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伦·布鲁姆的通识教育观探析

2020-05-09张婵娟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通识教育

张婵娟

摘 要:艾伦·布鲁姆在《美国精神的封闭》一书中以大学教师的视角对美国大学进行全面批判,他强烈批判当代大学生心灵空洞以及大学教育存在种种弊端。他认为应该在大学推进通识教育,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巨著,使大学回归本身。布鲁姆的通识教育观对重新审视大学追寻理性、寻求真理的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经典巨著;大学教育

美国的政治哲学家艾伦·布鲁姆教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经过多年的观察与思考写出《美国精神的封闭》这部直击心灵的传世著作,引起了美国社会的轰动。在当时奉行相对主义、平等主义的美国,布鲁姆对大学生、大学教育以及对社会的批判引起美国民众的激烈的讨论,而布鲁姆认为当时的美国青年心灵空洞、大学丧失了其最初探索真理的神圣使命,因此,布鲁姆提倡在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以使大学回归自我。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并非培养人某一方面的素质,也不是培养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是培养人整体的素质。

二、布鲁姆的通识教育观

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反思、批判和危机四伏的时期。美国的政治哲学家艾伦·布鲁姆教授在《美国精神的封闭》一书中对美国大学教育和大学生作出针砭时弊的批判。他主张发挥通识教育的积极性,提倡学生回归“经典”,从伟人巨著中寻求精神营养,這对当时相对主义盛行的美国来说可谓是一座明灯似的存在。

(一)通识教育缺失下的美国高等教育危机

布鲁姆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学失去了对大学崇高使命的信念,失掉其自身使命呈现出“野蛮化”。他们主张超越善恶观、摆脱善恶观的长期统治、摆脱羞耻和罪恶感的重负,以放松的心情寻求惬意的自我保存。这种价值观在美国找到了其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以燎原之势腐蚀人们的人性和理性,同时也会抑制人们探索优秀生活的真正原动力,去努力获得多样的激情,并造成陶醉于自身生活样式的自足性,使人们走向封闭。师从施特劳斯的布鲁姆认为大学受相对主义的影响笼罩在虚无主义之中,大学生精神世界一片荒芜。

布鲁姆认为当时的大学生精神空白,如同一张白板,他称之为“自然的野蛮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阅读欧洲的经典著作,上大学之后丧失了读书的兴趣和乐趣,没有学会阅读更无法从阅读中得到兴趣;不喜欢读书但喜欢听摇滚乐,这恰恰与布鲁姆崇尚经典的思想相悖,“只要他们戴着随身听的耳机,就不可能听到伟大的传统在说些什么。而且,长期使用之后,一旦他们摘下耳机,会发现自己成了笼子。”布鲁姆认为摇滚乐会毁掉年轻人的想象力,使他们难以同艺术和思想建立热情洋溢的感情联系;当时的美国大学生个人中心,自我思想丛生,强调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大家都变成了‘人,唯独黑人变成了黑人”,虽然强调种族平等,但只是形式上的种族平等和种族融合,他们不会和黑人成为真正的好朋友,不会越过餐厅里黑人桌椅与白人桌椅的分界线,不会镇定自若的与黑人大学生坐在一起;大学生两性关系混乱,不担当毫无责任感,布鲁姆批判他们是“发情的牲畜”。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与学校中的大学生就像生活在昏暗和充满假象的洞穴中,并不理解什么是真理,但什么都可以是真理,什么又都可以不是真理,他们丧失对恶的判断,认为没有恶人,只有恶行,他们在自以为是的圈子里恣意横行。

布鲁姆认为社会应该是从属于大学的一个部门,而不是大学从属于社会。他认为大学是探索真理,追求理性的地方,是一个让探索和哲学开放精神自行其是的地方,它不是迎合流行的风向标,不必为了市场和经济服务,它“明确地致力于更崇高地目的,不是为了功利或需要,也不仅是为了栖身、生产或贸易,而是为了某种目标本身”,以其自身的精神引领社会的发展。但是当时的美国大学却失掉了大学的应然之义,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但是各学科之间却互不相通,学生面对学院分类的实际结果困惑不解并且精神沮丧,对专业的过于细化侵蚀了美国的大学精神,只能培养出没有理想的技术专家而非高贵、完整的人。

