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类专业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以锦州医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2020-05-07吴汉东郭雪松于小磊张冬怡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体系

于 洋,吴汉东,王 会,郭雪松,于小磊,刘 崑,张 振,张冬怡

(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1)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培养具有一定创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构建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双创”人才的有效途径。

1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困境

1.1 高校方面的困境

一是过分追求技术含量和高标准的理论数值而脱离实际;二是追求学术“价值”而忽视市场“价值”;三是过多关注领先国际水平,忽视关注国内市场。高校的科研人员都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者,而企业更需要的是多项技术的集成和创新,高校难以提供成套技术和系统装备,具备向工业化生产转变的可能性较小[1]。

1.2 企业方面的困境

企业由于基础水平、技术力量以及人财物资源的缺乏,独立研发很难取得大的突破;内部倾向于短期行为,短平快的项目能够实现产业化,而高精尖的项目则得不到重视[2];企业以较低的费用买断大学技术专利,支付的买断费用往往达不到大学科研人员的预期;供需双方之间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缺乏良好的沟通。

1.3 校企合作方面的困境

1.3.1 资金来源不足 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不够完善,这就导致了政府、企业和风险投资都不足以成为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开展校企协同活动受到了资金来源问题的制约。

1.3.2 科研设施等资源和信息共享度低 科研仪器、大型专业设备等科研设施是进行科研创新,特别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技术突破的重要前提。校企在科研装备的建设和使用上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小企业需要使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严重匮乏;二是大学和大型高技术企业具备先进的科研设施,但存在重复购置,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

1.3.3 产权和利益分配的矛盾 从着手科研开发到成果产业化完成,整个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就是产权和利益分配矛盾。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更便利地进行科研和成果转化活动,大学和企业都更乐意选择内部研发和成果转化,对外合作的意识不强。

1.3.4 风险投资体系欠发达 我国高技术风险投资的回报体系还不完善,投资者要保证6/10的投资项目获得成功才能维持获益状态,所以,没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不会轻易进行投资,这是阻碍校企协同活动获得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原因。

1.3.5 中介服务机构欠发达 产学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功能尚不健全,所能提供的服务还比较有限,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有待提高,也就是说,目前的中介服务机构从数量上、功能上都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3.6 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对高校投入的科研成果或人力资本如何估价?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应该怎样取得相应的报酬?缺乏科学、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正确的实施机制,很难在利益分配中顾全各个主体的利益,让各方参与者都获得理想的回报,这容易引发各种纠纷和矛盾甚至影响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2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1.1 校企协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学校与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预测人才培养规模、明确人才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并签订人才培养合作计划,通过对企业与学校各方资源有效整合,从而让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使校企分工明确、协同合作,以确保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达到预期要求[3]。

2.1.2 校企协同,打造卓越“双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良性发展,必须要依赖一支优秀卓越的“双师”队伍[4]。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选拔“双师型”教师,在学校优先选聘一批理论精、实践强的优秀教师担任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内部聘请一批业务出色、表达流畅、富有教育情结的技术、管理精英作为企业导师,主要负责传授学生职业岗位操作知识。

2.1.3 校企协同,优化“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协同对“双创”课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5]。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思维训练等作为通识课程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供全体学生选修。二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在校企导师的支持下,根据专业特点,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内涵。

2.2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2.2.1 “平台+模块”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知识、能力、素质训练一体人才培养方案”来构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6]。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分为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技创新活动基地3个平台和11个模块,见图1。基础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职业所必需的一般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方法;科技创新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较快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各种相关问题的能力。

图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结构

2.2.2 校企协同,推行“实践导向”的课堂教学 学校与企业共同分解出一些可供学生尝试着去做的企业微项目,通过“实践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设计出类似职业人工作内容的学习环境,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强调探究式教学方式,有选择性地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来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在教学效果上,通过任务导向、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效结合与转化,在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提升能力[7]。

2.3 构建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2.3.1 校企协同,建立“两堂融合”的课堂训练模式 学校与企业从“两个课堂”融合和渗透着手,系统构建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育活动同时纳入培养计划范畴进行整体设计,并为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设立学分,使得第二课堂的教育具备面向学生全体的通识性。第一课堂的教育与第二课堂的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下得以有机融合。

