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的奥秘

2020-05-11杨邦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奥秘洛克火炬

杨邦俊

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其间离不开解释。而所有的解释活动又源于理解,可以说理解是阅读发生的总根源。为此,英国哲学家洛克曾对人类的理解活动进行过专门研究,著有《人类理解论》。我们在洛克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文阅读理解的发生过程,又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奥秘,本文拟对此作专门论述。

一、理解的本质

广义的理解是指人们对事物外在现象的整体认知和内在根源的深层追索。其发生的线性过程可以高度概括为:“感性—知性—理性”。简而言之,理解活动源于人们对事物表象的关注,继而这些表象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人体的机能反应引起相应的知觉,由此产生相应的观念,最终形成理性认识,完成全部过程。可见理解的完成以观念的生成为标志,也就是说理解的本质就是认知对象在主体的认知里形成观念的过程。

那么理解中的观念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我们先从洛克的研究说起。他在《人类理解论》中指出:“任何东西的性质,只要能刺激感官,在心中引起任何知觉来,就能在理解中引起简单的观念来。”洛克研究发现,世间万物一般都包含两种性质:一是“第一性质”,主要指事物的“凝性、广袤、形象、运动、静止、数目等”。这类性质不论在什么情形下都不能与物体分离,并且能恒常地被人感觉到,即使某些细微的分子,不能凭感官感受,“人心也是恒常地能够看到这些性质的”。比如声音和滋味,在常规状态下并不能被我们“看到”,但是人类能够“借助物体之中细微部分的体积、形象、组织和运动,表现于心中”。二是“第二性质”,“它们原本并不是物象本身具有的东西,而是能借助其第一性质在我们心目中产生各种感觉的那些能力。”举个例子,眼前出现一段险情,有的人临危不惧,有的人临阵脱逃。如果注意到这些,我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发出一些信号,对人物行为作出“勇敢”和“懦弱”的评价,产生“勇敢”和“懦弱”的观念。洛克把事物这种能够引发人类抽象活动形成观念的属性称为“第二性质”。这些研究给予我们很多启示,深入追索,原来人的理解不是凭空进行的,有其自身的生理学基础。例如,当我们看到燃烧的火苗后,身体机能必然产生一种“热”的知觉,进而,我们在理解(也就是辨别)这一事物时,往往意识中就会形成一种“火”能发“热”的观念,在脑中就会形成“火”的概念。这一过程可以视为一个“理解的样本”。有了这个样本,我们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实验,結果这一经验普遍适用。诸如:冰能让我们的触觉产生“冷”的感觉,形成“冰能制冷”的观念,进而在理解中生成“冷”的概念;黄连,能让我们的味觉产生“苦”的感觉,产生“黄连很苦”的观念,进而在理解中同样形成“苦”的概念。以此类推,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往往能够呈现出“热”“冷”“苦”等各种不同的属性,这些属性一旦被我们捕获,作用于身体,我们自身的机能便会产生某种知觉,这种知觉进而会在我们的思想中生成某种观念,最终借助语言定格成概念,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这一发现,为我们揭开阅读理解的奥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理解的奥秘

人类对事物的理解从形态上看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其中对具象的认识源于事物第一性质的作用,而抽象的发生则依赖于事物第二性质的作用,有了这种作用,人类对事物的抽象往往又能不断地从原来的事物中派生出第三性质、第四性质……从而把思维引向更高的抽象层面,对现象的本质获得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我们关于人类理解的全部奥秘的最新认识。

人类天生具有一种感觉事物特征的能力,比如看见“火”,我们的机体立即会产生“红”(色彩)、“热”(温度)的知觉。这种认识主要源于事物第一性质的作用。但人类同时又具有将普遍的知觉上升为观念的潜能,机体在接到“红”和“热”的知觉后,在脑中便会形成一种“红”和“热”的观念,继而用“红”和“热”这样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概念),把意识到的观念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主要源于事物第二性质的作用。这种认知能力之所以被称为“潜能”,是因为它们在一般情况下都处于“休眠”状态,只有激活以后才能发挥作用。举个例子,“雪化了”,借助第一性质的作用,人们都能感觉到“冷”,但能够把“雪化了”理解为“春天来了”,则需要借助第二性质的作用。这种解读从能力上讲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阅读中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这种认识。只有当这种潜在的能力激活以后,主体主动地运用这种能力去思维,认知才能形成。这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性的根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潜能一旦被激活,往往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激发主体的创造性,将抽象思维不断地引向更高的层级,从而捕获到事物的第三性、第四性……让理解进入更高的层级。上述理解发生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实例来演示:看见“火炬”(实物),依靠第一性质的作用,我们的机体会产生一种 “红”与“热”的知觉;依靠第二性质的作用,这个“颜色红,能发热”的物体,我们会把它称为“火炬”。有了这种认知,我们的思维被激活,又会从这个“颜色红,能发热的火炬”,想到它的“光明”,在脑中形成“光明”的观念,从“火炬”中派生出“光明”的意义来;由“火炬带给人光明”,我们又可能想到老师平常的工作,像火炬一样照亮学生的心灵,进而从“火炬”中读出“老师”的隐喻。梳理这一认知过程,我们会得到一条清晰的线索:火炬(实物)—红、热( 颜色、温度,源于第一性质)—火炬(概念,源于第二性质)—光明(象征意义,源于第三性质)—老师(隐喻,源于第四性质)。认识的抽象程度越来越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直接把实物形态的火炬与老师联系起来似乎很难,但理清了中间的关系,这种认知的形成也并非不可能。

上述关于理解奥秘的探究,使我们对人类理解活动的生理机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进一步弄清阅读理解的奥秘,把握阅读解释的规律,制定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效率,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阅读的理解

