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客教育研究的热点、趋势及展望
2020-05-08张庆田友谊
张庆 田友谊
摘要 利用Cite Space软件提供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2013~2018年创客教育的研究文献得出:创客教育研究热点集中于创客教育、创客空间、互联网+创客教育、创客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四大主题。创客教育将继续成为21世纪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我国创客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前沿主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探讨;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开展调查以切实考察创客教育实践的真实情况。
关键词 创客教育;创客空间;互联网+创客教育;跨学科融合;Cite Space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0)02-0080-07
0引言
创客指所有把具备相当技术挑战的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其突出特点。2010年,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创客空间。2013年,北京景山学校吴俊杰老师提出“创客教育”的概念。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呼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有必要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大力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可见,创客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具有思想信念、扎实学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精神的时代新人乃至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准确把握我国创客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推进创客教育的研究和开展,本研究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2013-2018年创客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
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陈超美教授将信息可视化技术和科学计量学结合起来,开发出了可以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Cite Space软件,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大量的非数字信息资源。因此,本研究采用Cite Space(5.3.R4)软件绘制创客教育的知识图谱,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进而分析创客教育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2013~2018年)为数据源,采用高级检索进行“创客教育”或“创客”并含“教育”逻辑检索,共搜索3721篇有效文献,剔除无关文献后共得3255篇文献。
2研究热点
2.1从研究内容看我国创客教育的研究热点
在本研究中,以“key word”为共现分析的节点类型,对图谱聚类生成了共现网络视图(见图1)。图谱显示出6个聚类,代表2013~2018年创客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结合图谱和创客教育相关文献分析得出,6年来我国创客教育研究热点有6个聚类,可分为4个主题。
1)6个聚类。
聚类0:奥林匹克,包括奥林匹克、中国教育学会、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小学、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小学信息技术、创客教育、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创客教学法、人工智能、工程训练、研究、教学模式、设计型学习、教育模式、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等关键词。
聚类1:学校,包括学校、学堂、创客精神、众创空间、高职教育、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创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创客文化、大众创业、大学生、创业者、STEAM教育、景山学校、创客空间、中职学校、通用技术课程、中职、培养、核心素养、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关键词。
聚类2:STEAM教育,包括STEAM教育、核心素养、创客、创客学习、智创空间、3D打印、创客教育“三剑客”、图书馆、STEM、创客教师、课程设计、生态系统、创新人才、3D打印技术、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研究热点、创新精神、互联网、平台、青少年、计算思维等关键词。
聚类3:美国,包括美国、地平线报告、北美洲、美利坚合众国、新媒體联盟、可穿戴技术、课程体系、信息化教学、创造力、跨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互联网思维、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等关键词。
聚类4:策略,包括策略、实践、创客理念、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创客式教育、初中信息技术、双创、高中信息技术、创客背景、初中、课程、创客导师、应用、思考、建设、小学教育等关键词。
聚类5:培养模式,包括培养模式、创客实验室、现状、课程改革、对策、校企合作、问题、模式、地方高校、高职、探究、人才培养模式、小学数学、创客教育理念、内涵、创客活动、教育理念、小学生、职业教育、中小学、自主学习等关键词。
2)4个主题。
主题1:创客教育。创客教育主题主要包括对其内涵、实现路径和现状问题的讨论。第一,创客教育内涵研究。有学者将创客教育分为“创客的教育”和“创客式教育”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创客课程、建立创客空间等手段培养创客人才(创客指的是爱自己动手制作东西,并通过创造与分享将想法变为现实的人),后者指的是运用创客的理念与方式去改造教育教学。当前教育学界关注的是第二种类型,即“创客式教育”。国内对创客教育的内涵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等人,他们认为创客教育是建立在体验教育、项目教学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等多种成熟的教育理念之上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并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第二,创客教育实现路径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美国中小学实施创客教育的实践案例分析得出,美国中小学创客教育的实施主要依托于精心设计的创客项目、教师对学生创造过程的专业化指导,以及来自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多维度的支持。也有学者提出了创客教育实施的路径,包括构建创客环境、重构课程体系、改变学习方式、建立创客教师队伍、启动创客教育计划,以及推动政府部门、教育界、产业界以及创客组织的跨界合作,等等。第三,创客教育现状问题研究。有学者分析指出,创客教育在实践中存在表面化、学科化、技术化等误区,主要是存在实践者将创客教育变成追求政绩的“名利场”,具备跨学科特征的创客教育被曲解为一门新的学科,甚至引发不理性的教育装备竞赛等问题。有学者认为,创客教育表现出创客活动的狭隘化、创新功能的割裂化、创客主体的分散化。“创客活动的狭隘化”表现为创客空间的批量产生使创客人才的培养逐步脱离了学校教育,对创客教育的深化形成了阻碍;“创新功能的割裂化”是由于创客竞赛致力于追逐产品的有用性,从而使创客教育蒙上了功利化和商业化的色彩;“创客主体的分散化”是因为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没有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创客教育仅依赖于学校的力量无法顺利推行。还有学者认为,实践者在创客课程开发上存在着开发形式过度依靠外部企业力量、缺乏教师积极参与的困境。此外,作为创客教育实施载体的创客教材存在教学对象模糊、教学内容技术本位严重、忽略学生思维内涵的培养、缺少项目式教学、教学流程设计过于传统等问题。
