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与父母产生抵触情绪的成因剖析与化解方法

2020-05-07孟磊

关键词:父母青春期学生

孟磊

摘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和父母难以沟通,对父母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不能完全归因于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叛逆,而是父母和学生都存在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仅从父母和学生的角度剖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化解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学生;父母;抵触;青春期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39

在班主任各种繁杂琐碎的事务中,最具挑战性和不确定性的就是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有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和信心不足的、不会与同学相处有矛盾的、嫌周边同学吵闹要求换座位的等等。这些问题笔者可以凭借多年经验独立解决。但化解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抵触情绪是需要家长配合才能解决的。

笔者经常听到学生“诉苦”,和父母几句不合就开吵,渐渐地就不愿和父母说话,对父母的话有强烈抵触情绪。笔者也时常听到家长“诉苦”,说孩子跟自己没话说,也根本不听他们的话,甚至顶嘴、争吵,气得他们火冒三丈,但也无可奈何。家长对笔者经常说的话就是:“老师,孩子不听我们的话,管也管不了。孩子就听您的话,希望您严加管教,我们只能靠您了,孩子就交给您了,拜托了!”笔者能深深感受到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无力感和希望班主任能重塑孩子行为习惯的殷切期盼。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最终还要靠学生与父母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当然,班主任也不是旁观者,不能对这类问题不管不问。但要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应从父母和学生两个角度来剖析问题的成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有的父母不会与孩子聊天

有的学生回家跟父母说“最近自己身体挺累,一回家就想休息”。父母就会说“你年纪轻轻,身体就这么差,这怎么行呢?”紧接着自己解释说“我身体挺好,就是感觉比较累。”父母紧接着就会说“你现在就这样,以后老了怎么办?”孩子与父母的对话总共就四句,但孩子已经没法往下接了,父母已经把聊天给聊到死胡同了。他们和子女交流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理性平静地讨论,而是只顾单向输出自己的想法和评价,极少考虑子女的心情、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对话可能从一件小事转移到对子女做人、成长、个性的负面评价,甚至到对子女的人身攻击。为什么父母会如此与子女说话呢?

1.父母威严与虚荣,对子女不轻易认可

很多父母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一旦子女没达到期望值,就会衍生出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自己教育失败,不认可自己孩子。有的父母为了突出家长的地位或虚荣,跟子女的对话经常用“你不行”、“你不对”、“还不如你……”等语言,或总是称赞别的孩子如何优秀等等,通过认可肯定他人和不认可否定子女的方式来实现。这种方式会让孩子在与父母聊天时得到的只是打击或打压,渐渐地孩子失去了与父母聊天的欲望,甚至产生恐惧,能躲就躲。

但有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认为这种“骂两句”的方式可以产生激励作用,让孩子知耻而后勇。可父母如果周而复始地用这种方式来“激励”孩子,就真的变成打击了,很容易把孩子逼向两个极端。一种是自卑胆小、逆来顺受。有个叫小朱的男生说自己成绩一直不好,经常被父母数落。有一次考好了,兴奋地给父母看,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称赞他,而是严肃地问这次成绩是不是有“水分”,有无老师监考?父母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孩子的不信任。他解释说有老师监考,没看别人的也没翻书。这时父母强作笑意地说:“没水分就好,算是小有进步”。但最终父母也没对开始怀疑成绩的真实性而道歉。这件事给小朱带来的阴影很大,以至于以后不愿再把好成绩给父母看。另一种是自私极端、充满戾气。有个叫小潘的男生因为长期受父母的不认可的打压变成了父母的一个翻版。跟身边同学或朋友说话充满了不和谐的、尖酸刻薄的语言,完全不考虑对方的心情与感受,完全不思考对方表达的真正涵义,只顾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这两种影响都会使孩子产生对父母共有的印象:父母不爱我,至少是不够爱我。因为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直接的、毫无保留的爱或赞赏。难道父母真的就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他们是爱的,只不过他们表达爱的方式让孩子无法接受。中国自古父母教育孩子就是以批评为主,而且小时候他们的父母也是这么教育他们的,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

父母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一是不要轻易否定孩子,认真倾听。例如孩子跟父母说最近心烦,父母可以听听孩子有哪些烦心事。要仔细聆听,不要盲目地下结论或说教。有时候孩子并不是真想让父母帮他/她解决问题,他们自己可以解决,就是想找个人把心里的事说出来而已。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多询问少评论,多说“你”少说“我”。二是要学会向孩子道歉。有时候出于父母的自尊,即使自己误会孩子了,也不跟孩子道歉。这种做法对孩子伤害很大,而且也会损害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甚至有的孩子也向父母学,做错事强辩也不道歉。