2.3.2 校企协同,建立“三级训练”制度 所谓“三级训练”是指学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和国家大学生“挑战杯”三级训练。学校与企业根据每年赛事时间节点,依托合作企业项目背景,提前和企业商讨项目参赛名称、内容、人员等,鼓励学生参赛,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指导工作。

2.3.3 校企协同,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学校与企业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学校提供场地与实训、研发设备,企业提供互补设备、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团队,将高校的专业实训与企业生产研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校企合作纽带,实现产教融合。借助合作载体,企业能够及时获得技术支持,高校能够准确获得创新元素,激发高校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支撑专业实训、科技孵化和科技转化。既提高了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了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2.3.4 校企协同,构建产教融合、学训轮换机制 产教融合、学训轮换是高校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企业的生产资源、技术资源融合的标志,是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结果,可以实现校企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将企业生产研发、科技攻关以及技术服务与高校专业课程实训紧密结合起来,将技术内容融入实训体系,校企协同建设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并付诸实践,将质量标准嵌入课程标准,将生产过程植入实训过程,既实现了高校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的综合利用,提高了高校专业实训的生产性水平,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8]。

2.4 构建创新创业指导体系

2.4.1 优化师资队伍 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组织选派多名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参加校外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和科研水平较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教师,扩充就业创业师资力量,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肩负起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

2.4.2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积极拓展就业市场 通过锦州医科大学就业信息网、毕业生QQ群、微信群、主题板报等推送就业信息,使毕业生第一时间掌握就业信息。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招聘企业的特点,学校定期安排就业市场拓展小组分赴国内相关省份,拜访当地的人才服务机构,并加强与当地校友的联系,广泛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获取更多、更全面的就业信息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实习单位及招聘单位进行跟踪回访,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交流[9]。

2.4.3 加大就业帮扶力度 结合就业帮扶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和各学院的实际情况,由学校牵头引进一批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机构,根据学校学生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相关指导教育,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10]。此外,在就业技能、职业技能等方面,鼓励学院开展具有特色的就业帮扶工作,发放就业帮扶基金。在全校设置校内见习助理岗位,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公益岗位锻炼平台,并发放就业补贴。

3 校企双方协同机制的建立

3.1 建立起协同发展的引导机制体系

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管理机制体系[11]。首先,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工作委员会组织。此委员会由企业、高校、政府等三方管理层次共同参加和共同管理,主要研究高校的培养模式、培养方向、建设师资队伍、招生就业等方面问题,并且依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方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建立培训委员会,由学校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同时,在相关部门的辅助下,对委员会的各员工展开培训,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技能。

3.2 校企管理机制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学校与企业建立起相应的协同管理机制,在机制管理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发展,最终实现双赢,保障人才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各方面需求相符。根据科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反馈协同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在协同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并且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保障校企合作有序发展[12]。

4 校企合作效果

通过校企协作共建人才培养体系,锦州医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1)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于2012年3月在学校3个食品类专业实施,通过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明,96%的学生对其教学效果表示满意和很满意。(2)2016年学校校外实践基地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获批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外实习基地;2017年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获批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2012—2018年3个食品类专业学生主持“挑战杯”“辽宁省海洋知识大赛”“可乐杯”饮料大赛等科研项目126项;获大学生科技竞赛奖70项,其中国家级、省级29项;学生发表论文76篇,其中核心期刊42篇,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4)锦州日报2015年1月29日,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新成果——益多乐“3小时鲜奶”锦州首上市为题,报道我院与锦州益多乐乳业有限公司,在学术研究、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参与,从而成功地实现了“政府搭桥、学校出招、企业做事”的产学研一体化。(5)2012—2018年先后有辽宁省畜产品安全监察所、大连市食品检验所、鲅鱼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铁岭市统计局、天津全津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用人单位向我校反馈,赞誉我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认为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因此,毕业生以“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踏实肯干”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6)食品类专业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012至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

5 结语

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校企协同模式的应用已经成为其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成有利于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也为开展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体系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校企合作五反思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