主题2: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指的是为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创客提供的用以为创新项目进行合作并将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工作区域。在校园里,创客空间应该有固定的场所、有一系列专门的课程以及有教师陪着学生去造物。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余时间,创客空间都应当是开放的。创客空间在教育上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为师生营造优质的创造教育环境,从而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自由,培养创造性人才;第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过程,将生活情境及3D打印、机器人等技术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做中学”,从而创造出有创意的产品,同时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第三,使学生通过对合作、分享及创造的学习过程的体验,促进其对学习的喜爱及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宽容。有学者总结出创客空间的运营主要有Community形态、Fab Lab形态以及Techshop形态3种。Community形态的创客空间以社区形式运行,以合作自治的理念来进行管理、研究和创造;Fab Lab形态的创客空间类似于一个微观装配实验室,主要目的是提供面向应用的低成本制造实验所需的环境;Techshop形态的创客空间是一种会员制开放式硬件工厂,其特征表现为空间封闭化、管理规范化以及运行专业化。还有学者提出了创客空间的实践模型,主要是通过培育有共同兴趣爱好或利益(Interest)的社群、线下线上互通的融合空间(O2O Space)、专业以及背景广泛的导师(Interdiscipline Mentor)、创意创新导向的创客活动(Making Activity)、各种可转化的资源(Resource Exchange)、传统的工具和开源软硬件制作工具(Making Tools)等6个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客空间,并将这种模型按照其关键词的首字母归纳为iSMART模型。
主题3:互联网+创客教育。互联网+创客教育是促进创客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着重于将互联网与创客教育相结合,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与资源以推进创客教育的顺利实现。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得出,互联网+创客教育主要是在高校的创客教育建设中运用。这种模式运行的关键在于创建互联网+创客教育环境,主要是基于网络的人际互联社区和网络学习空间,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创客能够实现共享资源、自由交流、平等协作并自主能动地创造产品。互联网+创客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可以生成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众创教育空间。线上空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者接收教师发布的课题或自行创设任务,与其他学习者组建合作团队并结合每个人的意愿与兴趣分配任务,团队成员自由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在这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和分析问题,最终提出解决方案。线下实体空间可以有效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当面交流,从而有效处理线上学习空间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弥补线上学习空间的不足。有学者在“互联网+”理念下提出了“创客教育2.0”的概念。“创客教育2.0”是将“互联网+”作为方法论,并将“互联网+先进信息技术”作为平台,旨在培养具有技术智慧和创造智慧的学习者的教育模式,其实质是“互联网+”与创客教育的融合。“创客教育2.0”活动的“互联网+”技术空间运用到教育情境中可实现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如智慧课堂、实训空间、精控实验室、未来空间站、知识连通空间、创造性空间等。这种活动空间能为学习者提供支持虚拟合作与实体活动的人本化服务与个性化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社会智能、感知素養、主体精神、协作能力和跨文化思维。
主题4:创客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创客教育的跨学科融合主要指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或STEAM教育的融合。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是美国针对学生对理工科知识逐渐丧失兴趣而创设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高端人才。后来,美国学者格雷特·亚克门(Ceorgette Yakman)提出STEAM概念,A除了指艺术外还蕴含着美、语言、人文、形体艺术等含义。之后STEM教育应用于基础教育,产生了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创客教育发源于DIY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STEM教育(STEAM教育)与创客教育都关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同的是,STEM教育(STEAM教育)更强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多元思维,注重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不同侧面的学习,其教育的问题多来自教师的设定和引导;创客教育更看重学生独立的创造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创意,倾向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将想法变成现实,而非让所有学生探索相同的问题。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STEM教育(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出现了融合的趋向。美国的部分高校已经尝试通过在STEM教育中融入创客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性理解与创造,培养大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结合当前教育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趋向可以预测,创客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2从不同研究机构的合作看创客教育研究的空间分布
