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新闻采写中的“四力”提升路径

2020-05-07廖平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四力提升路径

廖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四力”的论述,对主流媒体的新闻采写质量提升意义重大。慢新闻是深度新闻的一种,在《重庆晚报》三年多的慢新闻采写过程中,关于如何提高“四力”,笔者有一些经验可供分享。

关键词:慢新闻;四力;深度新闻;提升路径

一、走全采访线,练习脚力

一篇慢新闻的质量基础,首先就体现在脚力上。素材是新闻写作的基础,一定要走到现场,走到基层,走全采访线,才能获取更多的素材。现在很多记者写稿热衷于电话采访、微信采访、通稿整合,这是脚力退化的典型表现。—篇深度新闻,无论是事件还是入物,者隋在多个侧面。写事件务必要走到现场,采访事件涉及的方方面面,才能多角度观察这个事件。写人物务必要走进他的生活,同时采访跟他密切相关的周围人,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

慢新闻有一篇好新闻《你吃的竹笋,从天上来》,记者去采访一个以采竹笋为生的农民。她本可以跟着采访对象在山脚体验一下就行了,但质量最好的竹笋在山顶上,她强烈要求一定要上山。上山并没有路,几乎90度的山壁,“三层木梯,手脚并用,连滚带爬,摔下去,人就捡不回来了……”最后,她爬上了风景绝美的山顶,那上面有采笋人用了几百年的原始窝棚、加工棚,记者体验到了采笋人的艰辛,最终写下这篇大气磅礴的慢新闻。如果没有连滚带爬地攀山,如果没有山顶上的经历,记者如何能够感同身受,如何走进采笋人的生活,最终写出这篇情景交融的好新闻?

二、着眼小处,锻炼眼力

眼力就是观察力、判断力。一篇新闻,走到是基础,看到是要件。当我们采访一个新闻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东西,着眼点放在哪里,这就考验一个记者的眼力。我的经验是,要提升眼力,一定要着眼小处,从细节落笔,见微知著。一--个桥垮了,与其大篇幅描写垮塌现场,不如仔细观察最初的裂口,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只有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够达成。

我曾经写过一篇爆款新闻《一米多深的桃花溪水,为何让作协主席夫妇双双殒命》。这是—起严重的车祸,警方通报并不会披露案件细节,只能靠记者去挖掘。记者在仔细勘察现场时,发现车辆从两棵柳树之间穿过,左边一棵根部有三四十厘米的突起,上面有车轮压过的痕迹。这一细节让车辆坠河时的情景一下就真相大白。女司机慌乱中把刹车踩成油门,左轮骑上了这个突起的根部,轿车的左半部翘起来,马上又撞击石栏杆导致彻底翻转,顶部朝下坠河,这也跟打捞时轿车的翻覆状态吻合。

三、勤于思考增强脑力

脑力就是思考的能力。我们在写新闻时失之肤浅、失于偏颇,就是因为没有提升思考力,没有多想,而是随便落笔。现在新闻快餐化、碎片化现象很严重,过于求快求短,就失去了新闻的阅读乐趣。而深度新闻中的思想之光、思辨之光,正是深度新聞的魅力所在。要提升脑力,必须要在充分采访的基础上,对素材和角度做认真思考后再落笔,多思考勤思考,同时注重平时的积累。

我曾经写过一篇很纠结的新闻,一个中年男子多年住在桥洞下研究彩票。这个行为正常人是难以理解的,一不注意就会把这个人写成一个神经病,或者一个偏执狂。我跟他聊到深夜,同时采访了跟他有接触的人,以及他的亲人。一直到采访完成,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前路在哪里?最终,我忠实还原他的人生经历,从他妻离子丧的人生中,找到他当初迷上彩票的动因,又从他这些年一事无成的经历,探寻他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的不认输,这种不认输的心态造成了这种病态的坚持。

四、改进文风提升笔力

什么样的文风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自然是真实、真情、鲜活。新闻采写中有两个误区,要么平淡枯燥,要么花团锦簇,前者有公文化倾向,后者有诗歌化倾向,其实只要严守真、情、活的准则,写出来的深度新闻自然有引领力、感染力和穿透力。

我曾写过一个离家73年回乡祭祖的台湾老兵,93岁的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基本不说话,但是他的一举一动,一躬一跪,真实而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无不透露着真情。

五、结语

“四力”为新闻采写注入了新的内涵。脚力是基础,眼力是要件,脑力是核心,笔力是结果,“四力”层层递进、相辅相成。传播的基础支撑在内容,决定力量在内容,在深度新闻的采写中,只有增强“四力”,才能写出高质量有感染力的新闻。

(作者单位:上游新闻一重庆晚报)

猜你喜欢

四力提升路径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用创新激活主流媒体的内容“四力”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