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经济学教学中的困惑与理性思维的培育

2020-05-07王瑜铬

文教资料 2020年6期
关键词:理性思维高职教育

王瑜铬

摘    要: 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高职教育中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存在诸多困惑。本文基于解构经济学教学中“理性”内涵,认为相对于概念、定理的理解及数学模型的推导和运用,高职经济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化教学、伙伴式授课和启发性课堂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在教学内容上与社会制度、经济思想与生活案例相结合,达到理性思维培育的目的。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经济学教学    教学困惑    理性思维

高等职业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技能培训,当高等职业教育仅以就业为目标时,职业教育则会滑向实用主義。我国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具有基本职业技能和智力水平的社会公民,经济思想的融入与理性思维的培育是培养“社会人”的必要途径。

一、 高职经济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成因

当前高职经济学教学面临不少困惑,“教”与“学”的双方都存在问题,教师的问题在于本身对于经济学教学甚至经济学本质理解的偏差,学生的问题在于对于经济学学习目的认知的局限。

(一)现代主流经济学思维导向的偏离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学科,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问题的经济现象,这些经济现象却是由错综复杂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且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内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存在统一的解题范式。当前主流的经济学却逐渐模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路径,将复杂的经济问题转变为实证研究的方式,纯粹依靠数学计算解决经济问题,不再是一门“决策”的科学,远离了社会科学的本质。简而言之,当前主流经济学已越来越偏离其原本应赖于生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土壤,丧失了模糊性的特点,看似精确的同时,却抛弃了人文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当前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上的狭隘化和封闭化造成了当前青年学子的困惑[1](38-47)。

(二)教师对知识实际应用的忽视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这确实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没有改变其灌输式教学的本质。高职经济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看到和听到的各种经济现象,对学生产生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力[2]。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最不需要给予学生的是更多的信息,学生本可以从多种渠道了解到各类信息,他们最需要的是如何对信息的理解、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背后的真实逻辑性,并能够结合点滴信息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三)高职经济学特定教材的缺乏

当前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教材选用较为丰富,一方面可以采用西方原版的经济学教材,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不论是西方原版教材还是国内教材,都无一例外地将经济学内容分为宏观与微观两部分。虽然当前学界对西方经济学的架构已提出质疑,但所幸本科经济学教学已相对成熟且脉络清晰,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体系,也有相对充裕的教材可供选择。相比之下,高职经济学教材选用就显得匮乏,即使是标有“高职经济学”字样的特定教材也已年代久远、版本陈旧。

(四)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目的的误解

学习目的理解上的差异往往导致一些高职学生在学习经济学过程中产生认知偏差。例如,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是更好地“赚钱”,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教导学生们“如何在社会上赚钱的课程”,甚至在发现经济学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实用”之后,彻底失去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社会整体趋利导向与高职学生对未来的担忧也是对经济学学习目的认识误差的重要因素。不少高职学生误以为经济学学习是能够使其摆脱家庭贫困与提升个人社会地位、实现阶层跨越的途径。

二、经济学教学中“理性”的内涵

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构建基础在于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理性思考,对于高职经济学教学而言,理性意识的培育远重于解题思路探索与知识概念的传授。

(一)理性是引导学生自我认知的基础

理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早期的“理性”与“愚昧”相对立,即认识到世界的规律性及这种规律的可认识性,现代对于理性认知已上升到人类对于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特别是对于人的认识能力的自觉反省[3](356-360)。哈耶克认为:所谓“正确运用理性”,是指那种承认自我局限性的理性,进行自我教育的理性[4]。人们只有对自身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才能产生对生活有效的思考,继而引发其探究真理、获取进步的努力。

(二)理性是经济学不断发展的前提

米塞斯曾坦言:人类之所以是人类,人类比动物高明,就是因为人类具有理智的思维[5]。言下之意,即理性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重要的特征。在人类不断进化、与自然界不断抗争的过程中,使人类历史发展与其他动物进化得以区分的正是人类社会的总体理性,可以说是理性创造了人类,脱离理性的人与动物无二致。经济学的整体发展正是得益于人类的理性意识,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能够不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三)理性是经济科学思维培养的起点

理性是经济思考的起点而非终点,正如波普尔所言:“就像我们历史上曾经笃信了上千年的地心说被日心说推翻,现在的我们又凭什么肯定我们掌握的科学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6]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公理与假设的推导,或是追求计量工具使用上的华丽,就无法引导学生对经济问题展开真正的思考,就无法带领他们开启智慧。

(四)理性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社会伦理是经济社会的基础。西方经济学中的某些假设并非完全符合社会伦理基础,也非完全符合人类的理性思维,例如人类并非完全极端利己,那么“理性人”的极端假设就有可能存在问题。因此,教条式的经济学教学很可能让学生产生诸多疑虑,疑虑的根源就在于某些假设适应于过去某时点的社会伦理与社会关系,但很可能相悖于现在的社会伦理。相反,通过更多地关注社会伦理,加强伦理学与经济学的联系,对于经济学是非常有益的[7]。

三、理性思维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培育

理性精神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理性思维意识与习惯,二是理性思维方式与能力。经济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必须体现在对宏观经济事务的深入分析与判断之上,也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许多有名的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获奖的原因是他们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在了其他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8],如布坎南(1986)、贝克尔(1992)、诺斯和福格尔(1993)、史密斯和丹尼尔(2002)、塞勒(2017)等。因此,学习经济学的价值并不是使他们成为经济或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让他们积累多大的物质财富,而是给他们带来理性的思维方式。

