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访打竹村

2020-05-11陈美兰

大理文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神树村寨彝族

陈美兰

打竹村离巍山古城有几十公里,缘于几年前的一次遇见,山魂彝韵,不经意就烙印在了生命里。

去年深秋我再次走进打竹村,村口宽敞的停车场东面,一堵高大有气势的石墙,展现在我们眼前,石墙上面有一个个的城垛,城垛以东有坐北朝南的一间瓦屋面的钢混结构房子,从下面看好像只露着瓦屋面,墙上有醒目的红色汉彝文书写的标语“中国彝族特色村寨打竹村欢迎您”,这是几年前未曾见到的新气象。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巍山小组一行十多人,在石墙前合影留念,一个个开心灿烂的笑容,定格在了村口。当我站立那块书写着“巍山彝族特色村打竹村”的石碑前,仿佛又见那年村民赶着要去放牧的羊群,从我身边而过。

我们一行人,三五成群,缓缓慢行入村参观,各种墙壁文化迎面而来,依次进入我们的眼帘。对着村口道路,坐南向北一堵照壁上画了两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老虎,凝视虎虎生威图,彰显出彝人雄风。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来有崇拜老虎的习俗,因而,老虎在彝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都把老虎视为是生命的图腾,这幅虎图,正是凸显了打竹村彝族人民崇拜老虎的习俗。离虎图壁画几步之处的斜对面是龙潭泉,山泉水从形象逼真的龙照壁的龙嘴里喷涌而出,哗啦啦、哗啦啦往下流,下方摆放着一个花瓷碗,大家争先恐后接山泉水喝,都说纯天然的山泉水,清凉甘甜,好喝!当我站立那里,不经意一瞥却看到了李继武老师的两个侄儿,在龙照壁前躬着腰合掌祈祷龙王护佑彝族人民,风调雨顺。在村里其他地方,同样也看到了一些虎图,不言而喻,彝族山民,对虎图腾崇拜有何等深。

对于打竹村的村名,在我心底一直还是一个谜。我猜想过多种情况,这次我请教了带我们参观的左大爹,他告诉我,据老辈人一代代传说,打竹村人是从西边山上的左三村搬迁来的,过去箐的两边生长着很多竹子,左三村人来砍竹子,后来居住下来而得名,这是彝语音译。他告诉我们全村有46户,216人。行于各村巷道路,处处干干净净,听说村里的清洁卫生,实行门前各家各户三包打扫、保洁。“三清洁”管理,由干部到群众,群众意识强,卫生习惯好,形成了民众自我管理,守护家园,自觉维护村寨环境的整洁。这时,我刚好看到了一个身着鲜艳彝族服装的妇女,正在弯着腰清扫道路,一时我被大山里这一移动着的身影而感动。

听说左大爹是老书记的父亲,今年已76岁,但看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他引领下,我们一行人到了位于村子中央的村委会参观,走进小院,我有一种熟悉亲切感,大家各自走动着观看,北面主房窗子上方悬挂着各种荣誉奖牌,其中有国家民委于2017年授予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6年6月被中共大理州委评为“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突然我们的眼球被一张公示在玻璃窗上的一张按满大大小小手印的通告吸引住了,我走进细看,那是2019年大年初一时,几十个村民为制止滥办酒席、控制办事、倡導厉行节约的村规民约,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红色手印,我仿佛看到了41年前小岗村18个农民立下的“生死令”,那一张纸促成了中国农村的大变革,而在我眼前的彝族村寨,同样也用实际行动向几千年来形成的旧习俗挑战,反对大操大办,移风易俗,这无疑是山村新风尚。这时,我们又聚焦东面门头上的一块书写着“巍山县打竹村祥安农村劳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牌匾,同行的李继武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全县首家调解劳资纠纷,维护村民权益的调解室,专门解决外出务工而出现的劳资纠纷问题,这是一种创新,说明村民的维权意识很强,并且遇到问题,直接就由村委会所设的调解室人员自行解决,在基层就解决了纠纷问题,提高了办事效率。

走出村委会,我们继续从村子东面慢行,虽已深秋,远眺对面的背阴山依然满目翠绿,边走着左大爹告诉我们,村子里大多数人外出打工了,即便是70多岁的老人,也没有时间像城里老人一样,闲闲玩玩,养老安度晚年,我们是不得闲的,扫地、喂猪、做饭等,每天都有事情做。这让我感受到了打竹村人的勤劳能干。行走间,草木清香、山泉绕村、泉水叮咚、山青水绿,时不时鸡鸣狗吠声传入我们耳际,此起彼伏的声音,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这是山乡彝寨的淳朴原声。这次我才明白村子被一条箐自然分隔为两部分,向阳村和背阴村,北面的向阳村人口比较集中,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秋阳朗照下,耀眼闪光;南面的背阴山上,人家户虽不多,但每家每户都富有生机,路边有两家,放养的鸡群咯咯、咯咯地叫着,有一家的猪圈里关着两只肥胖的大猪,我猜想或许就是年底要宰杀的年猪吧。

