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2020-05-07蒋忠中何娜刘冉张航

文教资料 2020年6期

蒋忠中 何娜 刘冉 张航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师德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尤为关键。以往师德评价体系,大多停留在定性考核层面,较少涉及科学的量化评价,难以准确、全面、有效地指导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关精神和政策,构建适应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该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教师师德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通过在某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中的实际应用,论证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高校教师师德    师德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德尔菲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1.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现状

师德是高校教师的灵魂,高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1](169-170),所以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尤为重要。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2018年1月,党中央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针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政策性文件;同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2014〕10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72-82),高校尤需建立有效的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促进师德建设工作的实施,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但是,目前高校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大多仍停留在定性考核层面,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评价体系缺乏与时俱进

为了应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和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实施意见和教师职业准则。但是各高校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大多没有同步更新,在进行师德评价时并未考虑最新的国家政策和准则,以及学生随时代变化的实际需求,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3](31-32)。

1.2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全面

传统师德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不易操作,主观性强,难以量化。现有评价指标重视教师的教学科研产出,忽视教师的品德及学术规范等[4](78-84)。

1.3评价主体范围相对片面

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主体通常包括自评和他评(例如行政领导、同事及学生)等,但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仅考虑上述主体的某一方面,尤其对于校外的他评情况极少涉及[5](125-135)。

为此,本文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关精神和政策,构建适应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该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教师师德水平进行科学评价。最后,通过在某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中的实际应用,说明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及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2.1构建原则

依据现有师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存在的三个问题,本文确定新时代背景下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如下:

2.1.1重构原则。结合时代进步的新要求和国家提出的新政策,重构师德评价体系,使之更加适应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需要。

2.1.2全面原则。全面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在评价指标方面,加强教师品德和学术规范等;在评价主体方面,增加校外他评等。

2.2体系设计

在上述构建原则和现有文献研究[6](93-103)[7](96-98)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多主体进行体系设计,多主体分为自评和他评,其中他评包括校内外同事(行)、学生及行政领导等。评价体系由三级指标组成,具体如表1所示。

自评部分包括:自我修养、职业素养。自我修养用于考察教师能否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遵守国家法律及教师行业自律守则,做到拥护中央领导,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能否做到为人师表,作风正派,不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职业素养主要评价教师在授课及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是否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及尊重课堂教学。

为了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评价体系既有自评又有他评,但不同的他评主体涉及的体系指标不同,其中自觉爱国守法、积极奉献社会由行政领导评定;坚持言行雅正)、潜心教书育人由学生评定,其他指标由同事(行)评定。

2.3指标权重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师德评价体系中各层级指标的权重。其中,判断矩阵中的元素值采用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由多年從事教育学领域科研的专家以T.L.斯塔相对重要性等级表为标准进行评分,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判断数值[9](93-100)。所邀请的专家在针对不同层级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时,若六成以上专家给出的打分相同,则令该数值为最终的重要性等级;否则应先求出专家给出数值的平均数,再求出取X作为判断矩阵中该位置元素值[11]。需要对指标体系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要确保评价指标之间满足一致性要求。

2.4综合评价

根据隶属度理论,模糊综合评价法可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因此,本文采用此方法基于上述构建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指标等级标准集合及评价指标等级的阈值

将高校教师的师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其值由多位专家给出,并采用最高频数法确定,即:

(2)评价指标的隶属度矩阵的确定

本文采用百分比统计法确定指标隶属度。直接对被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进行百分比统计,并将结果作为该指标的隶属度。确定方法如下:

(3)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对于三次评价体系而言,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其一,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其二,建立评价结果集合;其三,从三级指标开始逐级进行综合评价;其四,由最大隶属度确定评判等级。

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的应用

本文以辽宁省内某高校A教师的模拟数据进行算例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学校评价指标的权重,之后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A教师的评价结果。

3.1指标权重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该校师德评价体系中各个层级指标之间的权重。结果如下表所示:

针对该指标体系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CR值为0.0633<0.1,即该评价指标满足一致性要求。

3.2评价主体权重占比

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不同评价主体所对应的权重,结果如下表所示:

3.3评分规则

本文拟将高校的师德情况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每一等级的阈值分别为。采用德尔菲法得到其他主体对A教师的评价等级的阈值,再结合A教师自评的结果,根据评价主体权重占比得到最终的三级指标隶属度评价矩阵。

之后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每个二级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的权重矩阵乘以隶属度评价矩阵,得到对应二级指标评价结果,然后用二级指标的权重矩阵乘以隶属度评价矩阵得到一级指标评价结果,最终将一级指标权重矩阵乘以其隶属度评价矩阵得到总目标的评价结果。最终得到的评价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面得出的评价结果分析可知,对于该高校A教师,贡献度等级为优秀的隶属度为31%,等级为良好的隶属度为37%,等级为合格的隶属度为24%,等级为不合格的隶属度为9%。该结果表明该校A教师的师德水平在优秀与良好水平之间,且良好水平隶属度较大。A教师可以对每项指标分别进行分析,确定贡献度等级水平较低的指标,对该弱项指标进行改进,以提高师德水平。

4.结语

教育事业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高校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需要兼备专业知识和高尚品德。然而面对诱惑,每个人的自制力有所不同,所以高校需要进行师德建设,确定一个师德评价体系约束高校教师行为。师德考核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又要制定或选择合适的考核评价体系。本文通过研读大量相关文献和法律法规政策,并结合现实情况,将师德评价指标分为自我修养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并对其进行细分确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为了使高校教师师德的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本文采用教师自评与其他主体同时评价的评价模式。通过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各层级之间及各评价主体之间的权重,构建完整的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

本文在确定师德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时,同时考虑高校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多职能属性,在职业道德方面同时考虑学术道德水平及任课教学态度,弥补仅考虑教师课堂表现的师德评价体系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陈莹.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5(14).

[2]曾仲权.从“红七条”到“红十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长效机制与“新常态”特征[J].教师教育学报,2019,6(01).

[3]杨俊红,马国峰.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途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8).

[4]刘辰,李雪飞.基于ANP的高校师德评价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8,12(11).

[5]周永卫,范贺花.高校教师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5).

[6]张泳,张焱.分类发展视角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8,33(08).

[7]齐少波,江闪闪.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教師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企业,2018,21(04).

[8]刘丹.基于全评价理论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24).

[9]邓雪,李家铭,曾浩健,陈俊羊,赵俊峰.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07).

[10]常建娥,蒋太立.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8(01).

[11]孙咏梅.基于AHP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7).

[12]敬小非,王文和,段玉龙,邱浩,张锐,刘上.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状态研究[J].高教学刊,2019,5(13).

东北大学教师发展专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