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05-07马金娜

文教资料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一流人才培养

马金娜

摘    要: 2015年,國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要求,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双一流建设与艺术设计学科共同目标——培养产学协同型人才;其次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以工作室为载体构建产学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前高校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与参照。

关键词: “双一流”    高校艺术设计    产学协同型    人才培养

一、引言

人才的培养,源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与当代生活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需要创新性艺术设计,因而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自然成为全世界教育界始终密切关注的议题,如何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不仅事关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而且事关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国家结合发展现状于2015年提出了“双一流”建设,要求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其实说到底就是人才,尤其是产学协同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首先应理清双一流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符合“双一流”建设要求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把握人才培养时代机遇,为社会、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产学协同型艺术设计类人才。

二、产学协同型人才是“双一流”建设与艺术设计学科的共同目标

(一)“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

双一流是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国家综合目前国情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提高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如何提高?如何实现?都需要人,尤其是产学协同型人才。因此,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流的学科建设,都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人才的培养既是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条件,又是其建设的核心目标,只有一流的师资队伍,高校才有可能进入一流大流或一流学科行列,才能提高高校育人的整体实力[1]。

(二)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是艺术设计学科核心竞争力。

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一直是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尤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更加凸显这一目标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其以绿色、高附加值等优势成为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也不例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文化创意产业自身发展来说,需要创新思维与设计,如近年来不断爆出的网红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不断刺激消费者的审美,引发了消费热潮,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与传承。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成为大国制造的动力来源,是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加油站,因此,社会发展对于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2],从而使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性大学都应在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自觉承担起培养产学协同型设计人才的时代使命,努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一流艺术设计人才,以不断满足当前社会对艺术设计类资源的需求,同时反哺艺术设计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已明确,如何培养?才是讨论的重点,笔者认为应首先反思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纵观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未凸显本土与时代特色、教学模式依旧未突破教师本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内容未凸显本土与时代特色。

由于我国艺术学科起步较晚,又因学科特殊性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因而自八十年代以来迅猛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艺术设计学科建制、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大多借鉴西方模式。以央美教学内容为例,陶瓷美术系、商业美术系等实践类课程均以素描、中国画、基础图案等纯美术为主,注重学生技能与知识的训练,至今未发生改变,这样的教学内容并未真正与我国市场、我国社会及时代发展相结合,更未及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整。艺术设计类课程注重技法、技能训练、注重实践创作是共识,但是艺术设计不仅是形式的表达,而且是观念的呈现,更是产学协同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这也是为何每年一批一批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却很难出现佼佼者的原因所在。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依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因此,课程设置应有明确的目标、原则与逻辑性,纵观我国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紊乱,缺乏课程目标“层级性”与逻辑性的要求,导致课程设置混乱、相互叠加等,技能课程与综合理论课程比例失调,过于突出绘画基本技能训练,忽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衔接与递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模式依旧未突破教师本位。

虽然近代学校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等移植于西方,但中国五千年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可以说目前学校教育形式是西方的,教学方法却源自中国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该模式不仅不利于教师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科学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才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才能为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欠缺。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征,即意味着该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特色,需要在教学中注重美学、经济等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明显呈现出重视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其他学科知识和理念的融合,以及学生独立设计项目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如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不仅如此,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即使是实践操作类课程,也是注重基础技能的传授,而创新思维、视觉审美等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简言之,艺术设计类学科教学忽视审美教育,设计教育沦为技术、技艺传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只能如同社会流水线生产链条上的技术熟练工,根本不具备通往社会创新创业道路需要的强大综合实力,无法真正满足客户与市场的需求。

四、“双一流”背景下以工作室為载体构建产学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创新发展理念已成为我国社会、文化乃至于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目前我国高校各大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高校与企业协同发展是目前一大趋势,关键在于如何协同,本文认为应以工作室为载体,构建“产教学研创”五位一体的教学平台,研究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与实现路径,是协同创新理论的具体实践,进而解决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促进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建设。

(一)以项目实践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

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建设归根结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落实,因而课程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讨论的重要内容。尤其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如何将实现项目与专业课程教学科学地结合,既契合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能突出项目实践的开展,真正实现项目完成过程中边教学、边生产,努力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转变为面向市场的开放式教学[4]。艺术设计专业课题的教师需要统筹规划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整体上形成一年级以基础课程为主,二、三年级以实践课程为主,根据兴趣及相关考核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将专业课程融入项目实践教学中,四年级以社会实践课程为主。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指导下,各高校应依据自身的地域、文化、学科等优势,开设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课程,如民族图案、民间艺术等,从而真正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项目是工作室模式正常运转的基础与保障,项目源自引进企业设计项目、参加竞赛项目等,让学生从课题讨论、风险评估、项目设计方案拟定到最终作品成型等全面了解设计项目操作的全过程。在每个过程中,尤其创意构思的教学是重点,如何围绕个案的设计,勾连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同时,笔者认为方案设计与施工现场的有效对接是实践教学的重点,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施工现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设计思想到作品成型的转化,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时,这一教学模式教学不再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以学生与教师合作探讨为主,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构建师资团队,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工作室教学过程是就具体项目进行一次次分析、讨论、交流和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可贵之处在于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人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热情。需要建构优秀的师资团队,采用“专业教师+行业设计师”协同合作教学,专业教师、行业设计师之间虽有课程教学分工,注重理论与技能知识的传授,后者重视项目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作流程、设计规范,以及及时掌握行业的新动态和新思维。但是两者之间应在设计项目教学内容上高度融合,用理论引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将传统、封闭式的课程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开放式的合作教学。这里的合作不仅仅是不同身份的教师教学合作,在工作室具体项目设计实践中还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另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互动教学,导师就课题、项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教师有意识地将不同课程和学科知识相交融,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促进思维拓展,突破单一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又如发挥情境教学方式的优势,模拟项目设计方案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五、结语

产学协同型人才培养并非新鲜话题,但在双一流建设框架中,是事关学科发展与大学发展的根基,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根本,更加凸显重要性。然而产学协同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对于移植外来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本文从教育学层面出发,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简明扼要地指出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工作室为基础构建产学协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学与市场的联系,推动创新性人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来说,还需要全方位地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明.“双一流”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2018.

[2]黄璜.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的高职艺术设计院校“三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戏剧之家,2018(34):119-123.

[3]张弘.视觉传达专业中“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艺海,2013(4):152-152.

[4]吴利锋.以工作室为载体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J].设计,2018,303(24):108-110.

[5]秦亮,李涛,李存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专业教师+行业设计师”的协同合作[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7,40(6):107-110,140.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产学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课题批准号:GH19497。

猜你喜欢

双一流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