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导师制视角下高职学生双创教育实践与思考
2020-05-07耿云霄
耿云霄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育工作正经历着快速发展和变革的阶段,从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到育人模式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运用。面对作为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传统的高校教育与管理工作必然需要主动完成自我调整和角色定位的新任务。作为当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创教育工?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成为近几年各高校重点改革与发展的领域,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践改革、人员选拔与培养等方面投入了较大的人力与物力。高校的双创育人体系是一个长期运作与影响的系统,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到创业教育的实践,高校的双创教育形式应该是包罗万象、组合丰富的。随着互联网时代影响的日益深刻,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变化并主动变招,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才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发展脉搏,厘清发展脉络,摸清发展规律,从而找到解决发展“痛点”的好办法。
1 目前高校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双创教育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本身仍然处于“创业期”,仍然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与瓶颈性问题。
1.1 面临的共性问题
当前,在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些关于双创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部分高校领导对双创教育的认知不足,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缺乏重点关注和人文关怀;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诉求,各参与者对双创教育的认知程度不一、需求不同,高校也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参与的成果;学校对双创教育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模式构建不系统,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尚未真正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形成融合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2 面临的瓶颈性问题
目前的很多高校的双创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瓶颈性问题,亟待破解:首先,对双创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由于高校不同参与者对该教育活动理解的程度不一,导致在培养理念、有序的培养计划、科学的培养机制等方面缺乏高屋建瓴式的指挥。其次,双创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现状是专职教师比例较小,兼职教师比例较大,专职教师具有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较少,难以保障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最后,双创教育活动缺乏持续性,学校为双创教育搭建了各类平台,部分学校还有自己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的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但是在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中断、非正常停止等问题。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持续性较差,创业成活率存在较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项目本身质量不佳,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也有人的因素。随着创业实践活动深入,初期的创业热情消退后,困难和阻碍因素逐渐出现,大学生会出现退缩、放弃心理,创业活动难以持续进行[1]。
2 朋辈导师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益探索
目前,高校的双创教育活动面临着诸多困境。从长远规划看,双创教育活动应被视为一种高校文化和精神,但许多高校缺乏建设的资源和意愿。部分高校领导对双创教育的认知不足,在顶层设计过程中,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缺乏重点关注和人文关怀。双创教育活动的各参与者对双创教育的认知程度不一,需求不同,高校也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参与的成果。在功利导向下,高校的双创教育活动囿于设置一些课程,用于解决学生的一些通识问题,有针对性的教育无从谈起,学生也很难进行系统的互动实践。朋辈导师是学校双创教育中的新成员,利用以老带新的方式,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服务学生,使得整个学生群体发生良性互动,让大家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这种教育活动契合了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递与人际影响的要素与变化,将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转化为细小、灵活的网格状结构。这种网状管理结构运转灵活,可以做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关照到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2]。作为正式学习方式的延伸与补充,朋辈导师在双创教育活动中,能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借助微信等人际社交工具和一些相应的学习软件,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极大地提高和拓展的信息交互的深度和广度。在活动取得的实效性方面,由于群体成员的高频率互动,朋辈导师更容易在实践活动中,抓取教育过程及其结果与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能否相符以及相符的程度,进而为学校等相关部门的教育改革提供详细可靠的改革依据。在双创教育中实践朋辈导师制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教育过程中精细化要求的。朋辈导师借助相应的平台,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特长,在思路、行为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群体的其他个体,让学生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学生,同龄人影响同龄人,从而发挥朋辈群体的榜样示范、激励、约束作用,强化带动与辐射功能,形成良好的共振与扩散效应。
