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国内“95后”高校学生就业观探析
2020-05-09刘思广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大事,当前我国推进发展建设中,社会就业岗位虽基本可实现“稳就业”的需求,但高校“95后”毕业生的就业择业状况和观念值得深究。岗位、薪酬、环境、毕业生素质等均是影响就业推进的因素。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升综合能力,适应时代发展,培养正确的就业观,采取“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方联动的机制保障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95后”大学生 就业观 就业趋势 四方联动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3(b)--02
我国是人口大国,保障公民的就业生活是国家大事,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多次释放政策信号,特别是“六稳”的提出,“稳就业”成为首要任务。随着时代发展,当前“95后”大学生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中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力量,在较好的历史背景下生长,接受教育的方式、成长的家庭氛围、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国家经济状况等与“70后”“80后”的成长发展背景均有较大不同。如上因素均会影响当下“95后”大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观念。
就现状分析,“95后”高校毕业生是当前步入社会就业大军中最年轻的一代,代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在国内外形势影响下,我国就业形势亦十分严峻,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难题。学生、学校、家庭、社会要推进四方联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正视就业问题,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真正实现“稳就业”。
1 当下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重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体系日趋完善,高校招生数量、质量趋向较好。但据统计,2003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2019年达到近850万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2013—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近10%,庞大的就业人数和待就业群体使就业形势变得严峻。
分析全国高校待就业群体特点,“95后”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素质认知尚不清晰,认为自身具备优秀的素质,能够与高水平岗位和职业相匹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状况,较多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准确评判,导致无法找到自我认为满意的工作,进而成为待业人员。近年来,公民受教育水平提高,高学历层次人群增多,特别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数量不断增加,亦带给“95后”本科毕业生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随着问题不断凸显,大学生就业择业观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2 “95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从大学的功能分析,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由较大比例的高校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即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培养各行业发展所需的合格毕业生,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笔者工作的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学生入学伊始,要参加新生入学教育,明确学涯规划,引导学生学好专业技能,为毕业就业树立明确目标,大学期间(大三、四年级)要接受学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在生涯规划确立、就业观念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方面予以学生更多的知识和实操技能,如简历制作、择业定位、短板补齐等。据多年该课程实施效果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非常重要。择业就业观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对所从事工作的正确选择和清晰判断。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引导学生在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中发挥自身优势,承担工作责任,端正工作态度并提升工作忠诚度。在新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学生就业观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存在一些现状问题。
2.1 就业取向功利性
改革开放四十载,中国社会进步有目共睹,人民物质条件越来越好,思想观念亦随之发生改变,社会中各种观念并存,对当下高校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反映在就业工作中,学生乃至家长群体中存在着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与我国新时代主旋律不符的就业观念,“95后”大学生均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一代,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尚不能较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和准确评判价值取向,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首先在择业就业时往往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而忽略是否具备较强的素质和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的能力,看重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是否对自身有利,将物质因素摆在首位;其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追求当下利益,忽视了某工作的长远发展和平台;最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影响,越来越多的“95后”毕业生愿意在大城市就业,较少选择前往偏远不发达地区。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毕业生为例,每年在“三支一扶”等工作启动中,报名人数远不如前往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就业的人数。如上状况均是当下“95后”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阻碍毕业生长远發展。
2.2 就业定位不明确
教育部提出“四个回归”,明确指出大学生要回归常识,学好专业本领,也反映出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增设,录取人数增多,本科教育质量良莠不齐,毕业生综合素质欠缺,“混文凭”“混大学”现象存在,学生不能安心读书且缺乏实践经验,认为文凭只是一种谋生的砝码和敲门砖。在错误的就业观念影响下,对自身不能清晰定位,体现为两种态势:一是过于自信,认为具备较强的能力,应该占据更高的工作职务并获取丰厚的待遇,对一些朝阳产业、小微企业“不屑一顾”,追求公务员、国企、外企、世界500强等大型公司;二是过于不自信,认为自己不具备某工作岗位技能,大学没学到本领,不愿主动就业,逃避各种就业机会,以考研、国外深造等为理由延缓就业。总之,当下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不能清晰定位,无法根据自身条件做出合理评估,造成处处碰壁、被动就业等。
2.3 就业内心矛盾性
“95后”大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受到诸多因素左右,如个人能力、个人兴趣、家庭影响、学校资源等,加之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和阅历,主观意识不完全成熟,择业中缺乏判断能力,产生内心矛盾,亦会制约主动就业。如部分毕业生受家庭观念影响,不能从事感兴趣的工作;受自我条件制约,过于自信或自卑不能准确定位规划;过于草率对待就业,对拟选择的行业或岗位未充分调研便签订合同,造成违约率高,用人单位苦不堪言;更多毕业生对就业则是“观望态度”,瞻前顾后错失最佳就业机会,“骑驴找马”心态严重;还有的本科毕业生则是将考研、考公务员、就业列为平行选择,自身规划不明确,临近毕业临时起意要考研,但准备不充足,耗费人力、物力但结果不理想,最终皆错失机会。
如上,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内心矛盾,会对就业成功率造成一定影响,亦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难题。
3 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及促进就业对策
大学生精准就业影响着职业生涯和前途发展,针对现状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帮扶“95后”大学生合理规划、找准定位,从以下方面着力。
3.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大学生自身找原因,正确、客观评估自身综合素质,清晰认知自身优势和不足,将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寻求适合的就业行业和岗位,帮扶毕业生主动参与到就业工作中,鼓励他们在国家、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提出期望,“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大学生就业也好比扣扣子,价值观对其科学就业十分重要,就业观影响“95后”大学生今后走怎样的路,能否走好人生规划的路。因此,要在即将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就业价值导向指导学生精准就业。
3.2 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工作中,大学生应该先就业,还是先择业,是长期论证的焦点。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按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提出的“稳就业”指导意见,鼓励毕业生认真考虑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将就业作为第一要务,在基层岗位上积极锻炼提升素质,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具备特定技能后,可考虑重新定位、择业再发展。
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保障服务工作,要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认真规划长远发展目标和方向,先就业后了解行业动态,提高业务素质,进而具备条件后选择更适合自身的工作职业,这与毕业生的长远发展需求是不冲突的。就业与择业在毕业生发展中相辅相成,可帮助学生面对国内外就业形势积极调整,为自身发展留足成长空间。
3.3 四方联动助推“95后”就业工作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确保“95后”毕业生顺利就业,要统一各方思想,整合资源,关键实现“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方联动,学生自身具备能力素质和正确的就业观;学校做好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服务工作,协调处理好毕业生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所在家庭要充分了解社会整体趋势,做好毕业生思想引导和鼓励,支持毕业生从事适合的工作;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引进,特别是企事业单位要根据需求设置适合高校本科生从事的工作岗位,采取多形式招聘人才,实现“双赢”。以四方联动的机制助推当下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为民生大事保驾护航的有效措施,也是多方形成闭环,稳定社会发展、促进人才流动、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到实处的重要体现。
4 结语
“95后”群体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面对严峻的就业现状,要根绝“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现象,培养大学生积極进取的心态和就业观念,各方齐抓共管、共同发力,关心大学生成长进步,将适合的人输送到适合的岗位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肖亚鑫,张立生.“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2]郑东,潘聪聪.大学生提速“慢就业”的服务策略[J].江苏高教,2019(2).
[3]郑静.95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4).
[4]侯心雨,杨娜,白悦.95后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8(12).
[5]张旗,刘学茹,项杨.“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引导策略[J].青春岁月,2018(1).
作者简介:刘思广(1986-),男,汉族,山西大同人,高教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高校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