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0-05-08王娇艳
摘 要:本文以“产出导向法”的主要教学思想为指导,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问题,从线上驱动、线下促成和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提出优化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结果表明,通过网络平台线上知识输入驱动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促成活动和分层的评价标准激发了学习动力,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习成绩。因此,“产出导向法”为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新的改革视角。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工智能在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者已经从课堂中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搜索学习。英语教育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变革, MOOC 等开放式网络课程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以网络为依托,然而,丰富的网络学习方式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如果仅有在线教学,容易造成师生信息交互不足。2018年,教育部正式提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应体现三大原则,即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出导向,突出持续改进。这就迫切要求探索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文秋芳教授团队提出的“产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国标》的三大基本原则,说明英语教学改革正朝着符合新时代应用人才培养框架发展。本研究拟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探索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以推动大学英语的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知识产出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理论依据
2.1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 理论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文秋芳 2015:548,2017:349-350)。其中,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向(邓海龙, 2018)。“产出导向法”以输出驱动与输入促成假设为指导,强调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产出导向教学包括三大流程:驱动、促成和评价。在驱动阶段,设置真实性的交际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促成阶段,根据产出目标,提供语言、内容和结构层面所需要的支架学习训练;在评价阶段,主张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提高教学成效。
2.2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指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强调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何克抗,2004)。混合式教学的目的是把学习者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而不是仅仅使用在线平台,建设数字化的教学资源。Goodyear(2015) 强调:混合不仅仅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更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换言之,混合式教学模式要达到优化,必须要考虑以下重要因素: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线上学习资源(线上有资源);设计应用于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流程(线下有活动);创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过程和结果有评估)。
综述所述,“产出导向法”强调“学习中心说”理念,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解答学生在线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课堂上让学生有效输出所学内容,不仅推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英语应用能力,这在本质上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相一致。混合式教學为知识输入提供了多种学习的途径,而贯穿线上和线下学习的主线是教学设计,学生能否达到满意的产出效果,关键在于教学设计。
3. “产出导向法”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设计
“产出导向法”理念下的教学流程先通过“驱动”发掘知识不足,然后通过“促成”向学生提供帮助,再“评价”学生产出样本,整个流程循环渐进,最后达到产出总目标。教师在整个流程中起着脚手架的作用,比如统筹设计课程框架,精准地把控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
3.1驱动环节(线上)
“产出导向法”引导学生完成一项产出任务时,必须确保学生获得内容、语言和结构这三类材料。那么,在驱动环节,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线上资源根据这三种分类进行构建与整合。此外,“产出导向法”理论中的驱动环节还明确提出,给学生的产出任务要围绕目标设计学生进入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交际场景(滕丽媛,2018)。所以,在驱动阶段,教师的关注点不是在于让学生预习新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尝试完成产出任务。产出任务凸显英语输出能力,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也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察。在学生完成产出任务后,教师向学生说明、阐述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使学生意识到自我语言的不足和知识缺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A Humanities,out of date? (人文学科,过时了吗?)为例,教师将产出总目标确定为给教育部门写一封信建议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并说明人文学科的价值。驱动任务就可以设计为观看、阅读针对这一现象的线上视频、新闻等内容。通过在线观看和阅读,教师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学生完成产出任务后,教师从语言、交际和思辨三个层面解释教学目标并诊断学生产出困难,之后学生会意识到自身语言的不足,如不同学科的表达,对人文学科的理解等。学生一旦主动意识到知识缺口,就会为下一阶段的促成环节做好学习准备。
3.2促成环节(线下)
