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商业史、市场变迁史研究新动态
2020-05-06刘杰
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商业市场不断发育与整合。近代条约体系之下,沿海、沿江通商口岸渐次开放,传统的商业市场逐步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传统的商业市场与商人组织不断演化与发展。在近代经济社会复杂变迁中,商人、商人组织亦成为推动经济与市场变迁的主导力量之一。商人组织逐渐发育成为各地区商业市场的主体,在地方经济联动与跨区域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和市场整合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大量商人、商人组织史料挖掘与深度整理,促使商业史、市场史研究不断突破和深化。也为宽视角、多面相的研究近代中国的全球化和现代化历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代商业史、市场史的研究空间、层次、问题意识等方面不断拓展。海内外学者对近代中国商人、商人组织、商业贸易与市场等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与研究深度不断趋于精细化。
置于全球史、区域史视野下的近代商人组织、商业市场转型研究,尤须继续着力挖掘新的档案资料,汲取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继续推动研究的深入。为推进近代商业史、市场史研究的深入与新问题的开拓,特别是从近代商人、商人组织转型、商人组织与社会、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构建等历史时间与空间维度展开对话与交流,2019年7月12日至14日,由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南昌大学区域历史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联合主办了“全球史与区域史视野下的近代商人、商人组织与商业市场”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关西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海内外多所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等知名期刊编审共90余名学者与会。与会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商业市场变迁、区域贸易与市场、商业与商人组织变迁、近代财政金融史、近代企业史等专题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现将其主要内容概述如下:
一、全球视野下的近代商业史、市场史
近代中国商业发展变迁与商潮东渐和早期全球化进程形成的大背景息息相关。随着近代以来跨国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与之相随的经济互动与联系也在不断地增强。新兴的“全球史”理论与方法正值方兴未艾,全球史观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与观测视角。立足全球视野下的近代商业史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本次与会的几位专家提出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商业史研究,并在理论与个案研究上做出了具体的努力。
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学)以《通商口岸与贸易枢纽:清末民初汕头通商口岸与“香叻暹汕”贸易网络》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围绕近代以来汕头通商口岸的物流集群和市场建设,他分析了近代汕头海外贸易网络的跨国发展形态与特征,并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指出缺乏强有力的政府监管和现代外国机构有利于促进和整合跨国贸易。王玉茹(南开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后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史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与特征》的报告以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从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入手,试图分析近代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不同社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赵国壮(西南大学)《论制糖甜菜与近代东亚经济发展》通过研究近代东亚市场中的甜菜制糖业发展,指出制糖甜菜既是东亚糖业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在东亚地缘政治经济新格局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代商业市场演化中他者视角下的商业发展也是商业史研究中新的思考角度。