都能够语言精练、蕴意深刻。因此,立足诗句的字里行间,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不断推敲与赏析,才能使学生们与诗人的情绪态度达到共鸣的效果,获得不同以往的情感悸动。

比如,在教学杜甫所写的《旅夜书怀》时,首先让学生们关注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并对其进行推敲:“同学们,大家仔细品读这句诗句,结合本诗的节奏韵律、句式特征、语言风格等,从字形、字义、字音等多角度去说说哪个字、词用得好,抒发一下自己对于这句诗的感受。”有的学生指出:“‘垂字用得非常精妙,如果这个词换成‘挂或者‘悬,那种对于广阔平野的反衬之感就难以表达出来。”也有学生补充道:“还有‘涌字,将月色与浩瀚滚滚的江流融为一体,那种壮阔气派的画面以一字表现出来。”有学生继续说道:“这两句诗对仗十分工整,空阔的景色同时也间接地表现出作者年老病多的一种遗憾与惋惜,让人从心中感受到一种漂泊的孤单之感。”教师需要及时作出总结与归纳:“对,当我们在赏析古诗词的时候要注重对关键字词的不断推敲,尝试着想如果换个词会怎么样,用这个词对于意境的塑造、诗句结构的建立、诗人情感的抒发等都有怎样的效果。”

古诗词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与众不同的是,它相较于散文等语言表达方式更加得精练、浓缩。因此,对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语句进行赏析,不断地推敲,发现其与众不同及耐人寻味之处,才能够增强对古诗词语义的认知与理解程度,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达到与诗人情绪态度的共鸣,获得情感的悸动。

四、 迁移,尝试个性应用

知识迁移能力对于学生们学习古诗词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鉴赏和尝试个性应用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们如果能够利用已经积累的古诗词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新旧知识间的对比,便能够实现古诗词的个性化应用。这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古诗词鉴赏与分析能力,使学生们进一步领略古诗词的艺术美具有关键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李煜《浪淘沙令》时,首先让学生们回顾有关古诗词中“寒”字的妙处:“同学们,大家能够利用已经学到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一下‘寒字的妙处吗?”有的学生回答道:“老师,我记得在以往学过的诗句中,‘寒字往往有一语双关的效果。我可以尝试着将之前的知识应用到这句诗句中。本诗中的‘寒也有一语双关的效果。既指的是因天气寒冷带来的诗人身体的寒冷,毕竟是五更时候。也指的是诗人内心的悲凉、诗人心寒。诗人梦中以往的风光生活与现实凄惨的囚徒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内心不免会产生悲凉、凄惨的情绪。”教师需及时作出总结与指导:“对,这种知识迁移能力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古诗词的赏析中,同样,我们还可以将其应用到仿写古诗词、改写古诗词、对古诗词做补充说明等等充满个性化、创作性的活动之中。”

借鉴已学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言辞风格等知识,尝试将其迁移到自身对于古诗词鉴赏、改写等个性化应用之中,不仅对于学生们自身鉴赏能力及分析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助于让学生们在实践与思考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为下一步古诗词创作与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自身对古诗词的认知审美与反思巩固能力。

总而言之,目前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往往存在兴趣与热情不高、积累理解欠佳的现象,他们对于古诗词的重视程度与增强自身审美能力的需求并没有达到理应的高度。同时,古诗词的教学也过于权威与死板、缺乏灵活性与个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们鉴赏与创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们理应立足古诗词教学并采取多元化与灵活性的教学策略,这对于改变古诗词教学现状、提升学生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通联:江苏宜兴市官林中学]

猜你喜欢

诗句语义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语言与语义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古诗词中的新年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