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C对唐氏综合征儿童沟通能力介入的个案研究
2020-05-10毛春妹
毛春妹
[摘 要] 采用个案研究法,运用以活动本位的辅助沟通系统介入三部曲模式,从个案一日活动中选取AAC介入点,对一名言语一级残疾的唐氏综合征学生进行了沟通能力的介入。结果发现,在进行了AAC介入后,个案的沟通效度得到了提升,沟通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口语能力以及认知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关 键 词] 辅助沟通系统;唐氏综合征儿童;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188-02
一、引言
沟通是指用来交换信息、意愿、感受、需求与渴望的过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智力缺陷疾病,发生率约为千分之一。唐氏儿童在语言发展上明显迟缓,其中构音障碍最为常见,音韵错误率较高[1];在言语表达能力上存在缺陷,表现为发音不清晰、语法能力差、电报语使用较多,并且在句子中常省略动词和其他语法词[2]。语言能力的限制导致唐氏儿童无法恰当表达出自己的需要,甚至无法对最简单的信息做出回应。因此,唐氏综合征儿童的语言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其沟通问题亟须解决。
近年来,欧美兴起的辅助沟通系统(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即AAC,它是教导严重沟通障碍者使用动作方式、符号方式、特殊技术或沟通设备进行沟通的一种训练方式。AAC可以帮助沟通障碍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传递信息[3],能够增加沟通障碍者的沟通渠道,也可作为学习语言的桥梁,增加身心障碍者的语言能力[4]。大量实证研究对AAC改善沟通能力进行肯定[3][4][5],但对于有沟通障碍的唐氏综合征儿童干预的研究仍缺乏。因此,本研究拟探讨AAC对无口语唐氏综合征儿童沟通能力干预的成效为何。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观察法。通过研究人员观察个案的日常活动,收集其认知、沟通方式、沟通对象等的资料,形成对个案初步的了解。
2.个案研究法。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名唐氏儿童进行AAC介入前后沟通行为的追踪比较,以探讨个案沟通能力的变化情况。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某特校培智部一名二年级学生小Z,男,9岁,中度智力障碍并伴随壹级言语残疾。小Z感知觉基本正常,能认识常见物品,粗大与精细动作能力较好。小Z基本无口语能力,常发出无意义的音,如“en”“a”。语言理解能力较好,能听懂他人的一般指令,能理解日常生活常用词汇和简单句子,其中对名词、动词的理解较好,形容词理解上较困难。主要沟通对象是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方式以肢体动作和不清晰的语音为主,例如请求别人时双手交叉握拳;想要喝水时用食指指嘴。口语表达能力弱,沟通效度低,严重影响其生活品质。
依据评估结果,本研究选取的是个案表达“我要……”的行为,表现为个案使用口语、动作、使用易读宝按压图片发声表达“我要吃/喝/玩/看……”等的行为。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活动本位的AAC介入三部曲,这一AAC训练是由杨炽康教授20多年实证研究总结而成[6],它强调在以儿童为主导的活动下,以有计划的自然策略来诱发儿童自发性的学习需求与意愿。
(一)序曲
序曲是AAC的准备工作。依据观察和评估,本研究确定介入活动的主题为个案的“需求活动”。根据拟定的需求活动对话脚本以及个案的认知能力,选取了功能性词汇(如表1),制作词汇图片大小为4cm*4cm(如图1),选择图片+文字的沟通符号,选择易读宝为沟通辅具(如图2)。
(二)第一部曲——教導功能性词汇
功能性词汇教学一周3次课,每堂课30分钟左右,共6次课。采用一对一教学,助教对个案进行协助。教学分为词汇的配对、指认、按压、仿说四个步骤。通过此阶段的教学,个案掌握需求活动中各个词汇的含义,词汇的配对、指认、按压正确率均在90%及以上,能在主教引导下仿说词汇。
(三)第二部曲——句构的训练
句构训练一周3次课,每堂课30分钟左右,共进行8次课。采用一对一教学的形式,助教对个案进行协助。基于个案认知能力良好、手部动作发展较好、手眼协调,设计版面大小为5*5(如图3),并真人配好男生音。
实施句构训练。教师首先示范用词汇图片摆“老师,我要……”的句子,再用清晰的指令让个案摆出“老师,我要……”;其次让个案在版面中按压“老师,我要……”的句子表达需求;最后不断增加句长,进行该句式的泛化“妈妈,我要……”,直到个案能正确点出所有句子。通过此阶段的教学,个案能理解“我要…”的含义,需求版面按压正确率在85%以上,能使用需求版面按压出“妈妈,我要看汪汪队,请帮忙”等句构十个左右。发音清晰度有一定提高,能说出例如“请帮忙”的简单句。
(四)第三部曲:情境类化
