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经济原则”成为学生打开语言学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2020-05-07张慧芳

文教资料 2020年6期
关键词:语言学教学研究

张慧芳

摘    要: 经济原则是语言的基本原则之一,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受经济原则的支配。在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字学、语言学纲要等)中,涉及经济原则的内容可谓比比皆是。许多语言现象用“经济原则”去解释,会更有说服力,令人豁然开朗。语言学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点播、提醒,将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地认识语言现象和基本规律,甚至成为中文专业学生打开语言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作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涉及“经济原则”的内容做梳理,并谈谈具体做法。

关键词: 经济原则    语言学    教学研究

一、什么是“经济原则”及为什么要用经济原则解释语言现象

(一)什么是语言的经济原则

经济原则是指导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人们做任何事都希望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交际也不例外。二十世纪中期,法、美都有学者提出:人类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使说话者完整表达,又能使听者完全理解的所需要的最少的语言符号。即人们总是希望使表达省时、省力,这就是语言的经济原则。后有学者补充,以下三种情况都属于语言经济原则:在效果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数量;在数量既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强效果;数量减少效果扩大。本文对语言学教学内容的举例,主要指经济原则第一种情况——通过减少数量达到一样的表达效果。

(二)为什么要用经济原则解释语言现象

从语言本身来说,无论共时还是历时层面,无论语言系统本身(语音、词汇、语法等)还是语言发展的不同时期,我们都可以发现经济原则对语言的支配作用。高校中文专业现代汉语、文字学、语言学概论乃至英语等语言类课程中,涉及经济原则的语言现象可谓不胜枚举。大学本科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阶段,教材上一般不会出现较新的/系统的语言学的理论知识,但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进经济原则或象似性等理论,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各种语言现象,使他们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乃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认识其他同类语言现象,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新的学习兴趣。

从经济原则本身来说,相对于其他语言学理论,它很通俗易懂,最容易入门。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原则应该完全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公认比较头疼的语言学课程的第一把钥匙。

二、“经济原则”在语言类课程中的体现

笔者近年教授过现代汉语、文字学、语言学概论几门课程(为尽可能全面列举,本文实际举例涉及古代汉语和英语内容),每门课程都或多或少涉及经济原则的教学内容。本科教材上不会出现“经济原则”的字眼和解释,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提醒学生,并引导他们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加深对语言现象的认识。接下来从共时和历时层面看看语言类课程中涉及该原则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一)共时层面

根据语言要素分别举例说明。

1.语音

语音的经济原则主要指人们在发一连串的语音(非单个音素)时,由于受发音器官的影响,以及有意无意追求省时省力效果而形成的各种音变现象。这些音变现象在大一现代汉语、大三语言学概论及英语课上都有涉及,可以作为引进经济原则的一个切入口。

A.合音:造、男票、酱子……

汉语和英语这样的合音都有不少。老师先举例,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读音是怎么得到的?人们为什么这么说?学生经过分析不难理解:这些词分别是“知道、(男)朋友、这样(子)”的合音——大体是前后相连的两个音节省略了一些音素,再由剩下的音素拼合而成——相对于原词来说,减少了音节数,在语流中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这时候老师可顺势导入“经济原则”概念。然后,为拓展认识,还可以举一些英语的例子:it is;that is……这些结构在语流中连读的时候,前词尾音和后词前音拼合,变成一个音节,比分开单念省时省力。最后,可以让学生发散思考:这样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哪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不难上升到理性认识:追求表达效率是人的本能,在语言实践中,人们运用经济原则对语言进行“改造”是非常自然且普遍的。

老师举例——学生对比、分析——师生归纳、扩展。这就是引进经济原则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几个阶段,后面教学过程和方法大体相同,如没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就不再赘述,而是把重心放在呈现跟语言学教学与经济原则有关的语言现象上。

B.变调:旖旎、你也许懂、不(上)不(下)

上声变调也好(旖旎),非上声变调也好(不上不下),只要跟读原调进行比较就知道,变调发音更顺口,更节省时间。这也是人们发言时的本能选择。

C.轻声:

