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意蕴及其创设反思

2020-05-08曾汉君伍婷婷

高教探索 2020年4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

曾汉君 伍婷婷

摘要:公共空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和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属性,它既是育人主体,也是育人场所,作为一种持续的精神源泉,它通过其空间内涵和外在表征向学生主体有意识地映射和散发着强烈的思想政治导向,成为影响和引导学生思想与行动的现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创设凝聚着生活空间、文化空间与教育空间的有机统一,建构着一种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效应场,既体现了大学特有的文化气质,也蕴涵着大学人文精神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价值意蕴

随着大学公共空间教育价值意蕴的日益彰显,从空间转向的视野维度审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益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向实践转换的“空间转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既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世界和物质空间,也是人的精神信仰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一种常态化固定符号,即着重从环境设计和建筑规划的角度塑造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正是利用不同的空间场域和具体环境中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以下简称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公共载体和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内涵解析

空间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存在方式,一直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领域相联系。公共空间在具备某些特定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已然成为人们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问题是人类认识领域的重要问题。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这是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从事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及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并改变着公共空间的结构属性和社会功能。公共空间不仅为人的观念体系和道德行动的良性互动提供客观环境,而且空间的结构与内容、空间范围的延伸与拓展规约并维系、解构并重构着特定的人伦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既是社会生活的媒介,又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外显的,又是潜隐的;既是当下的社会空间,又为创造性空间演变提供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概念兼具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内涵解读,更侧重于对“物”展开研究,诸如公共空间存在物的大小、体积、结构、布局等,这显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内涵解读的一种直观化、片面化、简单化的狭隘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源于人为主导的实践活动,活动中离不开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概念的理解也要从过去一味关注“物”的研究,转换为现在的关注“人”的研究。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一个涵盖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物之间关系的多重要素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从功能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结构、用途、形态和规模等方面部分地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属性,即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的一般公共空间,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外形庄重威严的建筑物——政府及司法机关大楼等;一类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即在结构、功能、属性、用途等方面专门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空间,包括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关的纪念馆所、红色遗址、主题公园等,如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等;与一般的公共空间内涵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更加突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和政治属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基于建筑技术专业和政治价值内涵基础上,集教育价值与政治意义于一体的统一体。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受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影响,天然地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显然的差异,虽然二者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指那些必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的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性则是指偶然的被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性质、属性和功能的特殊公共空间,与经过加工、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所具有的价值功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一种能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物质表现形式,也是一种以空间形式来强化价值信仰、集体记忆和群体身份认同的有效方式,更是政治价值和精神信仰积淀的物化表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意指的一种显像和载体,具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指向性和价值性。[1]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間通过对学生进行价值辨识和思想引领,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一种以三维立体来标志和度量的实践场所与空间场域。

1.物理空间

物理空间是我们通过目测手段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空间,也是人类社会最为熟悉的、认识时间最长的空间存在形式。物理空间是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基础条件和物质保障,依靠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方位和距离标识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客观存在。

物理空间既可以通过建筑物的方位、大小、体积、位置、距离等客观形式展示出来,也可以通过物与物之间的自由组合来表现,改变空间布局,转换新的空间结构,不断衍生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教学载体,渗过空间内部具有的空间具象物形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育人性和创造性。例如课堂空间里,课室座位的编排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每位学生的空间分布组合成了一个纵横交织,如秧田般清晰的空间。这是学校最为常见的课堂桌椅摆放形式,这种公共空间的陈设与布局,有益于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和纪律观念,益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知识的灌输;而在圆桌型的课堂学习空间里,师生则以一种合作平等的学习理念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物理空间的选用,往往其层次越高,频率越多,则更能体现和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凸显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重要性,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反之,选用的物理空间层次越低,频率越少,则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单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简单性,教育效果也会不尽人意。