(一)实验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非实验科学主要依靠观察、推理、统计与检验,但自2002年乔治·梅森大学的史密斯因将实验分析的方法引入经济分析,分享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而有所改变[9](12-18),引发了学界对經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通常的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法无一例外均是对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改进与扩充,没有实质性的变革,也没有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在近年来的经济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实践中发现,实验化的教学手段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培养理性逻辑有较大的帮助。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以通过沙盘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自设计或参与实验,模拟宏观与微观的经济环境。在模拟中体验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与消费者个体的经济行为,激发其学习兴趣并鼓励其主动思考与探索。

(二)伙伴式的授课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保障[10]。伙伴式教学是指通过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或者学生与虚拟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合作、平等共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等教育阶段,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论在物理距离还是在情感距离上往往较中小学更疏远,不仅体现在课堂关系上,而且体现在课后交流中。距离上的疏远造成了教与学之间沟通的不足,这在经济学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上的疏远进一步导致经济学理性思维传递的障碍,最终导致学生对理性精神认知上的不足。伙伴式的授课关系应是拉近师生距离、促进理性思想传播交流较为合适的解决方案。

(三)启发性的课堂氛围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关注度低、行为散漫、注意力分散的问题,除了增加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增加课程内容趣味性与多媒体介质的使用之外,还可以从提升教师教学敏感度入手。所谓教学敏感,狭义上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事课程教学时敏锐感知教学活动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师自身等的变化,从而机智应对并生成有效教学的心理活动状态与功能[11](65-69)。在经济学课堂中,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全面熟知所授课程内容;其次要求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语言表达要做到科学性、逻辑性、趣味性和节奏感;最后要求教师对课堂中突发事件与意外状况有所把控,保持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

(四)结合社会制度

经济解释的合理性必然是基于某一社会制度下的解释,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实质合理性是指按照某种(过去、现在或潜在的)终极价值观的标准,通过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12]。经济学是建立在复杂社会制度上的学科,对于经济学概念、公式、定理的解释,远不如对社会制度的剖析来得更为重要。尽管有许多学者努力把握经济生活复杂性中的许多后果,但他们的认识仍然没有融入公众的观念,因此没有在许多大学课程中产生重要影响[13]。当前高职经济学教学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解释经济学的一些概念、现象时往往只局限于经济原理表面的解释,而不涉及社会制度方面的深刻剖析。经济学的发展无法离开特定的社会制度,脱离了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制度而做单纯的经济解释,这样教条式的经济学教学必将引发学生的反感。

(五)结合经济思想

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系统性的反应,不仅是一门“知识”学科,而且是一系列“思想”的汇集。当经济学仅作为一门专业知识学科时,就忽略了人类活动的其他方面,如历史的、政治的、与社会的。当今无论是在经济学论文中,还是在经济学课堂上,越来越多地把数理化路径与西方个人主义相结合,在机械的“理性人”假设下越走越远。真正新的经济思想,或将经济学与历史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相结合的思想讨论却越来越少,高职经济学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大多在于教师对于经济思想理解、掌握与结合的不足。对经济思想变迁的剖析、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经济思想产生原因的解释,是当前提升学生经济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六)结合生活案例

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然而教师选择教学案例时却习惯聚焦于国外经典案例或课本中的现有案例,很少将学生的焦点引向生活中那些熟悉的事例。经典案例多年来被各大高校广泛应用,已获得充分的检验,固然没有教学失败的风险,但教学效果却因人而异。相对于本科学生,高职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周围及生活中发生的琐事,或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对那些“远在天边”的经典案例或历史事件的理解略逊于本科学生,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上做更多的“妥协”。尽可能挑选那些与生活相关、着眼点较低的案例,截取社会中的热点事件与新闻,辅以经济学的背景知识,以便于学生理解。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思想与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缺乏经济思维训练的高职学生在日后工作、生活与学习中极易产生困惑与不解,并影响个人今后发展,故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高职经济学教学中的困惑及产生原因的阐述,结合经济学教学中理性思维的内涵,提出应加强高职经济学教学中理性思维培育的观点。针对如何在经济学教学中加强理性思维的培育,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改进方案。总之,通过不断提高高职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增加高职教育的“含金量”,应是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富强.经济学的人文性及其对现代主流经济学教学之反思[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6(01).

[2]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09):87-89,86.

[3]唐恒钧,陈碧芬.基于民族数学的学生理性精神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2(03).

[4]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5]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6]Karl Popper. Phil Parvin[M].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2013.

[7]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8]叶航.不研究“经济”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们[J].浙江社会科学,2018(10):150-154.

[9]谢识予.从假设、推理到心理分析和实验研究——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现代经济学的发展[J].社会科学,2003(12).

[10]何国平.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研究——基于经济学的特点和教学目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7,20(03).

[11]景韵,朱德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敏感的多重表征[J].职教论坛,2013(21).

[1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8.

[13]柯武刚,史漫飞,贝彼得.制度经济学——财产、竞争、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基金项目: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8年高职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冲突与演化:基于探索式教学下的研究”(编号:2018GZJY0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理性思维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培育”(编号:2019YB32)。

猜你喜欢

理性思维高职教育
试论希腊神话中的理性思维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