(二)通识教育:走出大学危机的根本途径

基于对美国大学生与大学现况的深入分析与论其弊端之后,布鲁姆认为解决危机的办法就是在大学重新恢复已经失去生机的通识教育。

(1)以自由和理性为基石的通识教育

如何在短暂的大学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征服以往的知识贫瘠?大学应该传授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呢?布鲁姆认为,大学教育必须承担起他对青年人的教导责任,必须存在一种与专业教育相抗衡的气氛,实现真正的通识教育。向学生提供独立探求永恒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学问必须而且能够做到既提纲挈领,又严密精确,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严肃性,让学生充满热情与期待的去探索真理,使学生具有批判意识,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真正从“封闭”走向开放。布鲁姆说:“大学旨在鼓励人们对理性本身的非工具性运用,它提供一种气氛,使统治者意志的道德优势和自然优势不至于吓跑哲学上的怀疑。而且,它维护着滋养这种怀疑的伟大行为、伟大人物和伟大思想的丰富宝藏。”大学教育所带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自信,一种精神上的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理性,以理性为利器,不被任何权威和势力所打到。

(2)出色的老办法——阅读“巨著”

若要走出通识教育的危机,“唯一严肃的解决方案是几乎遭到普遍反对的方案,即阅读“巨著”。努力按照作者所希望的方式去阅读并非是作为历史产物去阅读。书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阅读“巨著”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为了汲取其中永恒的精神价值和思想面貌,进而为发展中的大学生个体提供严肃的价值引导,或者说在大学生的道德方面给予必要的改善。大学应该明智的利用经典巨著,设置各种学习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直击他们的心灵。布鲁姆崇尚经典的事物,“经典意味着由权威和权力确立的东西,而不是靠那些可以理智地捍卫的标准来判定。”他认为经典巨著能够帮助学生解脱专业化的束缚,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建立起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实现精神和道德上的完满,培养具备整体素质的人。

三、布鲁姆通识教育观的现代意义

布鲁姆对美国大学生与大学教育的批判与思考,对当下的大学生与大学教育具有警示意义与深刻的价值。

(一)大学应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大学本是追求理性与研究学术的地方,如果大学生不能够在大学阶段把握人生中的重大问题,不能拥有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关心和思考能力,即使学富五车但不过是徒有其表,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学习者而已。大学应该与社会和国家保持一定的距离,运用理性去寻求真理,大学是为社会提供价值观的而不是被经济政治所左右的,大学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成为大学本身便可。对于当下大学的发展来说,大学需要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社会独善其身,保持自身的特性與独立性,不被社会和政治所影响从而改变其理性之所的本然之意。

(二)以经典之光照亮旨归理性与自由的教育

在容易被电影中的道德说教所俘获的大学生的思想或许已经被非哲学的一些政治经济的思想观念给概念化了,因此需要从伟人以及伟大的著作中去寻求知识与理性,拥有批判精神,重新培养看待人生问题的能力,以解封我们狭隘的头脑和封闭的心灵。思想上欠缺高度与深度就会使观点表达不清晰从而缺乏逻辑性和严肃性,而阅读经典著作正可以弥补我们专业知识学习上的不足,使我们思想更深刻,头脑更清晰。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入万劫不复。”反观当下。大学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上负有重大功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教育教学之中是当下的潮流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教育方法,但需注意,在回归经典、继承传统文化的路上不是“既有之,则学之”,无论是大学的教育教学还是个人的人格完善,都要分辨精华与糟粕,用精华装点,以糟粕反思,从而实现大学之道与人善之本。

参考文献

[1] [美]艾伦·布鲁姆著,战旭英,译.美国精神的封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2] [美]艾伦·布鲁姆著,秦露等,译.巨人与侏儒[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 [德]列奥·施特劳斯著,彭刚译.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自然权利与历史[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 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 Andrew Delbano.A Higher Education[J].Com-monweal,2008(07).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通识教育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