3 朋辈导师制双创教育模式体系建设
3.1 朋辈导师制工作思路的指导
为确保朋辈导师制工作模式的顺利实施,要树立和实施“1+1+2”的工作思路。具体思路为,坚持以双创理念为指引,以提高培养质量,造就卓越人才为一条主线,明确朋辈导师制度的实施对实践“三自教育”这一目标具有推动作用,建立有效、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双元结构评价方式,激发朋辈导师的工作热情,调动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坚持一条主线,为学校双创人才培养指明方向。目前,国家将职业类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各职业类院校应该抓住历史的机遇,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把握新时代发展趋势,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卓越人才为主线,贯彻国家双创教育的统一部署,落实创新创业各项政策要求,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1]。其次,明确一个目标,朋辈导师制度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引导学生培养起“三自”的意识与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朋辈教育理念及其主要践行模式——朋辈导师制兴起,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载体。第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双元结构评价方式,建立有效、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以保证团队活动的实效性,激发朋辈导师的工作热情,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2 朋辈导师制的人员组织构成
在双创教育活动中,“1”是由一名优秀的学长担任成长导师作为辅导主体开展工作,另一个“1”是要成立一个活动组织,作为开展朋辈教育的重要阵地,“2”是每个朋辈导师的结对对象是2个在校学生。导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积极的互动关系,像朋友一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种结对子模式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是朋辈导师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最小和最基本的活动单位。首先,在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帮助下,依据“年高德昭、乐于奉献、学有所长、团队年轻”的选拔朋辈导师标准,对导师人选进行一点程度的遴选和培训工作,针对双创教育活动的需要,采取讲座、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实地考察和业务交流等培训方式,对朋辈导师的交谈技巧、问题诊断、团队协作、倾听共情等能力进行培训。其次,通过选拔和培训的朋辈导师要进入导师资源库。该资源库将朋辈导师的基本信息、个人专长、实践经历、获奖成果及工作设计和工作规划等信息进行整理公布,为之后导师与成员的互选环节搭建交流平台。再次,朋辈导师由于自身年龄、个人阅历、学历背景等诸多因素,在开展双创教育工作中是有许多先天不足与限制的,需要正确理解和划定朋辈导师的工作界限,合理配合学校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教育工作,一起拓展朋辈教育的宽口径。最后,1个朋辈导师+1个活动小组+2个小组成员的人员架构是朋辈导师开展活动的最小单位。在实际活动过程中,可根据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或者参与项目的程度,灵活掌握活动单位间的组合形式。例如,在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风行于各大院校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涉及多种类型的人才,不同小组间可以根据相互需求,结合成新团队,共同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具有一定流动性和交互性的团队聚合方式满足了学生对新鲜知识的学习,也让团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产生持续的前进动力。
3.3 朋辈导师实施活动要分层次递进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实施的教学计划是2.5+0.5的模式,即在校学习2.5个学期,最后顶岗实习0.5个学期。在此基础上,朋辈导师的活动实施与开展应结合学生在校学习的现状,依据学生认知、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基本规律,分层次推进,让活动目标与相关成员联系的更加紧密,更贴近实际需求,有效解决该阶段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个别存在的问题。第一个“1”即第一学年,也是朋辈导师实施活动的起始阶段。在大多数的实施朋辈教育活动的高校,“高年级+低年级”的模式还是被认可的,即常说的以老带新,由高年级优秀的在校生或者毕业生作为朋辈导师,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的生活,完成身份和角色转变。对一年级学生而言,“适应”是一个关键词。新生需要适应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等各方面。大一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知还是比较浅显地过多的开展社会实践、拓展体验等活动起到的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在此阶段,朋辈导师的工作内容偏向情感支持和分享示范方向,需结合新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等条件,通过“学长有话说”“朋辈交友发展沙龙”等一些交流活动,向新生介绍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帮助其对创业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适应和理解。