2.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与人的心理意识都是基于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心理空间包含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心理空间是物理空间呈现的主观映象。例如,当我们步入一所高校,通过对校园建筑、雕塑、宣传画等多种客观实在物的目测和观察,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感受,从而形成截然不同的心理空间。当身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保持较近距离时,就能从中获取更多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形成高质量的心理空间,反之则形成低质量的心理空间,制约个体思想道德的形成。第二,身体是心理空间的起点。尽管心理空间没有明确且清晰的边界,但是现实中的空间实在物及其所衍生出来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各种信息材料,却能为人所刺激和感应,通过符号化的分析过滤,最终生产出属人化的空间语义以及抽象的空间,例如,不同学生对于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认知会形成不同的心理空间。有的一进校门就能体会到学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有的感受到校园处处充满活力与生机;有的则能感受到学校历史积淀的深厚;可见,由于思维的不同、情感的差异、认知的高低、想象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心理空间,也清晰见证了学生依靠情感认同、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对各种积淀起来的心理材料进行综合构建的创造能力。第三,,心理空间有助于提升并涵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道德人格,提升道德境界,增强心理空间的育人职能,实现育人效果。

3.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是指能够被人们所体悟和感知,且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关系空间和行为空间。社会空间把物质和精神、真实和想象借助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具体行为实现了人与空间的巧妙对接。因此,社会空间更侧重于阐述和揭示人与空间衍生出来的各种辩证关系。

社会空间弥漫且渗透着思想观念的建构与行为实践的意志。法国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并不是某种与意识形态和政治保持着遥远距离的科学对象。相反,它永远是政治性的和策略性的。空间一向是被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模塑铸造,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空间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空间,看起来好似均质的,看起来其纯粹形式好像完全客观的,然而一旦我们探知它,它其实是一个社会产物。[2]社会空间总是通过其自身属性规约并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空间不是简单意味着的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关系重组与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3]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里的方位形态要素、物质形态要素,还是文化形态要素;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自身,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里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表达方式,从而将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规则,以关系、隐喻、价值的形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情操。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通过借助于网络媒体宣传、先进事迹报告会、广播电视宣传、橱窗宣传等多种形式,将社会先进人物和群体榜样(包括教师榜样和学生榜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空间,向学生们予以重点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再次,通过客观的物质环境、具体的活动情景和现实的社会氛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中的内涵要素与社会空间中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进行物质和精神、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以帮助学生形成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

从内涵和外延范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不仅具备一般公共空间的基本特性,而且还具有有别于一般公共空间的的本质特性。

1.教育性

教育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与人们的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形塑的关系。人的观念指导着公共空间的营造,而营造出的公共空间又会帮助他们形成和内化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持续的精神源泉,通过其空间的意蕴内涵和外在表征向人们有意识地传递和渗透着强烈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形成影响和规约人思想与行动的现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对人的教化作用主要通过空间意蕴的精神内涵进行价值引领,其中亦包含了观念的培育和境界的提升,使在学生自身与空间的观照中,领悟和感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間中的内涵与价值,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思想基础。

从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进行价值对话和精神交往的重要工具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一种观念的物质形态化。施教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内涵糅合于统一的公共空间之中,,而受教者则往往通过具体的公共空间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价值,实现个体日常生活世界的此岸走向精神信仰世界的彼岸。

2.政治性

政治性是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与一般公共空间的关键特性,也反映了一个国家主导的主流核心政治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特殊蕴意。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承载的政治目标的具体彰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政治目标熏陶和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蕴意着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性的社会存在物,诸如城市景观本身就蕴涵一种价值观,也是信仰力量的维系系统,由此,成为一种现代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通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专业技术手段融入国家层面的战略意志、意识形态导向以及国家治理等观念要素,将国家意志阐释和标注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的空间形态和意义符号。国家意志在生活世界的空间符号化,将为其个体化和社会化提供富有成效的育人环境和育人主体。[4]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只有树立明晰的政治导向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国家政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相互融合,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丰富和政治信仰内容的升华,体现和弘扬了国家政治目标的崇高与神圣。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进行政治性的加工和塑造,以其凸显政治意图个体化、政治目标生活化。政治性是国家政治意志和政治主张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物化形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意蕴

