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物流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2020-05-07李晓丹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物流智慧人才

李晓丹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智慧物流的概念自2009年被提出以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托这些技术在物流领域迅速深度融合,物流行业在车货匹配、运力优化、运输协同、仓储交易、便捷配送、供应链管理、服务创新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物流业务流程被重塑,物流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物流运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当下,我国物流业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拥抱技术革新。但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先导。人才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物流企业在新发展动态下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在深刻理解智慧物流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满足智慧物流需求、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解决智慧物流发展中的人才智库问题,对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发展至关重要。正如马云在2017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所说:“智慧物流时代的到来,未来的物流公司成长要靠数据、技术和人才”。笔者试图从智慧物流视角对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以期为物流专业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上提供有益参考。

1 智慧物流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智慧物流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与物流业的广泛连接和深度融合,实现物流产业智能化,提升物流运作效率的新兴业态。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4个部门联合出台的 《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提出,物流是实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物流业自身转型升级,扩大总需求增强实体经济活力,深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以信息化、标准化、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物流发展正好满足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物流企业依靠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物流业务操作环节设置传感器、电子标签、摄像头、GPS设备等装置,实时自动感知、采集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位置的物品状态信息,然后海量信息通过泛在网络的连接,快捷地在物流网络各分布式节点共享,再依靠智能算法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处理技术,快速给出各物流节点最优的决策支持,并能指挥调动整个物流系统资源同步化、集成化运作,使需求即时响应,供需自动匹配,资源智慧整合,从而达到物流管理“5R”目标,即恰当的货物能够以最优的路径、最经济的方式、最合理的时间配送到合适的目的地。因此,智慧物流成为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物流业从“智变”到“质变”,也为国民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智慧物流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2.1 从人才数量需求上看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智能物流市场规模不足800亿元,到2017年已迅速增长至3 380亿,预计到2023年,智能物流装备市场容量将超万亿元。连年业务端的大规模增长,必然会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而《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我国物流从业人员虽以年均6.2%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但从数量上看,每年约60万的物流人才供给与每年新增约180万的物流岗位人才需求相比,供需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企业仍然面临用工难问题。2018年我国物流人才缺口已达到150万左右,其中“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人才的需求更是难以得到满足。人才短缺正成为企业在新物流生态下战略转型升级的一道枷锁。广州思齐物流董事长蒋超鸿表示:“公司能不能改革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招到合适的人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花再多的钱也愿意。2017年,公司就以腾讯2倍薪资条件吸引工程师来帮助企业提升整体的信息化水平”。

2.2 从人才素质需求上看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为了缓解用工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会选择在一些基础性岗位用智能设备取代人工操作,把人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如在仓储环节使用智能分拣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堆垛打包机器人,末端配送环节使用无人车、无人机配送、智能快递柜等。尽管技术进步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价值,但新技术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综合素养上讲,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进取心,善于沟通协作,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大数据思维,拥有国际视野等;从知识结构上讲,人才既要具备物流专业知识,熟悉物流业务流程,又要懂得一些计算机、物联网、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从技术能力上讲,物流人才要具备物流业务操作能力、智能终端设备维护能力、物流管理能力、智慧供应链运营能力、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和新技术研发能力等。总体来说,伴随物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人才、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转变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也从操作型向复合型转变。未来具备多学科知识、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必将成为业内宠儿。

2.3 从人才岗位需求上看

物流产业大数据平台对2017年全国物流招聘数据提取发现,企业最需要的是运营人才,其次是货运代理人才(详见图1所示,资料来源:物流产业大数据平台)。随着物流产业升级转型,预计到2020年,企业对智慧供应链管理人才年需求将超过70万人,物流大数据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人。同时,智慧物流技术研发人才、互联网营销和运营人才、冷链物流人才等需求依旧保持快速增加。

图1 2017年物流企业最缺的人才

3 智慧物流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麦可思对2017年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统计为95.4%。但据笔者了解,高就业率下还存在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率不高,一年内离职率较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不无关系,以下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3.1 人才培养目标与智慧物流人才需求不匹配

通过对“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中重点提及的10个节点城市(西安、兰州、西宁、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情况调查发现:10个沿线城市共151所高职院校,按照专业方向划分,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43所、物流信息技术专业3所、航空物流专业2所、物流工程技术专业2所、物流园区金融管理专业1所,其中物流管理专业院校占总院校的94.08%(详见图2所示)。按照专业人数划分,物流管理专业47 578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521人、物流工程技术专业334人、航空物流专业152人、物流园区金融管理专业141人,其中物流管理专业占总人数的97.6%。由此可见,大部分院校物流专业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传统、宽泛,仍以为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等传统物流企业培养从事物流操作和管理的技能型或应用型人才为主,而能随社会需求和行业变化及时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展智慧物流下企业急需的电商物流人才、冷链物流人才、物流大数据人才等培养的院校十分稀少。