本研究以“Institution”为节点类型运行软件,生成了机构合作的可视化结果(见图2)。结果显示,机构合作网络中出现了82个节点、26条连线,网络整体密度为0.0078。节点间连线少意味着研究机构之间联系少,据此可得出,我国创客教育研究团体分布较为分散,不同机构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另外,根据统计2013-2018年在创客教育研究方面发表论文的机构可知,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科技学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等机构对创客教育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创客教育研究受到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关注。
2.3从热点情况看我国创客教育研究
综合考量关键词的频次、中心性,对2013-2018年创客教育相关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热点,即“创客教育”“创客空间”“3D打印”“信息素养”“人工智能”“创客教师”等进行分析。通过“citation history”功能绘制这些热点的被引历史线路图(见图3、图4、图5),并概括出2013-2018年我国创客教育研究领域热点的变化趋势。
“创客教育”出现频次最多,有1839次。从图4中也可以看出,自2014年起,对创客教育的研究呈现出稳健上升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内,创客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体系和实践发展必将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其次是“创客空间”,出现频次为430,依然是未来创客教育研究的热点。
“3D打印”出现频次为12,该热点的研究从2016年出现,2017年沉寂,2018年又再次出现(见图5)。“信息素养”也是呈现出这种趋势,出现频次为11。“3D打印”和“信息素养”是否会继续成为创客教育研究的热点有待考察。但就创客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这两个主题仍然需要学者们的关注。
2018年,“人工智能”“创客教师”首次出现,“人工智能”出现8次,“创客教师”出现9次,表明它们是新的研究热点。在之后的研究中,“人工智能”和“创客教师”是否会继续成为创客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取决于我国创客教育的发展状况。
3研究趋势
为考察创客教育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统计了2013-2018年发表的创客教育研究文献(见图6)。图6显示,创客教育研究文献的发表数量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自2014年起,围绕创客教育的研究文献激增,创客教育已成为教育学领域的热门课题。
为了呈现我国创客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本研究使用Cite Space软件生成该领域的关键词时区图谱(见图7)。
从图7可以看出,2013年,“创客教育”的研究倾向于“创客文化”“创客运动”“创客空间”等主题;2014年,侧重于“翻转课堂”“创新”;2015年,创客教育研究领域热点相对集中,出现频次也比较靠前,“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关键词成为这一年的研究热点;2016年的研究热点包括“STEAM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教育”“互联网+”;2017年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信息技术教学”“核心素养”“跨学科”等领域:2018年的研究重点在“人工智能”“创客教师”等领域。这6年来,研究逐渐深入,研究对象也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自2013年以来,创客教育研究文献的数量迅速增长,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呈现稳健上升趋势。研究探讨的重心从“创客文化”“创客运动”“翻转课堂”“创新”等,转向了“核心素养”“跨学科”“人工智能”“创客教师”等主题。因此,我国创客教育研究的可能趋势如下。
首先,创客教育研究的主题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探讨,但缺乏对于创客教育实践情况的准确把握,在实践层面進行的研究较少,对创客教育实践情况的调查有待加强。
其次,创客教育的研究热点正从“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翻转课堂”向“跨学科”“核心素养”“人工智能”等领域转变,研究的领域更趋人文性,强调合作与共享的同时,更关注人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再次,创客教育作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已经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但研究力量相对分散。不同研究团体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合作,以便更深入全面地研究创客教育,使我国的创客教育研究更加丰富。
4未来展望
第一,创客教育领域将继续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通过对2013-2018年该领域国内学术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对创客教育领域的研究将持续作为今后国内学术界的热门选题。
第二,通过分析创客教育领域研究的关键词,可以充分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通过分析高频次和高中心度关键词得出,目前创客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前沿主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探讨。创客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客教育、创客空间、创新思维、创客课程、跨学科融合等方面。对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STEAM教育)的融合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创客教师的培养与发展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第三,通过发文量、发文作者和研究机构可以看出,我国在创客教育研究领域的关注度逐年上升,研究力量呈小部分集中、其他部分相对分散的态势,不同的合作团体之间极少联系,这表明我国对创客教育研究不够深入,在这种形势下,要加强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
第四,创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有赖于行业标准和制度体系的支撑,因此加强对创客教育标准化体系与政府制度层面的研究,对于创客教育的有序推进和持续发展,进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建构意义重大。
第五,目前对创客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创客教育实际运行层面的探索。未来的研究还需学者加强调查以切实考察创客教育实践的真实情况,以便更准确地掌握我国创客教育发展的实际的情况,并根据其发展情况给予评价或建议。
责任编辑 马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