“价值的本质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5]教育价值是指教育作为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对于他物的意义,是“教育作为客体对教育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6]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内部结构和特定形态,蕴涵着特定的抽象精神标志,传意象征启发的作用,发挥着定向的价值引领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工具性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工具性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渗透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安定的特殊功能。从空间的角度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意义的现实命题。当公共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育人空间,其空间承载的意义远远超出场景和地域本身所附有的单一内涵,从而叠加了微妙且复杂的教育属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彰显独特的价值光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应该是大学教育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维度与实践指向。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大学教育实施中不可忽视的生态元素。英国地理学家R·J·约翰斯顿认为现代人类生存的最重要的事实,是社会的空间差异,而不再是自然界的空间差异。教育与空间密不可分,即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通过空间设置来完成其设定的培养目标,由此空间也被赋予了教育的“角色”。钱颖一和黄达人在对话中一致认同营造一种优良的环境对于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和养育杰出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认为杰出人才主要不是依靠“培养”,而是依靠适宜环境的提供。[7]教育空间的时空转向,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公共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可以升华成一种教育的磁场,这种磁场兼具文化滋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工具性价值占据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教育价值构成中的主导地位。工具性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环节。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目的性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具有社会性与权力性、主观性与客观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特点,这些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存在提供全面保障,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不同于一般的公共空间,既体现了一所大学营造人文精神的空间主导和一种精神永恒的价值存在,也嵌入了教育的“空间性”和空间的“教育性”等多元素的相互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目的性价值在于其满足个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于能够引导学生的具体行为,是“一种根植于其成员能力的理智能力和道德能力”。[8]“目标要求高于学生的现实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依据,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9]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目的性价值诠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即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是它的价值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发展的最终方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工具性与目的性价值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不断互推、彼此共进的原因在于社会要求与价值实现之间总是保持一定的张力。社会目标的提出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随着既定目标的实现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目标为适应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做出及时的同步回应。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世界是共同世界,人在世界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正是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才能在绵绵几百年的时间里,将人类想从时间的自然流逝中保全的任何体系都融入其中,并使其熠熠生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政治价值和精神信仰积淀的物化表征,凸显了价值的内容和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兼具文化的价值意蕴和育人的磁性氛围。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属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一致性。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中的两种价值,使其协调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内。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创设的现状审视进入20世纪之后,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得到了”西方社会科学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空间转向”使得曾被学界忽略的具有神奇魅力与学术价值的空间露出了真容,这也是对线性的“历史-时间”的局限性認知的重大突破。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反思过去仅仅强调对于教育传统的传承而忽略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关注。这种反思也是十分必要的。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创设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功能偏颇

从逻辑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功能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从属关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物质保障,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需要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舒适的公共交往空间,体现现代化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园物质文明建设以及校园文化的内涵。审视大学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创设现状,富有文化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却很少。例如,在大学校园扩建或建设新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斟酌与规划,一般情况下只是委托设计公司进行结构方面的专业设计,然后又委托建筑公司进行具体的施工建设,这些都是基于建筑工程的空间角度去考量空间的设置,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结构优化与资源配置,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内涵创意的缺失。试想,没有经过精心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生产,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落后的空间生产方式,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功能释放,而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应该集高度、温度、厚度、广度于一体,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创设中应该追求的功能转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结构失衡