成燕萍(山西大学)《全球史视阈下近代商贸交易方式探析——以清代中俄恰克图贸易为例》通过对于清中叶以来中俄恰克图贸易的研究,得出了中俄恰克图贸易方式已经体现出近代化的显著特征。李长莉(中国社科院)《晚清日本人看中国商人与商业》利用日本对华侵略政策酝酿时期所出版的四部中国地志纪行书为考察中心,通过文本进一步透视了日本观察者对于中国商业的认识及其与日本对华政策的关系。
在近代商业史研究中,跨界的海外华商、华商组织研究一直以来为学界关注。本次会议中亦有学者的论文将研究聚焦于此。李培德(香港大学、华中师范大学)《1980年代香港商人包玉刚的全球投资策略——以英國档案分析为中心》一文选择以海外华商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新近公布的英国档案,尝试指出过去对包玉刚研究所忽略的问题,结合英文档案详细分析了包玉刚所缔造商业网络及其特征。董佳如(华中师范大学)《20世纪前期香港华商总会选举制度述略》依据香港华商总会历年章程,结合转型的时代背景考察了不同时期华商总会选举制度的演进历程。朱庆(厦门大学)《1935—1936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国货展销会研究》则将目光投向新加坡华人商会,选择以两次国货展销会为中心,针对其筹办背景和影响做进一步分析,展示了两次展销会筹备过程、国货征集和具体展览概况。此外,许龙生(华中师范大学)《主权危机与市场风险:中日两国关于东沙群岛海产品采集的竞争、纠纷与协调(1925—1931)》站在政治与市场角度,对民国时期中国东沙岛海产纠纷中的官方和民间行为进行考察,重新探讨了东沙岛海产纠纷事件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
二、近代区域贸易史、区域市场史
在近代商业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的商业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而优秀的区域史研究成果表明,只有对区域市场变迁史进行精细化个案观察与探索方能寻找出区域内部市场变迁的逻辑与轨迹。围绕近代区域贸易和市场变迁,与会学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与研究。
围绕茶叶贸易,不同地区的学者展开了一系列区域个案的探索。孙建国(河南大学)《试论明清时期周家口在中原茶路中的地位》通过探析明清时期周家口水陆交通、茶叶贸易和商人会馆的情况,把周家口与中原茶路结合起来,分析了其在近代茶路中的地位和作用。裴丽婕、刘成虎(山西大学)《万里茶路豫西北及晋南段考略——基于清代晋商行商笔记的考察》通过对清代晋商行商笔记如《行商遗要》等史料的考察,复原了清代沟通山西与河南西北部的两条茶路,并且从运输成本、运输时间以及路程长短等方面对两条茶路及其变迁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魏晓锴(山西大学)《清代民国时期山西茶叶商人研究》以学界新出版的《晋商史料集成》中清代民国茶叶规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从标准化的生产、专业化的经营与创新性的传承三方面展现这一时期山西茶叶商人经营茶叶贸易的历史原貌,展现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经营销售的专业化以及创新性传承的特征。
區域贸易与网络研究也是此次会议论文的主要方向。马长伟、雷萍(安徽师范大学)围绕近代芜湖港口贸易展开研究,《芜湖埠际贸易与近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分析了芜湖的埠际贸易使得芜湖率先发展为安徽省的经济中心的过程,认为在多种要素的作用下,芜湖经济地位逐渐提升,与长三角的经济融合也逐渐加深。曾伟(山西大学)《清代山西煤炭贸易研究》分析了清代山西煤炭贸易的格局、煤炭运输的特征。赵海涛(湖北大学)《近代广西开关与区域贸易格局变迁》对广西各商埠之间对外贸易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梳理,指出梧州在近代广西对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并对其原因进行考察。刁莉(武汉大学)《近代汉口的中药材贸易(1864—1919)研究——以旧海关史料数据为中心》以海关史料为基础,从区位与贸易关系的视角对近代汉口中药材贸易展开研究,分析了汉口药材贸易条件,并对汉口中药材贸易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指出在此贸易体系下汉口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张侃(厦门大学)《明清以降的闽西山区的林木经济、木商组织与市场网络》从闽西客家地区木材的种植、采伐、运输、贸易等环节着眼,描述林木经济、木商组织、市场网络的基本形态,分析闽西林木经济的内在构造以及林木经济带来的商人流动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形态。
