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

2020-05-09邵留陈以芹李娟英凌云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课程思政环境保护

邵留 陈以芹 李娟英 凌云

摘 要:在新时期,学习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环境生态保护的讲话内容,将讲话精神有效的融入到环境专业大学生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实践价值。文章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宣讲对象,结合环境专业课程相关教学内容,探讨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环境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理念提供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讲话在高校师生,尤其是涉及生态环境专业的师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作为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环境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奋斗在国家环保事业的第一线,肩负起保护环境、建设清洁美丽中国的重担。因此,开设环境专业的各大院校均有必要在日常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协助广大师生深入理解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融入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将习近平主席关于生态环境的系列讲话融入到环境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及培养过程中,有利于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坚定信念,明确目标,砥砺前行。

一、习主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讲话的主要内容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有关生态文明保护的系列语录,指明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原则和途径,揭示了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开辟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对建设美丽富强的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概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点:

(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从历史长河来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走进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基石。基于此,习近平主席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首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两者命脉相连,息息相通,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护生命一样的对待生态环境;其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保护环境与与发展经济并不相悖,生态环境同样可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再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要求采用系统思维对待山水林田湖的治理,即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深入研究各要素的共生关系,从而提出更科学、有效的综合系统治理方案;最后,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用法治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途径

(1)树立正确的观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如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方式,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2)利用先进技术优先解决紧要问题:深入实施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治理理念,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污染防治。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优先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

二、习近平讲话对环境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开展环境专业课程思政的源头活水和思想指南。“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是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师在教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还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既牢牢把握专业课培养专业人才的课程地位,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让专业课的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领会习主席讲话精神,改变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方式

“课程思政”并不是将思想政治内容强硬灌输给学生,更不能简单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生搬硬套的插入到专业内容中。“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教学元素、各章节,浸润到每个细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如,在专业课程的绪论章节探讨时代赋予我们环保人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立志做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在讲解具体的污染治理技术的章节可以穿插学术诚信、创新意识等内容的融入,培养辩证思维模式,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高校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把好思想教育的关卡,努力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是在专业教育中加强思政教育,让学生们坚定信念,明确目标,才能在离开象牙塔,进入信息纷杂的社会后还能保持一腔热情,心向国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爱岗敬业,忠于职守。

(二)领会习主席讲话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递专业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专业课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内容,符合教育教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对于环境专业学生而言,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实际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更重要。只有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主动的遵守生态伦理规范和自然生态规律,这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三)领会习主席讲话精神,加深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理解

专业课程思政内容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要努力将“政治话语”“理性话语”转化为学生听得懂、乐意听、记得牢的“感性话语”,让学生能产生共鸣,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具体课程思政措施包括:(1)组织学生观看“为了地球的明天”环境教育系列片,激发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适时引入习近平主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经典语录,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了解、领会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国内外局势,进行“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列举近年來中国致力于雾霾治理所做的努力,不仅使中国人民享有蓝天的天数显著提升,还为全球大气污染环境的治理做出了伟大贡献,造福全球人民。如,2015年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2015年签订的《巴黎协定》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国不仅是达成协定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坚定的履约国。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CO2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这既是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体现,也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要贡献。中国正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坚定行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及引领者。通过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在学生心目中强化我国政府的执行力和为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各方面工作和努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思考自己能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做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习观.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十大精妙论述 [EB/OL].http://guoqing.china.com.cn/xijinping/2018-05/18/content_51386668.htm,2018-05-18.

[2] 新华网.生态环境保护多重要,听习近平怎么说[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8-05/17/c_1122844380.htm,2018-05-17.

[3] 付玲玲 .环境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19(04):198-199

基金项目:文章为上海海洋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1-2005-00-300523;文章为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1-0201-00-032106;文章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资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1-0201-00-2001。

作者简介:邵留(1980.02- ),女,汉族,浙江温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处理及水生态修复。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课程思政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