公共空间的根本含义是由于人的参与和行动,其价值维度是以人为中心和取向的,公共空间才具备公共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应是生活空间、教育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共同指向。生活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空间的价值意蕴对学生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现实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大学校园的图书馆外观气派,但却读不出学术探究的敬畏和自觉,使得空间显得落寞的同时也散发不出应有的书香韵味;有的校园建筑空间亦无风格与审美可言。如何营造生活空间,使学生对公共空间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创设亟需升级的现实命题。试想,一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承载的价值意蕴空白乏力,无文化可言、无教育属性,这样的空间又如何能教化出具有文明教养的现代人?假如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間的文化韵味淡漠,文化气息游离,这样的空间又何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创设应体现生活空间、文化空间与教育空间的有机融合,如此方能兼顾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教化养成、学术生活与非学术生活的辩证统一。

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创设的现代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范围和结构规制并维系特定社会的伦理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不仅为人伦关系以及道德行动提供客观环境,而且通过公共空间范围的扩展和延伸逐渐瓦解传统的伦理关系结构、重构新的伦理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得到足够营造和优化之后,大学就会彰显神秘的空间色彩和魅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创设要激发学生的价值共鸣

空间的教育性和载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既是一种育人实体,也是一种教育载体,更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存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及其创设的教育场域,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固定的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物质性社会事实,具有普遍共在性、政治特殊性和教育现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素材和生动教材。在这样生活场景和背景世界中,学生深刻地认知主流意识形态的实体化世界承载的蕴意与价值,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使自己不断地被主流意识形态同化;如果出现个体自我认知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价值意蕴之间的不平衡,个体就会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约制,实现自我认知与公共空间要求的平衡,通过这样的不平衡与平衡的螺旋上升过程,学生不断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特定公共空间符号的标识和创设要注重契合学生内心深处的的价值企盼,激发学生的价值共鸣。

(二)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创设要满足学生的社会化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育人主体由空间向人的置换场景中,传递和散发着独特的规训与教化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创设是育人过程和育人机制的科学诠释和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要致力于通过公共空间的教化,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向,使这种置换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学生自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自觉行动。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特性内蕴着一定的价值取向、人际关系规则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学生的政治、道德等社会化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创设要遵循学生社会化的成才需要,将校外公共空间中新型且有效的教育方式注入课程空间乃至大学校园中来,力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和校园中模拟出一个新型、微型的社会公共空间,让学生在这个拟态化的公共空间中践行与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的观念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在生活叙事和阐释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重要的社会功能。

(三)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创设要为学生提供发展契机

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国家的政治导向在公共空间中的物化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场地属性、设计内涵、建筑风格、情景氛围等要素能够实现一种正向的精神激励和惩罚预期,通过形成思想和观念上的规约与限定,矫正杂乱与非理性,澄清思想的迷茫及价值混淆的偏差,进而钳制反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态及行为。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场域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形塑学生的意识、认知、态度、个性甚至身体行为,使学生被公共空间规范化、主流化。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场馆中,每位身居其中的学生会被空间场馆内的教育内容和特殊氛围所影响、所感染,从而形成统一认识和共同规约,即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和行动的主流化、同质化形塑。需要突出强调的是,这样的主流化和同质化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基础上缔结的共同伦理价值和规范。公共空间是育人主体的空间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这就要求在公共空间的创设上,既要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要积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对学生的引导性和塑造性。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设置与优化,追求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性和公共空间的教育性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公共空间里能够享受追求真理的愉悦,体验文化的深度涵养,提升个人的志向和情操,获得思想的崇高和精神的超越。

参考文献:

[1][4]展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及其本质属性[J].教学与研究,2016(8):59-64.

[2][法]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M].陈志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2.

[3][法]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7-20.

[5]哲学大辞典(修订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619.

[6]杨志成,柏维春.教育价值分类研究[J].教育研究,2013(10):18.

[7]钱颖一.大学的改革(第一卷学校篇)[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230-231.

[8]朱志萍.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视域中的积极公民身份培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66.

[9]颜旭彪,孔琳.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趋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1(7):90.

(责任编辑赖佳)

收稿日期:2019-12-01

作者简介: 曾汉君,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伍婷婷,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广州/510515)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公共空间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