促成环节放在线下有利于师生互动,更好地保障促成的有效性。“产出导向法”的促成有效性有三个标准:精准性,多样性和渐进性。精准性指促成要对接产出目标,清楚地定位学生完成产出任务过程中的困难;多样性指线下课堂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教师利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的信息传递渠道,组织多样性的促成活动,如视频拍摄、语言和文字讨论、语音观点陈述等,有针对性地提高产出质量。渐进性指教师遵循认知规律,设计不同难度等级的促成活动,如活动设计中认知难度递增、语言加工单位层次递进。
根据三个促成有效性的标准,教师在语言层面通过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设计巩固活动练习如匹配练习、听写、U校园测试、翻译句子等手段加强巩固目标词汇,以达到“学用一体”;在内容层面通过阅读、听力练习、话题讨论等理解、输入主题观点,拓展思维。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How is fashion decided?(如何定义时尚) 的内容为例,通过听力理解,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路,理解在时尚中个性的表达的重要性,理解听力材料中传达的彰显个性的时尚主张。教师按照渐进原则,从视听说教材中选取从campus fashion、fast fashion、到sustainable fashion不同领域的时尚,实现话题内容深度递增的渐进性,学生能够理解到不同层次的个性时尚主张;在结构层面引导学生学习话语结构、文本逻辑结构。
3.3评价环节(线上+线下)
“产出导向法”中的评价不同于传统概念中的评价,不是对学生完成单元整体任务后的评价,而是在每个促成环节后的评价(吕丽珊,2018)。评学融合,教师课前确定单元评价焦点和典型样本,按照活动特点,制定“任务分项评分量表”,针对不同的子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性评价,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课上教师选取典型作品做样本與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供学生学习评价过程,引导学生合作评价样本,学生课上再进行组间评价、组内评价,实现师生合作评价,评教结合,以评促学。
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A Humanities,out of date? (人文学科,过时了吗?)为例,教师针对学生的产出任务,可以从语言、结构、内容设定三个评价维度。语言方面,评价学生是否使用到目标词,使用是否准确以及目标词的发音是否准确;结构方面,评价学生是否用到例证法,是否使用thesis statement-supportive ideas(general – specific)的逻辑结构;内容方面,评价学生对人文学科的教育是否有独特见解(体现个性化),观点阐述是否具有由浅入深的递进性。
4.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实践
4.1 教学对象
本研究的受试对象为2019级大学英语B级2个教学班(共62人)。实验时间为2020年2月-2020年6月.
4.2 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分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阶段实施混合式教学,采用“课前教师设置产出任务、学生尝试产出-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产出任务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实现学习的促成-课后教师反馈评价、巩固升华”的教学流程,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本教学实践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评定教学效果。
4.3 实践结论
调查问卷共计23道,其中2道为开放型题目。共计收回有效问卷41份。并用SPSS19.0对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调查问卷的部分数据显示,题目“Q3:产出导向法适合我的英语学习。”,“Q16:产出导向法”使我在英文相关话题写作的过程中(书面语输出),有词可用。”和题目“Q21:在未来英语学习中,希望在课堂中继续使用产出导向法?”均值分别为4.5370,4.2157和4.3659,说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写作的产出能力,大部分学生对 “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表示满意,并希望今后学习中继续使用。与此同时,题目“Q6:产出导向法提高了我的英汉翻译能力?”和题目“Q7:产出导向法提高了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均值分别为3.6090和3.4868,说明大部分学生不认为该方法对翻译能力和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有提升作用。通过对10位学生进行访谈,结果显示,6位学生对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表示满意,认为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相比,其优势明显。
5.结束语
“产出导向法”更好地发挥了信息技术时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优势。受“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的启发,混合式教学可以实现线上(驱动)-----线下(促成、评价)----线上(评价)的教学步骤,每个步骤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和网络教学的优势。
产出任务凸显英语输出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运用“产出导向法”进行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优化产出任务,使子任务的设计体现差异性,如何将输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关注内容和结构的逻辑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结合起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Goodyear V, Dudley D. “ I m a Facilitator of Learning!” Under-standing W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Do Within Student-Centered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s [J]. Quest,2015 (3): 274-289.
[2]. 邓海龙. “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比较:理念、假设与流程[J]. 外语教学,2018(5):55-59.
[3]. 何克抗. 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3):1-6.
[4].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Z]. 2018-01-30.
[5]. 吕丽珊. “产出导向法”运用于U校园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1):61-64.
[6]. 滕丽媛.浅议POA视阈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的优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4):144-147.
[7]. 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
作者简介:
王娇艳(1981-),女,湖北当阳人,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ESP教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荆楚理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JX2019-070)。
(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