回归自然,将所习得技能运用在实际的情境中。脚本对话练习与在自然情境中运用各进行2次,每次半小时。个案在家庭、学校等不同场所与不同的沟通对象进行需求的表达。通过此阶段的教学,个案能在家庭、学校、社区,运用AAC需求版面与老师、妈妈、研究人员表达需求,对话逐渐自动化。表达需求时主要使用AAC,辅以简单口语,发音清晰度有所提升。沟通内容更加丰富,有名词也有社交词,例如“老师请帮忙”。
四、研究结果
(一)AAC对个案沟通方式与沟通效度的影响
介入前,个案以非口语的表达为主,通常使用手势、肢体动作来表达需求;在表达需求情景下,以无意义音为主,并伴随伸手的动作,沟通效度低。
介入后,表达需求时以AAC为主,口语和肢体表达为輔。当个案在家想看电视时,会主动打开易读宝按压“妈妈,我想看电视,请帮忙”。当妈妈询问想要看什么电视,个案会使用易读宝按压“《汪汪队》”并说出“wangwang”。通过点选图片进行替代性的表达,他人可以通过语音播报获取其表达的意思,沟通效度增强。
(二)AAC对个案口语能力的影响
介入前,基本无口语,声调错误现象明显,清晰度低,多为无意义语音“en”“a”。
介入后,个案能在主教引导下仿说词汇,逐渐出现了自发性口语。按压版面表达需求时,使用口语的次数增多,能发“笔”“妈妈”“大笨蛋”等等。语音清晰度有一定提高,语句更长,能用简单口语进行的表达,例如“请帮忙”。
(三)AAC对个案认知与情绪的影响
介入前,认识的词类以常见名词为主,动词较少;符号以图片为主,文字较少。只认识熟悉的人和物,例如书包。无图片配对等能力,注意力易分散,上课时注意力维持时间通常小于5分钟。
介入后,个案能理解更多词汇,认识更多的文字和图片符号,如动词“喝”、社交词“请帮忙”的图片。认识的词类更加丰富,扩充了意愿词、社交词。对图片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能进行配对、指认、按压。掌握“我要……”的句型。规则意识越来越强,课堂上注意力维持时间可达半个小时。
五、研究讨论
(一)AAC增进了个案口语的表达能力
个案在听到并理解语音后,不断进行模仿,口语是在逐渐地使用中习得的。相较于PECS而言,沟通笔的语音部分通过贴片由真人录音而成,在个案使用易读宝按压图片后,有语音的输出,趣味性高。唐氏儿童模仿能力较好,由于不断模仿听到的语音,诱发出更多的口语表达。随着介入时间的增长,个案进行大量的练习,沟通中使用口语的次数增多。在干预过程中,个案与研究者、家长的密切互动,其口语的使用得到强化和塑造,增加个案开口说话的行为。
(二)AAC促进沟通方式的变化
在干预过程中,沟通动机得到强化,沟通意愿得以提高。当AAC辅具不在身边时,个案会主动寻找辅具版面进行沟通。随着辅具使用更加熟练,沟通场所扩展,沟通频次增多。个案习得使用易读宝按压版面与老师、妈妈等人表达需求,AAC的介入激发了个案口语的能力。对老师和研究人员沟通行为的大量模仿等都促进其手势动作、口语、使用辅具等沟通方式呈现。
(三)AAC对个案认知能力的提升
人的发展主要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认知作为人的重要心理本能,其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7]。AAC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带来学习环境新特征。易读宝具备语音输出功能,即点即读,由真人录音而成,音质较清晰,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由于长期的个别化教学,个案的注意力维持情况得到改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六、建议
在AAC介入前,要对个案及所在环境进行全面的评量,以选取最适合该个案当前发展的活动进行介入,例如自我介绍活动、购物活动、值日活动等。
反复使用单一的AAC沟通版面容易使个案感到枯燥,不适合对个案进行长期康复。对唐氏综合征进行AAC介入时,可以结合个案的言语能力辅以呼吸、构音等训练,以帮助个案达到最佳康复效果。例如在AAC教学每节课前进行10分钟左右的呼吸训练,采用风车、泡泡水等交替进行,既保证训练的趣味性,维持个案的注意力,又能逐步提高个案气息稳定性。选择两个音为目标音进行构音训练,采用音位诱导、音位习得、音位对比、音位强化等形式,选择个案生活中常用的词汇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淼.唐氏综合征儿童构音问题及教育个案干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2]赛燕燕,傅根跃.唐氏综合症患者的语言与短时记忆特点研究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2004(4):15-19.
[3]周超.运用AAC提升多重障碍儿童沟通能力的个案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4]齐红.辅助沟通系统训练对无口语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5]曾线.AAC干预脑瘫儿童沟通能力的个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6]杨炽康,黄光慧.浅谈辅助沟通的基本理念[J].国教天地,2004(156):18-23.
[7]张广斌.信息技术对3~4岁儿童认知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