阅读需要理解的对象不是“实物”(直接对象),而是“文本”(间接对象)。读者首先需要借助语言文字的媒介作用找到文本背后的直接对象,然后借助事物属性的关联作用从直接对象那里获取观念。文本用语言记载生活,传递信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认识生活,接受信息。观念在这一过程中的生成、转移、接受、再生,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构成阅读理解的关键环节。汉语是一种词汇异常丰富、具有强大表现力的语言,汉语的文本又多用隐喻、委曲的方式表达,意蕴深厚,情感深藏,含蓄深婉,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阅读理解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文本”与“底蕴”

文本是对生活的反映,它以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及其插图等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记载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存在。底蕴是文本所反映的对象世界,即文本所记载的生活内容。语用中,原作者借助文字、词汇和插图传达意义,展现生活的原貌;通过语言修饰表现特定的旨趣,反映生活的原味;利用标点、句读,显现特有的语气、语调,传达蕴含的情感。文本与底蕴的关系可用下面的模型来演示:

模型中的“文”即文本;“意”,即意义;“趣”,即旨趣;“情”,即情感。从外部看,文本与底蕴存在对应关系(实线所示);从内部看,意、趣、情构成文本的底蕴,且三者互为依存关系(虚线所示)。这个建模的意义在于揭示文本解读的路径。它直观地告诉我们,阅读中读者需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览、讽诵、涵泳、品味获取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意义,领会深藏在言语中的旨趣,把握沉潜在辞气中的情感。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追溯文意。即通过阅读准确解读文本中词语及其组合传达的意义。汉语的词汇异常丰富,同一事物可以用多个词语来表达,同一情形可以用多种说法来反映。人们在介绍事物时可以采用直称,也可以采用喻称,还可以借助典故和神话传说。如月亮,人们可称它为“月球”“夜光”,这是直称;可以称它为“天镜”“玉勾”,这是喻称;还可以称它为“玄兔”“婵娟”,这出自神话传说。遇到这种表达,读者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才能理解。(2)领会旨趣。即阅读理解需要深入领会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语用中的种种情趣。刘禹锡有一首写爱情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有晴”“无晴”,既是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与“东边日出西边雨”相呼应;又是“有情”“无情”的谐音,契合“闻郎江上踏歌声”的语境。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把女主人公对情郎的倾心,以及女子试探情郎对自己是否有意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阅读中,我们不但要读懂诗中少女的“心事”,还要深入体会诗歌借助语言技巧传达出来的情趣,读出文本的原味。(3)把握情感。即获取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情感辞气。汉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传达各种微妙的情感。一句平常的话,如果给它添加一些虚词,调整一下词序,改变重读,采用不同的断句,选择不同的语调,大意不变,但传达的情感就会有很大的差别。精细的阅读需要深入体会语言的这种表现力。作者的情感沉淀在文本的辞气之中,阅读理解需要借助品读和讽诵才能把握。

2.“觀念”与“实体”

为了揭示理解的奥秘,洛克引入“观念”和“实体”这样一对重要概念。 一方面他认为:“观念是思维的对象。”“人在思想时,心是用在心中的那些观念上的,在心中一定有一些观念,如白、硬、甜、思、动、人、象、军、醉等等词语所表示的。”“这些观念建立在人的经验之上,并由自身的感觉和反省得来。”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我们不能想象这些观念怎样会自己存在,所以,我们便惯于假设一种基层,以为它们存在的归宿,以为它们产生的源泉。这种东西我们就叫做实体。”这些话的大意是,阅读的理解应以观念的生成为标志,阅读要达成最终的理解,需要通过一些特定词语,即观念来呈现,而观念又必须从文本提供的“实体”中生成。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阅读解文应该采用以下策略:(1)借助简单观念,获得初步理解。根据洛克的理论,观念有简单、复杂之分。简单观念来源于单一对象的刺激。人们在理解单一事物时,最初会生成一些简单观念。比如,看见“冰块”,人们能根据一般的感觉和经验,生成“冷”且“硬”的观念。以阅读为例,原作者把一个一个简单观念“隐藏”在文字中,阅读时,读者需要透过文字反向获取这些观念,求得对文本的初步理解。没有这种理解就没有阅读,简单观念的获取可以说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开始。(2)借助复杂观念获取深入理解。复杂观念出自对简单观念的加工。洛克认为,人类在理解中还能用一些简单观念“造成”复杂观念。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把几个简单观念合成一个复合观念,造成一切的“复杂观念”;二是把两个观念并列起来,但并非合二为一,这样就得到一切的“关系观念”;三是“把连带的其他观念排斥于主要观念的真正存在之外,这就造成了一切的概括的观念”。 这三种观念的生成,与阅读解文过程中的归纳、分析和抽象相联系,构成我们阅读理解的过程。(3)借助复杂的“实体观念”获取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洛克所说的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具有虚实二重属性。一方面,它应该是文本承载的真实的社会生活,因其具有实在性,所以能够被读者捕获,并引发思考、研讨和感悟,最终形成观念;另一方面它又只是在读者头脑中临时“生成”的“实体”,是读者根据文本信息,合理推断“想到”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虚拟性。不同阅历、不同经验、不同知识储备的读者,阅读同一文本,“见到”的“实体”可能不同,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人阅读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对“实体”进行“再造”和完善,从而使我们的阅读理解常读常新,富有创造性。

观念和实体是洛克阅读理解论的两个核心理念。从中我们可以洞见阅读理解的一些奥秘,使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阅读理解的规律。

[作者通联:湖北宜都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奥秘洛克火炬
破耳兔
接过火炬高举起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划拳获胜的奥秘
探索电的奥秘
火炬照亮关爱路
我与《火炬》20年
《火炬》照我绘“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