朋辈导师还要善于运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等方式,设计开展短小精悍但有一定目的意义的小组活动,通过“参与式”讨论,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参与式团队活动,培养了创新精神,树立了团队意识,在参与中每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得到无限激发来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同时,小组或团队的活动使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第二个“1”即第二学年,朋辈导师在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的帮助下,结合实际情况为小组成员人手制订一本“成功护照”。该护照基本记录内容分为:课程、企业参观(3~5所)、社会实践、创业模拟等等。每次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学生在第二个学年开始接触专业知识和学校主导的双创教育课程内容学习。朋辈导师需要充分发挥在群体中的互助学习作用,利用微信群聊的功能,每周固定一个时间,针对双创课程学习中涉及到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融资与风险评估等许多注重应用的知识概念或是案例,与成员开展交流互动。同时,需要对成员给予等级评定,记录在“成功护照”中。形式决定内容。有这样一本特殊的护照在手,学生们必定从思想上有了创业的概念和意识,自然而然会引起相关的思考[3]。同时,在条件允许下,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一些营销类实训实践课程的资源,进行创业运营模拟锻炼。例如,某些高校的食品专业技能实训周,会模拟企业的生产工艺制造一定量的果汁、面包等食品。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朋辈导师可以主动引导团队成员以此类商品为基础展开企业模拟性质的运营,在营销策划、品牌创立、改进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模拟商业活动,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2”是依据第三个学年有0.5+0.5构成,将该阶段的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在一些实施2.5+0.5的学校中,第5个学期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安排较少,会采用“导师+团队+项目”的教学模式,利用高校教师的一些在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经过2个学年的朝夕相处,朋辈导师与成员间已经相互熟悉。在成员选择教师项目的过程中,朋辈导师是一个良好的中介桥梁。通过与专业教师的紧密配合,可以根据成员个人的技能特长为专业教师提供符合其项目开展所需人员,做到教育过程的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尽量发挥每个成员的能量。借助专业教师的参与,以项目为纽带,朋辈导师和部分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学习、研究与实践,重视实践教育和体验式学习。朋辈导师作为“项目经理”,可以通过具体项目活动将经常出现的相类似的问题或者情景任务再现出来,附着与个体的隐性知识就会自然的被唤醒,悄无声息地再现于问题的解决之中。第六个学期的顶岗实习阶段,朋辈导师在此阶段扮演好联络人的角色,协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实施创业行为,甚至可以成为创业团队的发起人和执行者。一方面,朋辈导师通过社交软件,及时将有关部门提供的政策咨询、科技产业政策解读、融资等方面的服务转告给成员,及时发现有创业意愿的成员,提供持续性的跟踪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团队成员处于不同实习单位,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协调一致,朋辈导师要利用好成员间思想工作交流的话题,引领成员开展积极的自省成长工作,增强成员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文化的接近性与心理的亲密性产生非组织化、系统化的价值观影响,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个体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起到无形潜在的教育作用。
3.4 朋辈导师的活动平台搭建
朋辈教育的推进需要合适有效的载体作为支撑,朋辈导师不仅需要采取传统的谈话或开会的方式进行,另外一方面,也是需要依托网络等新兴的载体开展活动,提高朋辈教育效果。
3.4.1 搭建朋辈导师社团教育平台 大学生主要通过学校之中的社团参加活动。高校应鼓励一些学习型社团的建立,朋辈导师借助社团开展朋辈教育活动是很有效果的。朋辈导师作为社团活动的组织、计划和引领者,充分发挥社团的隐性教育作用,对社团内部的群体起到积极影响,在社团中开展朋辈教育可以极大地引起社团成员的思想共鸣,促进群体认同[4]。
3.4.2 搭建朋辈导师网络教育平台 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采取“微课堂”的形式实施教育活动。例如,除了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对模范带头人物进行宣传,朋辈导师还可以利用微信群聊的功能,每周固定一个时间,针对双创课程学习中涉及到财务会计、市场营销、融资与风险评估等许多注重应用的知识概念或是案例,与成员开展交流互动。搭建朋辈导师教育网络平台可以加强朋辈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规范的朋辈教育格局,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格局[4]。网络对大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朋辈导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
3.4.3 搭建高校校园文化朋辈导师教育平台 朋辈教育的实施要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意愿。高校需要为朋辈教育打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通过校园公众号、校园电台广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途径,树立优秀的朋辈导师典型,强化朋辈导师的工作的有效性和推广性,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意识。通过校园软环境的建设,把优秀大学生的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例如:开展“最受欢迎朋辈导师”“榜样校园先锋”等表彰朋辈导师先进事迹的活动,用榜样来影响更多的大学生。
