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汤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肥胖50 例临床研究
2020-05-08林莹宣于素丽陈语安
林莹宣 于素丽 陈语安 郭 义
(1.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0026;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肥胖者脂肪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产生炎症因子,诱发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干扰外周组织胰岛素信号的传导,影响葡萄糖代谢[1]。2010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2],而肥胖为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肥胖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是普通人的5倍以上;此外,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难度[3]。因此对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积极调脂减重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针刺及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有效[4-5]。近年来我们临床采用三黄汤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3.25±1.14)岁;平均体重指数(BMI)(31.25±2.54)kg/m2;病 程3~5年,平 均病 程(3.41±0.21)年。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 龄40~76岁,平 均 年 龄(63.55±1.33)岁;平 均BMI(31.64±2.85)kg/m2;病 程3~5年,平 均 病 程(3.21±0.40)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6]及《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7]拟定。
1.3 纳入标准 符合糖尿病合并肥胖诊断标准者;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25~80岁之间者;认知功能正常,可配合本研究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因性腺减退症、库欣综合征、下丘脑综合征、垂体瘤疾病引起的肥胖患者;因肝炎、甲亢和妊娠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患者;本研究前接受抗精神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者;感染、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者;合并造血系统、心脑血管和肝肾严重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针刺治疗,分2组取穴,一组选取阳陵泉、气海、大横、足三里、天枢、中脘、太冲穴,另一组选取脾俞、气海、足三里、肝俞、胰俞穴。对2组穴位进行交替针刺。局部皮肤消毒后,采用0.3 mm×45 mm毫针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间隔10 min行针1次。2~3次/周,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相隔3~5 d,治疗4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三黄汤口服,药物组成:制大黄6 g、黄芩10 g、黄连3 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温服,治疗2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血糖水平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其中FPG、2hP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HbA1c通过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
3.1.2 肥胖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肥胖指标变化情况,包括体重、BMI、腰围。
3.1.3 血脂水平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使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3次连续检测,取平均值。
3.1.4 氧化应激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采用ELISA法检测,相关操作依据试剂盒说明进行。
3.1.5 胰岛素相关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通过电化学发光仪检测。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Wilcoxon秩和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肥胖指标比较 见表1。
3.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见表2。
3.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指标比较 见表3。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肥胖指标比较(±s)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肥胖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体重/kg BMI/(kg/m2) 腰围/c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0 73.22±12.54 67.24±11.65#* 28.91±3.34 25.34±3.36#* 95.14±6.61 86.51±4.35#*对照组 50 72.61±7.82 70.94±7.47# 27.07±1.76 26.88±1.67# 96.21±6.95 99.75±6.4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s) 单位:mmol/L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s) 单位:mmol/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0 5.01±1.15 4.81±0.94#* 2.14±1.12 1.64±1.05#* 1.23±0.21 1.56±0.57#* 2.74±0.62 2.55±0.52#*对照组 50 5.44±1.32 5.12±1.07# 2.16±1.42 1.87±2.17# 1.24±0.30 1.31±0.34# 3.31±0.83 3.17±0.96#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指标比较(±s)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胰岛素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FINS/(IU/mL) Homa-β/(mmol/L) Homa-IR#(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0 4.01±0.89 6.41±1.23#* 34.65±3.87 43.56±2.54#* 2.87±0.15 1.47±0.73#*对照组 50 4.92±0.87 6.65±1.57# 32.24±3.62 49.59±2.47# 2.71±0.23 1.64±0.41#
3.3.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见表4。
3.3.5 2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见表5。
4 讨论
糖尿病合并肥胖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食积停滞,中焦为之壅塞,枢机不得斡旋,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阻,胃气壅滞;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脾不散精,精微物质不归正化,则为湿、为痰、为浊、为膏、为脂。痰、湿、膏、脂相互胶结,郁而化热,形成痰浊、郁热或痰热互结,热盛伤阴耗气,终致阴阳两虚,变证丛生。《素问·奇病论》云:“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糖尿病合并肥胖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长期食用肥甘之物,肥则碍胃,甘则滞脾,肥甘若滞碍脾胃,则影响脾胃之升降功能,食物壅滞中焦,满而不化,郁久化热,导致胃热,胃热又会引起多饮、多食,致使内热更甚[8]。脏腑长期处于脾气不运、胃气阻滞、肠道壅塞状态中,久则衍生痰、瘀、膏、毒等病理产物,阻滞于中焦,致中焦气滞,肝之疏泄功能失调,肝胆之气升发受阻,内热上扰肝胆,形成肝胃郁热之证[9],故治疗应以开郁清热为法则。
三黄汤出自《伤寒论》,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千金要方》记载该方可治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三黄汤方中制大黄通浊泻腑,泻下焦之火,破积消滞;黄芩泻上焦之火,清肺热;黄连泻中焦之火,清热除烦。三药合用,清上中下三焦之热,共奏清热泻火解毒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素和大黄酸能改善葡萄糖耐量,保护胰岛功能。黄连素为黄连有效成分,能够促进胰岛细胞再生和胰岛素释放,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调节脂代谢过程;大黄素为大黄主要构成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功效[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血脂、血糖水平及体重、体重指数、腰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于对照组,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氧化应激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三黄汤联合针刺治疗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有效,不仅能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减轻患者体重,逆转氧化应激对组织的损伤,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下一步拟纳入更多样本,进一步探究治疗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有效方法及其具体作用机制。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s)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0 6.31±1.83 5.62±1.51#* 10.71±2.75 8.31±2.41#* 7.15±0.91 6.44±0.53#*对照组 50 7.34±1.28 6.81±1.17# 10.24±2.55 8.49±1.28# 7.21±1.10 7.01±1.22#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SOD/(IU/L) MDA/(nmol/L) CAT/(IU/L) GSH-Px/(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0 72.31±7.30 115.24±9.81#* 1041.72±105.43 659.24±90.27#* 68.21±7.76 45.94±5.68#* 100.66±10.25 153.26±15.31#*对照组 50 72.21±7.10 95.24±8.26# 1053.31±102.84 875.13±87.25# 67.21±7.44 46.21±5.95# 102.64±10.21 120.91±12.50#*组别 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