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规则的转化与互通
2020-05-06郭小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内与国际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为了解决纷繁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各领域的国际规则愈加丰富,在各国的对外交往过程中,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互动也日渐频繁。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国际关系处理的就是规则与规则之间的关系,包括规则制定、规则修订、规则冲突、规则匹配和规则认知等。国际社会就是在不同规则的指导下运行的,没有规则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当今国际规则的发展主要展现出五种趋势:一是规则不断增多和多元化的趋势;二是规则不断完善的趋势;三是规则复杂化趋势;四是规则趋同趋势;五是权力政治规则的主导性趋势。就中国自身而言,讨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维度是多样的。从上世纪提出的“与国际接轨”,到现在的“积极改进全球治理体系”,都离不开规则的维度。李明月博士的《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互动研究》一书以规则互动为切入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和跨学科分析方法,常识性地提出了一个创新分析框架,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和国际两类规则的互动,对于两类规则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进行了总结和理论的分析。
秩序建构的基础之一是规则。不论是国内秩序,还是国际秩序,规则是两套秩序建立的基础。可以说,无规则则失秩序。在本书中,李明月博士从基础概念入手,对于规则以及相近的概念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国内规则和国际规则主要存在两种相互关系:匹配和冲突,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匹配和冲突会发生转化。国内规则和国际规则转化的两种主要模式则是国际规则国内化和国内规则国际化。现实世界中两类规则越来越复杂,通过对互动关系和转化模式的把握,李明月博士清晰揭示出两类规则关系的核心特征。以这一分析框架来投射国际秩序和国内秩序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前国际体系的演变。一方面,大国的国内秩序对于国际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国际秩序是国内秩序的延伸;另一方面,当下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有“规则”的世界。一国在国际秩序的建构、改善、优化中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更好地掌握两类规则转化的规律。因此,中国在国际规则和国内规则关系的处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国内规则的国际化还是国际规则的国内化,都不仅仅是一种单方面调整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相互影响、改造和修正的互动过程。当国际规则转向国内规则时,应该由“异”到“化”,而非“同”,也就是说并不是将国际规则在国内进行简单“复制”。任何国家内化国际规则时都会打上本土烙印,深受本国政治文化、历史传统和国内特殊利益诉求的影响,甚至在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规则国内化的过程中做出限制性说明。历史上中华文明对于外来文明是善于吸收、学习和转化的。在打开国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制度与规则,中国要积极地吸收学习。但当国际规则在内化过程中与本国规则产生冲突时,应该注重的是“化”,而非一味的“同”,即强调在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将两类规则进行适应性调整,而非将国际规则完全照搬到国内。在規则的贯彻和实施方面,也只有依靠这种结合国情基础上的转化,国际规则才能更好地在国内土地上扎根,国家也能更好地利用国际规则融入国际社会。如果一味强调“同”,以国际规则同化国内规则,反而可能导致国家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丧失自主性,进而损害国家利益。
当国内规则转向国际规则时,应强调由“化”到“通”,而非“统”,也就是国内规则在国际化过程中也会发生诸多的调整和变化,会受到他国利益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提出一系列的倡议,其中“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力最大。我国倡导“互联互通”的国际秩序。就规则而言,强调的是“通”,而不是“统”,即中国提出的国际规则在扩散、传播过程中,与别国的规则相遇时,注重的是将两类规则互通,而不是一味强调中国自身的主张在别国的落地。国内规则转化为国际规则,是一个国内规范转向地区性规范乃至国际规范的过程,其适用范围、对象人群等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当这些因素变化时,要想国内规则能够成功转化为国际规则,就必须将其“共通”的一面逐渐建立起来,简单地推行“统一”的思维则会阻碍国内规则转化为国际规则。
国际规则的国内化与国内规则的国际化并不是在时间范畴内互相作用的两个独立现象。同时,这种双向互动往往是不平衡的,也是有时间顺序的。美国强大的国内资源条件和在国际体系中的超强地位,导致其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互动的主要方面是推动国内规则的国际化,重点是依照本国的规则和理念建构国际规则,更像一个规则玩家。而新兴大国在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互动的进程中,往往要先经历以国际规则国内化为主的阶段,才会逐渐进入国内规则国际化阶段。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两类规则互动的主要方面是国际规则的国内化,重点在学习和适应国际规则。随着实力和意愿的持续提升,中国已经越来越注重国内规则的国际化。现阶段在两类规则的互动过程中,中国正在通过推进现行组织改革、构建双边规则和地区规则、主导创立新的国际机制、创新和完善国内规则等方式期望获得更大的规则制定权。
中国要提高推动国内规则国际化的能力,首先就是要加强理念的创新。除了必要的权力地位、公共服务能力和制度设计能力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成体系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先贤有很多“治理天下”的思想和理念,这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次,要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面对全球治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中国仅仅提出理念是不够的,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中国坚定不移地加快国内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国内规则。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与研究机构加强合作,推动更多机构参与到国际规则的研究中来,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的构建和改革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持。最后,要加强国际规则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是谈判人才,国际规则的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参与国际规则谈判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是要向国际组织输送本国人才,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要职,对中国进一步熟悉国际组织的运作,提高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能力很有助益。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改变。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核心特征在于“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当下,中国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对于规则的转化能力、塑造能力都有巨大的提升。不论是构建新型国家间关系,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规则和国内规则的关系处理、规则倡议能力以及精通国际规则人才的培养上,中国都可以大有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实施对中国两类规则的互动,尤其是中国国内规则的国际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将是未来不容忽视的研究话题。中国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互动情形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化?中国是否会在推动国内规则国际化过程中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中国是否会有新的重大举措影响两类规则的互动?这些都是未来值得继续关注的问题。另外,当前中美关系已经进入到战略竞争时期。在中美已有的冲突中,贸易战、资本战、技术战、地缘政治战都在不同时期出现过。围绕着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互动,尤其是国内规则对国际规则的塑造,中美是否也会出现剧烈的冲突值得我们深思并未雨绸缪。这正是未来继续深化研究国际规则和国内规则互动的现实需求。李明月博士的《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互动研究》对今后规则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中国参与国际规则的修改、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郭小琴,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讲师,上海,200234;上海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200444。
(责任编辑 胡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