2.父母聊天的目的性太强

有的学生说自己父母对自己赞赏有加,经常鼓励,但自己也不爱跟父母聊天,因为有一点很反感,就是不管跟父母聊什么,最终父母都能让聊天内容跟学习挂上钩,回到有关学习的说教上。这种父母跟孩子聊天的方式比较柔和,也不否定孩子,但为什么也会被孩子拒之千里之外呢?就是因为他们聊天目的性太强,会有目的地跟孩子套话,只跟孩子聊自己想知道的内容。这样就很容易遭到孩子的抵触,聊天也不能顺畅地进行下去。有时孩子对父母关切的问题回避,父母一着急,难听的话就容易说出口。孩子就更不愿和父母聊天了。因此,父母要想与孩子好好聊天,真正走进孩子内心,就不要目的性太强,让孩子觉得聊天很自然、很放松,感觉不到很强的目的性。

3.父母与孩子观点立场不同

有的学生说自己平时放假在家穿那种带撕扯开或漏洞的裤子,觉得新潮时尚,但父母却认为很难看,像是穿件破裤子似的,感觉很丢人。父母与孩子针对一件事的看法截然不同,价值观完全相悖。这种情况父母与孩子其实很难有效地沟通,父母能做的就是避开这种立场根本达不成一致的话题。因为一聊这种话题,父母和孩子都会生气。所以干脆就别聊,就聊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话题。这样聊天不会产生冲突,气氛融洽,也更易于打开孩子的心扉。

二、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关爱

1.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爱几乎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关爱可谓是无微不至,替孩子屏蔽掉许多挫折和坎坷,让孩子的生活事事不愁、一帆风顺。但父母对孩子过度关爱,很容易把孩子养成“巨婴”。有一个叫小庄的高三女生,她的母亲对她特别宠爱,有一次老师指出了小庄学习上的存在的不足,小庄很恼火,她不接受老师指出的问题,反而跟老师顶嘴,跟老师吵架。小庄母亲得知后,也批评了小庄的行为,要小庄虚心接受问题并且改正。但小庄非但不接受,反而对其母亲恶语相加,甚至出手追打母亲。虽然已经高三,但心理还远没有成熟。父母对她的过度关爱,使她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恩心。

2.使孩子感到被嚴重“束缚”

有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容易把关注点全部集中到孩子身上,孩子的一切生活、学习、娱乐全部要在自己掌控之中,要孩子完全按照自己安排好的模式去成长。父母的这种做法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中生来说,无疑会令他们感到非常受“束缚”和压抑。他们不想成为按父母的想法生活的“傀儡”,就容易对父母这种控制型的过度关爱有非常强烈地抵触情绪。

3.父母和孩子心理失衡

有的孩子因为父母过度关爱不堪重负,就容易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父母过度关爱实质上就是一种补偿心理。这些父母在小时候的家庭中没得到关爱,于是把这种关爱全部补偿到自己孩子身上。孩子已经是高中生,马上就成年了。要把他们当男人女人培养,而不是一直当作男孩女孩无微不至的关爱。有时候过度的爱意味着毁灭,应该给孩子留点自由生长的空间。

三、孩子容易对父母发火

孩子对父母有抵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为孩子对父母很不耐烦、很容易对父母发火争吵。造成这种现象,除了父母过度关爱导致孩子失去感恩心之外,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1.孩子对父母的期望值高

认为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就应该理解自己、对自己好。一旦父母不能对自己百依百顺,就气急败坏地对父母大吵大嚷。

2.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

父母对孩子在学业上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当孩子的能力达不到学业期望值时,父母就忍不住不断指责孩子,孩子也会因此极容易发火。

3.代价最小成本最低

孩子自己知道如果自己跟同学、老师发火,很可能会遭到同学和老师的打击报复。但跟父母发火不会,父母不会报复自己,不会付出代价,发火成本很低。

学生和父母如何避免对另一方发火,减少对立情绪呢?一要控制情绪。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愤怒情绪峰值时间范围是12秒,只要在最生气的时候熬过12秒,心情就会平复。二要换位思考。孩子对父母的话不耐烦容易发火,想想小时候父母教自己学东西时是多么耐心,自己此时对父母关心的问题也要有耐心。孩子要多理解父母良苦用心,当然父母也应减少过度关爱,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也就减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抵触情绪。

综上所述,本文仅从父母和学生的角度剖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化解问题的方法。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最终还要靠学生与父母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当然,班主任也不是旁观者,不能对这类问题不管不问。班主任是学生和教师沟通的桥梁,只有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浙江 温州 325014)

猜你喜欢

父母青春期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微信也会走过“青春期”吗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