3.5 朋辈导师制的评估体系建设
通过对导师制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示范效应和互动效应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影响效果。为了保证朋辈导师制教育的实效性,要对教育的效果及时进行评估,朋辈导师制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基于示范效应和互动效应进行。
3.5.1 对朋辈学生的评估 从互动频率和方向来看,在互动效应中朋辈学生发起的互动活动对教育效果有积极影响。对朋辈学生的评估,要将其理论考试的成绩与他们的自我测评、日常表现、学生和教师测评有机结合起来,将互动效果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这样既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原则,也使评价体现出全面性。既肯定大学生的优点,也可以有效地指出他们的不足,有利于充分发挥综合评价的激励监督作用和诊断反馈作用。
3.5.2 对朋辈导师的评估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双元结构评价方式,对朋辈导师运用人格魅力,演讲煽动力、亲和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估,提高示范效应中带来的首因效果、晕轮效果。定性指标一般包括了相关部门及教师对朋辈导师工作积极性的评价,朋辈导师工作日志的完整度,朋辈导师工作计划与总结,成员对朋辈导师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定量指标主要是一些可以具体量化,作为活动效果评价的佐证资料。例如:成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次数,在各类科技活动竞赛中的成绩,双创教育课堂的考试成绩等一些显性的考核指标。朋辈学生对朋辈导师的学习、研究和模仿而产生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会提升受自身的成就动机。导师个人特征所表现出的示范作用对教育活动开展有积极成效。朋辈导师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经历影响,在帮助受教者获得进步的同时,对朋辈导师的自我肯定、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方面也有积极意义。
4 朋辈导师制模式的加强与改进
4.1 完善朋辈指导课程化体系建设
朋辈指导课程化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和专业教师和朋辈导师三方的参与,按照整体优化、素质协调发展以及综合提高的原则,构建发展课程、社会实践、拓展体验三级课程体系。依照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重点打造一批品牌项目,明星课程[5]。
同时,课程的设计还需要有一定的梯度变化,能起到筛选过滤的作用。双创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要在创造力、创意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培养学生,从而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对个人的素质养成教育;另一方,也需要挖掘有创业精神的学生,一点程度的“重点关注”,通过形式多样的工具性教育训练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影响,帮助学生在有一定准备的条件下实施创业行动。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借鉴漏斗过滤的形式,以通知知识的传授为起点,全方面覆盖学生。之后,通过一定的过滤、选拔方式,发现其中表现较好、有潜力的学生成为后期重点关注对象,最终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孵化和催化创业的种子,实践双创教育的目标。
指导课程建设漏斗图
4.2 健全朋辈导师选拔和培训体系
各高校目前对朋辈导师的选拔都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概括起来就是“年高德昭、乐于奉献、学有所长、团队年轻”几个标准。由于各学校双创教育开展的情况不同,朋辈导师承担的责任和角色也有差异,在选拔过程中,除了参照以上指导思想外,还需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优化选拔流程。例如,高职院校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因而要注意应聘者自大学以来的经历是否比较丰富、全面或有特色,不简单唯成绩、唯社团、唯获奖论,力图综合应聘者全方位条件,匹配出最合适的候选人,在此基础上组建一支思想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协作意识高的朋辈导师团队[6]。培训是朋辈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质保量的关键。朋辈导师必须“先培训、再上岗”,培训内容注重针对性,强化后续效果。可以组织往届朋辈导师,组成学院朋辈导师顾问团队,定期开展针对双创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知识和技能要求,采取讲座、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实地考察和业务交流等培训方式,对朋辈导师的交谈技巧、问题诊断、团队协作、倾听共情等能力进行培训。
4.3 建立朋辈导师制的长效运行机制
朋辈教育是长期开展的一种活动,需要有人承担一定的引领工作,比如制订、执行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供大家来约束和督促自己,对每次活动的效果进行有效地考核和测评,对于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和总结。朋辈群体的特点客观上会出现群体内部在解决问题方面,缺乏较深层次的分析,在经验总结和视野扩展方面欠缺。在团队建设前期,需要教师和其他部门的加入,在制度建设、物资保障、人员激励等方面给与一定的帮助,提高团队运作的效率。一些直接相关的教师则在学生自主活动中扮演活动引领、经验总结的把关人角色,结合学校德育活动或是其他教学目的,为学生的朋辈活动提供支持,保障其长效发展。对朋辈群体的“项目经理”而言,个人素质、承担职责、聘期时间、奖励惩罚等在管理制度中都应有明文规定。朋辈导师需要在和群体成员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制订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把这些制度形成书面材料,供大家来约束和督促自己。并且要对每次活动的效果进行有效地考核和测评,对于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