李中庆(河北师范大学)《运输困境、战时贸易与权力渗透:抗战伊始国民政府出口贸易统制的建立》梳理了抗战前后运输困境下国民政府对出口贸易统制建立的历史进程及其所展现的权力格局的变动与纠葛。王春英、王之含(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市场”与新中国基层市场制度的转变——以江津县为例》将视角转移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市场制度问题上,指出新政府力求建立由国家控制,兼容计划的市场。通过对这一市场体系在新政治体制下的产生过程及国家在其中的作用考察,进而指出“国家市场”对政治、经济政策的后续影响。刘杰(南昌大学)《商业、商人组织、区域市场:近代长江中游商业与市场变迁史研究之回顾与展望》详细梳理了以往对近代长江中游地区商业史、市场史研究脉络和以往学界所关照的问题,力求以学术史的归纳为基础继续推进区域商业史、市场史研究拓展与深入。
三、近代商业与商人组织史
商人以及商业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商业史研究的重点。商人以及商业活动问题仍然是与会学者所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次会议既有个案的深度解析,也有宏观的综合讨论以及新史料的挖掘与应用。
以商会为代表的商人组织研究,是近代商业史研究的重要领域,许多学者围绕不同行业,选取不同地域开展了具体的研究。虞和平(中国社科院)《关于区域经济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主题发言中,从区域史的视角详细梳理了民国至当代区域经济史研究的主要脉络,各时代区域经济史研究关注的学术问题及主要研究特点,并结合商会史、商人组织史的研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在区域问题及比较上继续开拓。彭南生(华中师范大学)《街区里的商人社会——民国年间的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主题发言中,通过对上海马路商界联合会建立及其组织变迁的历程梳理,详细探究了马路商联会组织产生的原因、组织性质以及在地方商业市场与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王日根教授(厦门大学)《中国商会演迁的几点反思》结合近代福建地方商人组织的演化,指出虽然近代绅商的基本底色是商人,但是其依然在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方面颇多建树,尽管商会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帮会性、奢靡色彩,但是中国商会的本土性依然彰显。
松浦章(日本关西大学)《清代晋商范毓馪对准噶尔战中的军粮运输》通过清代在日本长崎的广东船船主李韬士的记录,以山西商人范毓馪为个案,讨论了山西汾州介休县商人范氏在军粮运送中的重要贡献。蔡志新(南通大学)《商人和近代南浔社会变迁》以“现代化”概念为支点,运用发展经济学家W.W.罗斯托的起飞前提条件理论,对商人在近代南浔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和作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指出商人在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夏巨富(广州大学)《抗战前夕粤鄂湘赣四省特产展览会述论》系统梳理了战前粤鄂湘赣四省特产展览会的筹议、展览概况及其实际影响,考察抗战前夕不同省份商人团体实施跨地域性的经济合作,提出了四省特展会是跨省官商合力推行跨地域性促销国货的成功尝试,但实施过程存在完善之处。张芳霖(南昌大学)《移民、商帮与行业融合:明清以来湖广江西商人与商人组织研究》通过关注“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活动及其相伴随的江西商人从行商、坐贾到定居的过程,再现作为客商的江右商逐渐融入地方社会、参与湖广近代商会的转型,在矛盾与冲突中实现跨地区的融合过程。刘诗古(厦门大学)《近代中国城市商业活动中的“码头权”——以江西南昌市为中心》以江西省档案馆所藏民国省高等法院及南昌地方法院“码头权”诉讼档案为核心,讨论了近代水域商业活动中码头权概念的形成、演变以及围绕码头权所产生的一系列纠纷和处理纠纷过程中逐步建立的规范。王继平(湘潭大学)《民国湖南商会及其档案资料、研究状况述略》对于近代湖南商会研究情况及其档案储藏分布做了梳理。彭兴、刘诗古(厦门大学)《抗争与合作:“战时”体制下的政府汲取与商人团体——以唐江镇商会档案为中心》一文对20世纪40年代唐江镇商会及各同业公会的发展情形进行分析,展示了“战时”体制下基层商人团体的内部结构及其运作机制,也指出了战时商会并未成为同业公会的正式领导机构而同业公会在商民利益诉求的地位愈发凸显的特征。陈瑶(厦门大学)《船帮、船员工会与同业公会——近代湘潭民船航运行业组织的市场因应》通过对湘潭地区的航运业的剖析,指出船帮、民船船员工会和船舶商业同业公会均为不同时代背景下运输市场对民船需求的变化而建立的行业组织,他们之间的纠纷直观体现了民船运输行业内部的商业竞争。