爸爸、妈妈、星星、走吧、轻轻地,我走了……

加下划线的字读轻声,是跟原调相比又轻又短的调子,读起来省力省時,听起来更和谐悦耳。

D.同化:students,goods

S在清音和浊音后读音不同,是被t和s发音方法同化,使单词读起来更顺口、省力。

E.脱落:豆腐touf,f后韵母u脱落;咱们俩men韵母en脱落;英语音节如(Oh,my)god!的d,末尾辅音音素脱落,也是为了方便发音。

总之,语言中的各种音变现象都是人们受发音器官和发音习惯的影响,出于省时省力、音韵和谐的本能追求,对语言进行改造而形成的。虽然类型不一,却有相同的内在逻辑。

2.词汇

词汇中最能体现经济原则的主要是缩略语——运用较少的书写符号表现相同的意义。

A.传统缩略语:

高校、央视、青协、三个代表、五讲四美、八荣八耻,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

B.网络缩略语:

普大喜奔、累觉不爱、活久见、高富帅、然并卵、人设……

网络缩略语中,还有这两年在年轻人尤其是“00后”当中比较流行的拼音缩略语,如:

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ssfd(瑟瑟发抖)……

C.英语缩略词:

Gym(gymnasium)、Lab(Laboratory)、Xmas(Christmas)、TV(Television)

缩略语作为经济原则的例子非常直观、容易理解。老师在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或英语课上都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3.语法

汉语作为非形态、意合性语言,许多语言现象令人觉得不合规则或规则不可捉摸。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在于人们为了表达方便,省略了一些成分。汉语语法涉及经济原则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的。教学时利用经济原则解释,会令人豁然开朗。

A.代词:

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以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为例,如果不用代词“那(些)”/“我们”,就要说成类似:从几几年到几几年讀中学的时候,柯景腾和某某/某某/某某等男同学……一起追过的女孩,表意是清楚了,但说起来很麻烦。

再比如:他的自行车又丢了,这让他很窝火。一个“这”,就能代替前面“他的自行车又丢了”这件事。

让学生比较用不用代词的说法,大家很容易看出区别。(人称和指示)代词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使表达变得简便。

B.“很”+名组合:很雷锋、很社会、很淑女、很man……

这种结构有人会用“词类活用”来解释,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或具有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作为现象描述,这种说法可以接受。而究其原因,还是经济原则更有解释力:“很雷锋”相当于“像雷锋一样热心、乐于助人……”“很淑女”相当于“像淑女一样温柔、文静……”——“很”+名的组合,是用具体某些名词代替名词具备的一系列属性,达到了用最少的符号表达更丰富意义的效果。

C.名词做状语:

时间和处所名词作为特殊名词,可以做状语。普通名词性成分作状语,被视作特殊情况。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现金结账、微信支付、钝刀杀人、现场直播、笑脸迎人……

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这些结构的完整表达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而没有那么说?学生就会发现,这些结构往往省略了表示方式、工具等的介词“用、以”等。

D.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在新闻标题或对联中,常见这样“超常”的说法:林志玲拜师赵本山、尔康约会小燕子、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形式上都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表意相当于“尔康和小燕子约会”“在青城山问道”……新闻标题或对联之所以选择前面“超常”而非后面“正常”的说法,也是为了追求语言简洁、结构工整。

E.名词谓语句:

他九五后。他小心眼。今天阴天。白菜一块五。山上净石头。

这些口语色彩浓厚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动词(“是”)。引用经济原则,就容易解释为什么名词性成分可以做谓语,为什么这些句子的否定形式会出现“不是”。

另外,在语用层面,省略句和紧缩复句也是经济原则典型体现:

(1)省略句:在对话或有上下文语境的时候,往往使用省略句:

(你)吃了(早饭/午饭……)吗?(我)吃(早饭/午饭)了。

谁买的葡萄?他(买的葡萄)。

他出去了,(他)没在宿舍。张三在成都读书,李四也在(成都读书)。

(2)紧缩复句:

打死也不说、不到黄河心不死、再不疯狂就老了……

这类复句相对于一般复句来说,压缩了一些词语(一般是关联词),且内部没有语音停顿——表达更紧凑、语义更凝练。

此外,近年不少年轻人聊天时出现的一些新说法,如:电(话)/我、短(信)我、红包个(发个红包)等,也是为了追求简洁高效。

可见,语法层面涉及经济原则的情况更加普遍。

综上,共时层面与经济原则有关的内容几乎涉及语言要素的每一个方面,在现代汉语和语言学课程中占相当大的比重。

(二)历时层面

这是从语言发展演变角度观察经济原则的影响。下面从汉语词汇系统简化和汉字演变两方面说明:

1.词汇系统简化:

A.人称代词系统简化:

王力(1958)指出,从上古到现在,人称代词的数量逐渐减少:

第一人称:上古——吾、我、余、予、台、朕,中古——我、吾,近现代——我。

第二人称:上古——汝、尔、若、乃、戎,近现代——你、您。

第三人称:上古——其、之、厥、他,近代——伊、渠、他,现代——他。

B.指示代词:

上古:是、之、斯、此

中古:能、能许、能底、能样、能地、能个、如许、尔许、宁许、只摩、恁地,这般、那般这等、这们、那们

近现代:这(么)那(么)

C.疑问代词

指人:上古——孰、谁    中古—— 谁

指物:上古—— 何、奚、胡    中古—— 何    现代—— 什么

整体来看,表示相同意义的词汇数量在减少,冗余词汇在减少。老师可在古代汉语课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文字

汉字跟世界上其他文字一样,几千年来,经历了由繁到简的演变,虽然没有像其他文字一样发生从表意到表音的质变。这个简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1.汉字个体从繁体变为简体,笔画减少。

繁体字平均笔画16.1,简化字平均笔画10.3;

(另外,常用字比非常用字笔画少,越常用字笔画越少,也是人們在使用过程中对常用字不断改造的结果。)

2.汉字总量减少。

从秦代书同文到后来各时期的行政干预,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规范工作,废除了相当数量的异体字,汉字总量减少,并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总之,文字作为书写符号,跟语言一样工具性第一位,人们首先会考虑书写的效率。所以,无论符号本身从繁到简,还是符号数量的减少,都是经济原则起主导作用。学生理解了这些,就能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认识人类文字发展演变规律,不会陷入汉字繁简之争的漩涡无所适从。

把握了经济原则,就不难理解网络上拼音缩写和数字谐音词为什么花样不断、层出不穷了:GG(哥哥)、PLMM(漂亮妹妹)、zqsg(真情实感)、ssfd(瑟瑟发抖)、88(拜拜)520(我爱你)7456(气死我了)00544(动动我试试)。

三、结语

由于人类惰性和追求效率的本能使然,经济原则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和各个时期都起支配作用。各科语言学老师除了自己意识到这点外,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造成种种语言现象的深层机制。实际上,经济原则本身通俗易懂,如果老师从一开始就提醒到位,并启发学生比较思考,学生很快就能够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触类旁通解释相关语言现象。

依笔者的经验,现代汉语课上在语音部分进行了引导,到了文字、词汇和语法部分,老师基本只要提出“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就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甚至有“00后”学生用喜欢的表情包制作了“不管是啥,用‘经济原则解释就对了”的专业表情包,大家在捧腹之余,都理解了“经济原则”的原理和普遍适用性。期末考试,让学生举例经济原则的例子,大家也饶有兴味,答得像模像样。

本科阶段,语言类课程是公认比较枯燥乏味的。这就需要老师多琢磨,多想办法,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就能有所改观,乃至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获得打开语言大门的钥匙。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原则只是影响语言面貌的众多机制当中的一个,只能解释部分而非全部语言现象。这里仅就经济原则做一举例,希望能抛砖引玉。笔者相信,有了第一把钥匙,师生就能顺利地探寻更多语言的奥秘。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叶蜚声,王洪君.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4]徐正考,史维国.语言的经济原则在汉语语法历时发展中的表现[J].语文研究,2008(1).

猜你喜欢

语言学教学研究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