当我们一起站立背阴山的路边,往北看村寨时,我又见到了那院掩映在绿林丛中的心仪小院,左大爹手指那院子说,那院的主人家已经搬到村子上边住,现在院子空着。我情不自禁地说,这样空闲着真可惜,我来住住嘛,左大爹反应极快就回话说:“欢迎你来住,一年我们倒补贴你一千元。”听此言,让我感受到了村民开放、接纳、包容、大气的思想情怀,如此胸怀,不正是大山孕育出来的吗?憧憬着小院趣事,大家的梦想被放飞,七嘴八舌说开了,徐康祖老师说:“以后我们可以再来,到小院内开展传统文化研究会。”我们一致赞同,期许徐组长能够兑现诺言,让我们置身翠绿山色掩映的小院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栖居。

我们几个女友行得慢,走到后面,返回路上,遇到一家还未完工的小洋楼前,身着红绿相间的彝族服饰的妇女正在劳动,我们邀请她与我们合影留念,笑靥如花的我们定格在秋色迷人的打竹村。吮吸着一路花香,谈笑风生,这时一只小狗蹲在一堵断墙上的草丛间,不断抬起头,汪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好像在欢迎我们似的,喜欢小动物的杜老师,感叹那只小狗狗的可爱,我则拍下了它那昂头向天的形象。

一只黄色蝴蝶,在我眼前翻飞,牵引着我的思绪。我们顺着往村子东北一条悠长的弹石路,到了万年神树前,听说神树名叫宴蒿树,看万年神树碑,祖祖辈辈的彝人奉此树为神树。我伫立树神下,抬头仰望万年大树,高大雄奇,繁茂的树冠,庇护一方热土一方人。神树的南边,就是太子庙遗址、观音大殿;北面是若隐若现在山洼里的彝村水资路村。远看水资路,屋舍俨然密集,小洋楼不少,这一远眺竟让我记住了一个看着就有些富足的山乡彝族村名。神树西面,建有东西向长廊,廊柱是鲜艳的中国红,彩绘以红、黄、黑为主,文字都是彝文,凸显出深厚的彝族文化。大家静坐长廊小憩,议论着长廊神韵,秋风阵阵,思绪飞扬,打竹村的又一文化特色不经意融入心间。

中午饭是在村口农家乐院子里吃的,听说这是左大爹的儿子左金山利用自家院子,为方便游客所开。院心宽敞通透,采光很好,主房坐北朝南,西面有偏房,南面是高大的照壁,在西北还有一个小楼阁。置身院内,温暖舒适。三桌人围坐在照壁前,当黄焖土鸡端上桌时,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喝上一小碗鸡汤,个个赞不绝口,美味至极,瓜果、蔬菜新鲜,一大碗青菜汤,碧绿如这里的青山绿水,我们品味到了真正的原味、山乡味。山村酒文化深厚,彝家人朴实,热情好客,米酒清香醉人,村支书、村主任、村民,不间断地唱着敬酒歌来敬酒,其乐融融,欢快之时,打歌调唱了起来,大家在院子里踏歌起舞,山村彝韵浓,我们每个人都沉浸在欢乐中。

吃午饭时,我们这一桌人谈论的话题都是打竹村事,同桌的字老师,曾在打竹村小学担任过校长,对村寨情况熟悉,他告诉我们,打竹村除了发展高原绿色农业,主要种植核桃、华山松,近年来收入不错,打竹村人经常到外面打工,外出打工形成了极具有特色的浇筑业,打工通常是早出晚归,基本一家一户自驾车去,无车的搭车去。村民在外打工,情系大山,不忘教育,他们关注教育的程度较高,不管多苦,也要连夜赶回家,关心过问孩子的读书情况。每年彝寨里,如有哪家的孩子考取大學,每家都会自觉捐款,自助考起大学的学生,乡土情怀浓郁,共同托起山乡明天的新希望新梦想,圆梦教育,圆梦三代人的希望。

秋天山村韵味十足,山色多彩。下午我们静坐长廊,研讨传统文化,活动主题闲话对联趣事。由陈允文、徐康祖老师讲对联特点,具体赏析对联,让参加活动的老师受益匪浅。边品着孙利老师亲手用橄榄木炭为燃料煮的红茶,边认真地倾听着一个个老师,分享“我与对联”的趣事,喜欢对联的深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让我感同身受,更加激发了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参与活动的人,真心真情,亦师亦友,掀起了闲话“我与对联”趣事高潮,心海激起点点浪花。

遥望远处的水资路村,一朵朵白云在村子上空飘荡,诗意山村,美不胜收,让我心之向往,假如能在其间生活,或许自己会沾上了一点山野气息。云卷云舒,行云流水,似在为我们的活动欢欣奔跑。我的一颗心,也如云朵深入天宫,进而深入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处。

活动准备充分,带着音响设备,发言时都使用话筒,声音清晰洪亮,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声音,此起彼伏、抑扬顿挫地在山间回响,秋风吹拂,秋色迷人。就在这样的讲述中倾听中,身心愉悦,灵魂得到滋养,欢声笑语跌落深山箐。这一天,我们的日子过得满满当当,收获多多。

山乡彝寨秋意浓,民族特色打竹村里话对联,尚属首次开先河,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诗和远方生活,我心一直还沉浸在对联意境中,心释然,身轻松,物我两忘。

猜你喜欢

神树村寨彝族
10年还原青铜神树
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路径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锅巴粥
神树
青铜神树
神树之死
云南省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