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教材选文及教学策略研究
2020-05-11姜燕燕
姜燕燕
【摘要】现今,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语文文本的阅读理解与应用能力十分必要。初中语文文本体裁类型十分多样,从文本的内容及表达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的选材特点和教学策略。围绕这一话题,本文主要從部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入选篇目梳理与分类、特点分析、当前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现状、优化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文;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文体之一,具有很高的教学地位和教学价值。说明文不同于其他题材的文章,它以语言的准确性、内容的严谨性和思路的逻辑性而别具一格,对于学生科学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入选篇目与分类
部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入选篇目一共有9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核舟记》及《梦回繁华》等。
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文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别,即建筑艺术类、科学现象类和自然生物类。建筑艺术类包括四篇,其中《中国石拱桥》通过介绍典型的中国传统石拱桥建筑,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展现的是苏州古典园林独具一格的建筑之美,同时也是对古代文人雅士审美追求的真实呈现;毛宁的《梦回繁华》写的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核舟记》讲的是“核雕”这一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全文按照空间顺序,从核舟的头部到船端进行描写,生动细致地呈现出核舟的特点,栩栩如生,出神入化。
科学现象类说明文一共有三篇,其中《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所作,其最大限度地向读者阐述了详尽的物候学知识;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讲的是“板块漂移”学说;《被压扁的沙子》主要介绍了“撞击说”和“火山说”;《时间的脚步》讲的是岩石具有记录时间的独特功能。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说明文中,法布尔的《蝉》和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均属于自然生物类。《蝉》选自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主要围绕蝉的地穴和蝉的卵展开叙述,表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独特;《大雁归来》选择《沙乡年鉴》,以大雁作为说明对象,说明了大雁的生活习性,表达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入选篇目特点分析
1.认知信息和人文素养紧密结合
以《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两篇介绍我国古代优秀建筑的文章为例。《中国石拱桥》一文以我国古代几个典型的石拱桥建筑作品为例,介绍了它们设计及施工的原理与过程,这是认知信息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表达了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造技艺和独特的建筑审美的赞扬与尊崇,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这是人文素养的体现。再如,《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建筑之美的介绍属于认知信息的部分,而对古典园林中蕴含的设计理念、艺术理念和生活理念的表现属于人文素养的部分。
2.严谨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仍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文中有很多详细的数字说明,如介绍赵州桥时,对桥身长度的描写运用了准确的数字,这是严谨性的体现。在行文过程中,作者生动地将石拱桥比作天上的彩虹,有助于对石拱桥形象的呈现,紧接着运用神话传说,进一步描述了桥身的身姿形态,活灵活现,趣味性十足。
三、当前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现状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现阶段部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展开调查,现将问题总结如下。
1.教师的教学现状
(1)对课程标准要求理解不够准确
调查结果发现,接近60%的语文教师只是大致了解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说明文的教学要求,能够对新课程标准说明文教育要求了然于胸的教师很少。这说明很多教师具有参考课程标准教学的意识,但对其内容不够熟悉。除此之外,对于新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一些教学方法,很多教师没有积极采纳,他们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风格来讲解课文。
(2)教学内容较为单薄
从讲解说明文时涉及的教学内容来看,一些教师过于偏重对认知性知识的讲解,忽略了说明文中人文性的知识。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接近70%的人认为每篇说明文的教学重点都应是其中的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反映了当前说明文教学重复性内容过多。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讲解说明文时,会主动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脉络关系、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3)教学方法较陈旧
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自读”和“教读”两种教学方法上。将近一半的语文教师表示自己曾注意到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差异,但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不容易区分这两种教学方法。在自读教学中,教师都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自己再作核对补充,这只是教学顺序发生变化,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收效甚微。
(4)教学反思工作没有落实到位
教学反思指语文教师在课后针对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反映情况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行的思考与反馈,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反思能够帮助语文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设计中的漏洞与不足,从而做好下一步调整,确保现行的教学计划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教师如果不及时做好教学反思,会导致教学问题大量堆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
2.学生的学习现状
(1)学习兴趣不高
调查结果表明,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0%的学生喜欢阅读说明文,剩余90%的学生对说明文缺乏阅读兴趣。在说明文中,很多学生偏向于阅读文艺性特征明显的篇章,而不喜欢阅读说理性强、平实性强的说明文。究其原因,前者在说明事物与道理的过程中,会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灵动有趣;而后者理论性更强,内容抽象,有些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习方法不当
在问及自己学习说明文的方法时,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更喜欢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说明文,这一结果证实了当前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自主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和積极性,没有在说明文阅读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有40%的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从来不预习,预习的学生也只是粗略翻看,并不会提前划分结构,也不会探究其说明方法或行文特点。
(3)知识面狭窄
说明文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无所不包,综合性较强,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对于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很是陌生,这会加大学生对篇章的理解难度,学生无法快速厘清文章的脉络和内在逻辑关系。
四、优化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
说明文或介绍事物,或解读事理,阅读说明文,要从中读取到某一方面的知识与信息。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说明文的教学内容时,首要目的应是引导、协助学生从文本中学到与某一领域相关的专业化知识,对某一事物或道理形成初步感知。例如,在教学毛宁的《梦回繁华》时,目的在于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人高超、精湛、卓著的绘画技艺,体会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作品在艺术领域上的造诣与成就。再如,《蝉》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
2.强化写作特征,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主线思路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而说明文在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上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作者在说明文的撰写过程中,会以一条主线为牵引,这就是体现说明文写作特点的地方,也是快速准确地理解说明文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解读说明文时,要把握住文章的写作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文章的主线。例如,《中国石拱桥》的写作意图是介绍我国一些典型的石拱桥建筑杰作,其行文特点是列举一系列石拱桥案例,逐一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汇总。再如,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中,两篇短文单从题目上来看似乎并没有关联,实际上是用《恐龙无处不在》中的科学发现去解释《被压扁的沙子》中的科学现象。
3.渗透人文内涵,提高学科素养
人文精神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更高层级的教学要求,教学难度也相对较大。说明文中的人文素养要远比理解其知识规律更难把握,人文素养是包含作者思想情感和情怀的内容,也是一篇说明文中最珍贵的精华。首先,教师在授课前要补充背景知识。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之前,教师应先介绍作者茅以升在桥梁工程设计与建造中的突出贡献。其次,注重拓展阅读。如在学习完《蝉》这篇课文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让学生从更多的作品中体味、感知作者法布尔对小动物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生命的爱护与敬畏之心。
提高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质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期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晓华.体现说明文教学个性价值浅思[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7(0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