图2 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方向分布

3.2 课程体系设置与智慧物流人才素质需求不匹配

智慧物流发展下企业越来越需要的是具备多学科知识、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而大部分高校由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必然会造成课程体系设置随意、不严谨、缺乏统一规划,从而形成“大杂烩式”的课程组合体系,想要“面面俱到”,却“面面不俱到”。例如,某些课程之间存在知识点交叉重复,而又有些课程只是对相关课程的一些补充,缺乏自身特色的深层次知识点,并不具备作为单独一门课程来开设。在实际授课中,相同的知识不同的教师一遍又一遍讲,学生依然云里雾里,无法激起学习兴趣。而一些提升计算机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的课程,如Office办公软件、数据挖掘与分析、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却因为课时不够而无法开设。因此,专业发展主导方向模糊,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要求错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不匹配,也就无法对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支撑,无法满足企业人才素质需求。

3.3 教学手段与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智慧物流人才培养需求

首先,从教学手段上来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绝大多数学校都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授课,但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实施多样化、个性化、有针对性教学的并不多。据长风职业教育研究院调查,全国将近1 500所开设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中,只有不足8%将翻转课堂等新理念带入教学。其次,从实训条件来说,大多数高校物流实训室软硬件资源配置不足,如RFID系统、智能仓储系统等学生在校无法亲自实践。而一些以软件模拟为主的实训,虽然对学生适应就业岗位有一定帮助,但毕竟与真实环境还有差距。因此,毕业生仍面临无法立即适应岗位要求的尴尬局面。最后,就师资力量而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很多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并不能迅速升级满足智慧物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冷链人才培养为例,冷链物流是一个交叉学科,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懂冷链技术原理和设备,又要懂物流业务和管理,还要具备生物和食品安全知识,而这方面的专业师资就非常缺乏。

4 智慧物流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4.1 以关键能力为核心 提升人才综合素养

以技术、数据为发展引擎的智慧物流新生态已经形成,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不应该再单独局限于培养学生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把掌握知识技能、提高个人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拥有健康的心理品德等多种目标有机结合来培养人才的综合素养。以学生为主体,以关键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策略正是实现这种整合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关键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需要每位教师都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在变化的职业环境中主动学习新的职业技能,适应多种岗位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

4.2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才能提高人才就业能力。随着跨境电商、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物流金融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物流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加上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大数据分析、智慧物流技术研发等人才需求也是缺口巨大。因此,专业发展定位模糊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资源,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就业领域,逐渐形成专业特色。同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组建多方教学专家团队,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和精简原有课程,增设适应智慧物流需要的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人文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增大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比,重视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

4.3 以信息化为手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应用,不仅仅是对“黑板+粉笔”的简单代替。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从深层次说,它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式、探究式、网络化的泛在学习方式,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借助开放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便捷地获取所需知识,开展自主学习,扩充知识面,夯实专业基础,明确发展方向,主动适应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其次,借助信息化平台,还可以实施学分互认制度或开展课程外包。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资源不足的高校来说,通过利用同行业优秀的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实训条件,可以扩充师资力量,改善教学质量。此外,系院之间、高校之间优质资源流动融合共享,也有利于相互协作共同开发出更优质高效的课程资源,从而提高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

4.4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百年大计,教师为本。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水平,是推动智慧物流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师资队伍建设分三个方面:第一,加强教师自身能力建设。鼓励教师不断自我学习,更新知识储备,跟踪行业发展前沿,加强理论研究,提高教科研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走出课堂,积极参加行业会议和培训,参与企业挂职锻炼,增加实战技能,开展科技开发与服务,增强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第二,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物流领域高端人才扩充师资队伍力量,组建名师工作室,发挥传帮带力量,提高现有教师整体水平。第三,根据需要聘请企业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客座教授或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弥补应用型课程的师资短缺,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为智慧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4.5 以校企合作为途径 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实践教学条件。针对目前高校实训条件普遍不足的现状,学校除加大资金投入扩充实训设备外,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至关重要。目前,很多学校已经通过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来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培养条件,如:开展“专业教师进企业,技术专家进学院”的双向人才交流合作,按照企业需要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开通大赛直通车让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直通物流企业就业等。但除此之外,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共享双方优势资源,打造校企信息合作平台,探索在联合办校、联合教学、联合师资培训、联合课程开发、联合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方式,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堂与企业真实运营场景相融合,共建智慧物流教育新生态,全方位助力智慧物流人才培养。

5 总 结

智慧物流推动着物流业从“数字化”向“数智化”方向发展,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才支撑。笔者从智慧物流的内涵特点及智慧物流下的人才需求分析出发,结合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的相关建议:重视学生关键能力,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善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这对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需求,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物流智慧人才
人才云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