近代以来的政商关系是商业史、商人组织史研究中长期讨论的话题。本次会议有几位学者继续将关注目光焦聚在政商关系问题上。李平亮(江西师范大学)《地域、派系与党政:抗战时期吉安县商会选举之争》试图在社会关系网络的视野下,以吉安商会档案为中心,围绕吉安县商会中的不同成员及其关系,探讨了战局、商局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抗战期间商会的时代特征及其与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互动过程。李勇军(中南民族大学)《国共较量背景下上海商人团体政治立场的游移(1945—1949)》关注重点是抗战胜利后上海商人对国共内战的态度转变,分析了从政治协商期间的呼吁和平,到内战全面爆发后一边倒地支持国民党“戡乱”,再到“三大战役”后重新呼吁和平商人与政府关系演变的过程。而潘标(浙江科技学院)《国家权力与近代中国商人的政治参与——以杭州为例的讨论》聚焦于1912年至1937年杭州地方商人政治参与意愿与程度的变化。分析认为国家权力强弱是近代中国商人政治参与意愿与参与程度高低的本质原因,但不同区域受各要素影响而制约力大小不同,商人政治参与展现了地方属性。赵善庆(大理大学)关注地方政治演变下的云南商会组织,在《时局变动中云南商会网络的构建与区域商业秩序的运行》一文指出在时局变动中,云南商会在维持有序的商业秩序、保护商家的合法权益、建立规范的市场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调适功能。此外,郭淇斌(江西师范大学)《罪与利:晚清上海工部局对华人从业者之管理》侧重于关注晚清时期华人与工部局关系,以相对较为“平静”的华洋市场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晚清时期上海工部局对华人建立市政管理权威的路径,认为工部局的华人管理方式不仅在华人从业者中建立了市场信用观念,也树立了工部局的市政管理权威。
四、近代财政金融史
财政金融史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议题,而近代财政金融制度变迁对商业发展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此次参会学者围绕近代财政金融的各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讨论。
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商业变迁的影响是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周建波(北京大学)《清末民初金融变革:新式银行的发展与山西票号的兴衰》把目光投向新旧金融业态在清末民初的经济周期中完成的替代与创新的历史过程。认为新式银行对票号的替代本质上是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是新金融业态相对于旧金融业态所具备的各项制度优势在竞争中发挥作用的结果。燕红忠、李裕威(上海财经大学)《以大连为中心的钱市、汇市与贸易(1906—1931)》以大连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指出大连作为东北的金融枢纽其钱钞市场和汇兑市场休戚相关,为大连与上海及东北内地间的资金汇兑和投机套利提供交易场所,大连在经济活动中也与东北内地和上海保持着密切关系。刘俊峰(杭州师范大学)《20世纪20年代汉口商会、钱业及银行业关系论析——以堡垣路地契抵押纠纷为中心》以汉口堡垣路地契抵押纠纷为中心,力求揭示复杂的政经环境下近代汉口地区商会、钱业及银行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张百顺(山西师范大学)《天津市银行业钱业同业公会合组公库初探》对近代天津公库的缘起及其历史沿革、制度建构、业务活动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并认为当代中国行业协会改革中可以从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许晨(中央民族大学)则把目光投向清代账局,其《金融功能演变与清代账局的兴衰》一文从中国近代社会金融功能供需变迁的视角,运用金融功能理论来考察账局的兴衰,探究了社会变革背景下账局地位兴盛与衰败的深层次原因,为当代中国银行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陈春兰(武汉纺织大学)《近代上海银楼业的行业组织及行业治理》以近代上海银楼业为中心,对近代上海银楼业及行业组织的发展沿革与行业治理进行了详细考察。任路阳、曹志存(山西大学)《浅析近代山西商人对东北金融市场的影响》选取奉天和营口两个近代东北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探究山西商人在东北经济开发中的金融作用的同时也指出金融秩序的混乱导致近代山西商人在东北金融行业的衰落。张超(华中师范大学)《公库何以成“网”:抗战时期的公库制度推行及成效》将研究重点放在抗战时期财政国库制度建设上,从制度与实务维度对战时公库制度推行及成效问题进行剖析。
