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育人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讨

2020-05-10韦立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韦立立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风向标。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特色,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教育、人文情怀与规划价值观教育、专业素养与社会公德教育、创新精神与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008-02

2016年12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树立大思政观,健全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不能就 “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要真正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扩展。具体说来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类课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使之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合力,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摆在每个高校、每个专业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将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以建设课程思政为契机,从几个方面对如何构建该专业课程育人体系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能够补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全面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要素资源,这些资源能够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2.能够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丰富课堂内容,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专业课程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合理恰当地融入思想政治的内容,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三观,进而外化为改造世界的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思政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

3.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也就是专业课程既能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品质,塑造起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思想品德。将专业课中的国家意识、人文情怀、大师的专业素养和爱国教育的启发等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实现立德树人。

二、在协同育人理念下,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教育改革创新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整体工作的推进,必须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的格局。

(一)充分发挥学校、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联动保障机制

多部门协同配合,深化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和机制。学校负责把握课程思政的大局方向,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发挥组织保障作用。二级学院组织实施是关键,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具体落实。搭建由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组成的一条龙课程思政育人平台。确保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发挥教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增强育德意识

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一责任人是教师。教师“育德意识”自觉性提高,才能为实现课程思政提供人才资源保障,这是基本前提。学校可以制订教师理论学习计划,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开展各类主题教育,让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洗礼,不断加强人文素养和意识形态教育,进而让专业课教师从内心接受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师的育人意识,形成人人有责的浓郁氛围,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培养效果。

(三)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育德能力

课程思政教育没有统一模式,要上好课程思政,就要做好课程分析,对该课程德育开展进行全面了解,探索挖掘出课程里面多元的育人元素,通过组织广大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专项培训,从而促进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除了引导教师学会挖掘育人元素,还要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因为“挖掘”是起点,“融入”是落脚点,两者都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点,将两者真正掌握了,才能真正有效实现课程育人的价值,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根本保证。

三、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特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融入国家意识与家国情怀教育

1.通过国家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如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当下的热点新闻或话题引入;也可以通过规划典型案例或规划界的知名学者进行引入。还可以介绍中国从古代到现代标志性的规划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加强学生爱国热情和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2.通过国家政策的指引,融入爱国元素

如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一个背景,以网络调研、书报阅读、论文总结、规划展示馆参观等形式深入了解我国城市建设成就。还可以让学生用画笔纪念这一伟大的基本国策,通过学生自身的认识理解,描绘青春中国梦,歌颂祖国巨大成就,将规划设计能力运用在作品中。培养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还可以针对各地方的城市总体规划这一内容进行学习,了解未来的城市长远发展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身置于一个大环境中,教育学生学会承担好社会责任。

3.通过家乡城市建设的调研,充分挖掘家乡建设内涵

如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研究自己的家乡,通过实地考察,结合自己家乡的总体规划、各类建筑及规划设计等内容进行学习,亲身体验家乡各种建筑功能、交通路线等,进一步了解建筑历史、建造过程,让学生增强“家”的情怀。

(二)融入人文情怀与规划价值观教育

1.挖掘课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通过观看相关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如在讲授有关建筑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向学生传递中国的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学会立足历史文化的传统,做有文脉的建筑。通过在课程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还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见习,原境体验,具体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神奇智慧与精深美学。感知传统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思想精神,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等,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人文素养,使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中。

2.做好城市规划的主要价值观教育

做好城市规划的主要价值观教育包括新时代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开放包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导。新时代生态文明观:在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日益复杂的形势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注重把这种观念运用到有关城市规模、布局、空间发展方向的规划中,要秉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城市规划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符合人们的行为心理习惯,把满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城乡居民生存质量作为城市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开放包容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要秉持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精神,既要看到如今的城市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又要看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彼此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相互融合,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同时也要扩大国际视野。

(三)融入专业素养与工匠精神教育

1.引導学生建立“专业梦”人生规划

对城规专业的学生来说,从选择这个专业开始就要明确专业的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规划师肩负着国家和地方城乡规划的重担和大业,通过专业认同的建立,形成全心全意为规划行业服务,为国家社会服务的精神。如定期开展学生作品展,鼓励学生多参与,增强对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看到自己设计的方案也得到宣传展示,增强他们的专业自豪感、幸福感,建立“专业梦”的人生规划。

2.融入工匠精神

日常教学中要突出职业素养、敬业精神的传授。如通过学习一批大师人物的作品,如梁思成、吴良镛等大师作品,同时学习他们的成长过程,从成长事迹中可以看到他们的专业和专业知识相得益彰,他们那份强烈的爱国敬业、不惧艰难的专业精神值得钦佩与学习,激发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另外,通过介绍优秀的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规划工作的不易,每个规划从业者都需要全身心投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运用结组分工的模式、讨论式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方案问题、解决办法,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为人处事方法。

(四)融入创新精神与规划师职业道德教育

1.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跨领域的人文交互规划设计,并利用多媒体交互的形式对规划设计的形式与样式进行创新。经常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提供可持续化规划设计,培养创新意识。注重课程实习,培养学生野外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提高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适时介绍那些优秀规划设计的著名城市规划师及团队案例,通过让学生组队动手完成设计作品,培养学生以互动协作的方式进行专业学习和知识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团队合作精神,体会职业的荣誉感。

2.将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

加强法制法规教育,在见习实习中,对学生的职业行为以及技能操练从严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项目过程中要求项目方案设计时不敷衍,对学生进行有关政策和法制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熟悉我国在土地、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方针与政策法规,使学生明确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严格遵守行业相关的国家规定要求、政策与规范,保持良好的职业行为能力。

四、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在学生进入城市建设实践之前,通过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共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专业学识、强烈事业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过硬综合能力,具有综合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的规划接班人与城市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璐.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5):113-115.

[2]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26.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5.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