近代财政演进下的工商税收史研究也是近年来新的学术增长点。柯伟明(中山大学)《行业与税政: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火柴税征收及其纷争》中通过对火柴税征收及其纷争的考察,揭示了国家税政复杂关系。张莉(华中师范大学)《行政区划的变动与税源分割之纠葛——以第一次天津市县划界为例(1928—1934)》从财税视角切入探析了天津市县划分的深层次纠葛,展现行政建制变动与区域行政权及财权的关系,并指出了为争夺更多税源才是产生纠纷所在。陈玥(江汉关博物馆)《论清代前期城镇土地产权的相对独立性》中依托汉口《紫阳书院志略》所载土地契约及征税分析市镇土地的权利性质,论述了不断壮大的外乡人团体发展下紫阳书院的地产经营策略的历史特征。胡锋(华中师范大学)《费抑或税:1931年青岛商检局内销检验征费风波》围绕1931年青岛商检局内销检验征费风波的发生及解决过程,深入探析了商品检验收费与税收争端中由乱入治所呈现出的商品检验收费制度规范化过程。
五、近代企业史
近代企业史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近代商业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中观以及微观层面企业史的研究可为近代商业史、市场史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视角。与会学者们围绕近代企业、企业人物等各方面展开了研究。
黄河、李玉(南京大学)《从抗战企业史到企业抗战史:企业史研究路径新探——以轮船招商局为例》以抗战时期招商局史研究为中心,从“抗战企业史”与“企业抗战史”的维度,探讨拓展抗战时期中国企业史研究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李沛霖(南京邮电大学)《近代电车企业的运营探析:以上海公共租界为中心》通过经营与管理的视角,全景展示近代电车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而透视了电车交通对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所呈现的重要作用。贾俊英(清华大学)《论个体行为因素对区域工业化的影响——以林绍良与福清工业化为例》利用商人的档案文书与口述访谈史料,探讨了林绍良在福清工业化进程中的主体性行为,充分梳理福清工业化过程的历史复杂性和历史情境性以及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决策者和具体实施者的特征,进而透视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区域改革的复杂历程。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公司观念在近代中国的演变》透过对近代公司观念的梳理,展示了从19世纪上半叶中西方对“公司”的理解出现了一种从可通约性到不可通约性、再到西学东渐的过程,而企业微观案例表明近代中国经济思想不是简单地西方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是一个思想交流互动的过程。张世慧《“按股分担”、“连合分担”抑或“连带责任”?——民国时期合伙商号破产后债务责任问题的争议》以民国时期合伙商号破产案中股东责任问题的争议为中心,借助“事件路径”对合伙债务责任争议的过程进行微观、动态考察,进而探讨了由“熟人关系网絡”进入“陌生人关系网络”后商业结构的变革,进而讨论了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环境的变迁。
总之,此次海内外学者与会展示的研究成果中,广泛的利用了新的档案资料以及借鉴了多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既有全球史视野下商业市场变迁的历史考察,也有“走进区域”,通过梳理各地原始档案资料对区域商业史、市场史研究的个案精细化梳理与反思。同时还有对跨区域贸易网络、各级商人组织、区域财政金融史的专题深入探索,以及对近代商会史、区域商业市场史研究的学术专题反思等。学术研究贵在究源发新,更是在不断的交流与切磋中得以深化。通过对此次学术会议的回顾与总结,希冀引起学界同仁继续关注,后续学者能继续发力产生更多利用新理论、新视角与新史料的优秀成果,并以此促进近代商业史、市场史乃至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深入拓展。
作者简介:刘杰,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31。
(责任编辑 刘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