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全英文《纺织材料学》的云教学探索
2020-05-06蒋秋冉章倩刘万双孙宝忠邱夷平
蒋秋冉 章倩 刘万双 孙宝忠 邱夷平
摘 要:2019冠状病毒病的爆发迫使全国范围高校复学延期,但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方针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全英文《纺织材料学》课程的一系列云教学探索。在教学中总结分析了云教学的特点,创造性利用云教学优势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团队与学生们共同努力,将网络教学的困境转变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网络教学能力的机遇。
关键词:纺织材料学;全英文教学;疫情;云教学;网络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2019)已扩散至全国和其他125个国家或地区。截止2020年3月14日,中国及全球已有确诊病例146181例,累计死亡人数达5550人。此次疫情已对医疗、教育、交通、工业、金融、旅游、娱乐、餐饮等境内境外各个行业都造成了巨大打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涉及的在校生规模达4000多万人,若学生到校复课,意味着大批人员的跨省或省内迁移,同时也牵涉到集中教学、集中住宿、集中用餐、场所消毒灭菌等各方面管理问题,高校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将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全国各个高校复学被迫推迟,以防止疫情向校園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2月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育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间以在线教学的形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由此一场疫情下的云教学战役在高校打响了。
《纺织材料学》是纺织工程专业(包括纺织与面料、针织与服装、纺织品检验与商务、纺织国际贸易、高技术纺织品、纺织机电一体化)、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本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打下必要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也为本科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奠定重要专业基础(《纺织材料学》为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通过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回馈的意见得知,对学生加强专业英文的培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全球国际化发展程度愈来愈高,尤其在一线城市,几乎所有用人单位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国际贸易和国际联合研发等工作,因此纺织行业用人单位急需具有过硬纺织专业英语基础的毕业生,专业英语基础牢固的毕业生,就业优势也更为突出。近年来,一部分学生为开拓视野并为未来发展打造一个稳固基础选择出国留学,该热潮持续增长。为减少留学时全英文教学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更快适应国外教学体系,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对全英文教学课程也有很迫切的需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全英文《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体系,为纺织专业学生打下牢固的纺织专业知识和专业英文基础,对促进纺织专业学生就业,推进纺织人才教育和助力纺织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全英文《纺织材料学》课程的重要性,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如何探索出有效的教学途径,高质量完成全英文《纺织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二月底至今,本教学团队已进行一个多月的云教学模式探索,结合了多种云教学平台和软件,包括泛雅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EV录屏与剪辑软件、瞩目会议应用软件以及微信平台。虽然全新的教学模式遇到了各种具体的问题与困难,但在当前的条件下,该模式也受到的广大师生的认可,确实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解决了教学困境。相对无老师指导的线下自学,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可最大程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一、全英文《纺织材料学》课程云教学的优势思考
1.思考与讨论的促进
虽然云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单就网络教学的模式来说,依然具有革命性的进步。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点的单向输出,尤其是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疲于理解专业英文,并接受大量知识点,无暇进行深入思考,对具体知识点的讨论也极为有限。若要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形成深刻理解,必定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讨论,而这一过程往往到复习考试阶段才会高强度的集中进行。内化后知识点的输出与应用,更需要在场景、案例或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这就是为何传统教学模式较易形成“书呆子”,只会背书,不会思考,更缺乏知识应用的能力。而纺织材料学是纺织这一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具有典型的工科特点:不仅是许多基础学科的综合,更与实际应用甚至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本教学团队综合了多种云教学方法,努力高质量地完成全英文《纺织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云教学平台可将知识点的教学部分固化为短小的慕课,提前投放于平台上。学生们利用课前碎片时间进行学习[2]。上课时间,通过云教学平台的讨论功能、作业功能、会议软件的会议室功能或微信平台进行案例讨论和知识点的应用型讨论,深化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全英文课题对学生专业英文的提升不仅仅在专业英文的阅读与听力这些被动接受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在专业英文的口语与书面的表达这些主动输出能力培养上。云教学平台具有“选人”功能,将指定问题投放给指定学生,不同于传统课堂提问,该功能可在短时间内,将不同的问题投放给多位学生,教师们可实现多线程辅导。如此,虽然是在一对多的教学过程中,但学生却有着一对一的教学体验。基于瞩目等网络会议软件的教学,则可以很好的再现课堂讨论的氛围,软件支持百人以内的大型网络会议,教师可在“会议室”直播课程内容,学生们可通过语音随时提问、回答问题或讨论,讨论内容所有在“会议室”的人员都可以同时听到。
2.灵活而有针对性的自学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讲时无法实时针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内容和速度的调整,学生被迫跟进90分钟的课程,可能会因为注意力无法持续集中而多次错过讲解内容。全英文的教学本就存在语言难度,学生们的英文水平,尤其是专业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差异显著。但在云教学课堂,不论是直播还是录课都可以制作成视频文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挑选自己的难点进行反复观看和揣摩,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接受、思考和知识内化的时间。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云教学资料上标注提问,使学习过程更便捷。
3.优质云教学资源的储备
疫情促使全体高校教师参与到云教学内容的制作中。在短时间内,储备了大量优质的云教学资源。虽然这一过程会耗费教师大量精力和时间,但录制好的教学资源在疫情结束后依然可配合课堂教学重复应用,发挥云教学优势。单就知识点的教学讲解环节来说,相对课堂讲解,云教学的讲解可更为详细、清晰,教师的发挥也更为稳定。教师录制慕课时往往准备得更细致,甚至会写好讲稿。撰写讲稿的过程相对课堂讲解需要更久的时间,这一过程允许教师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和更精准的语言组织,经过锤炼后展现的讲解效果一定会更精炼而易接受。讲解同样时间长度的课程,慕课模式相较课堂直接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慕课需要经过反复录制和剪辑,直到满意。因此云课程所呈现的讲解,往往质量更高。慕课的教学不受教师授课时状态的影响,不受授课地点的影响,甚至在教师因意外或健康原因无法亲自进行授课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教学活动,教学的进程有保障。
4.国际化优质云教学团队的打造
当教学过程跳出教室,便没有了教室容量、传音与视线距离的限制。学生数量巨大的课程,无需进行分班教学。同一课程,可以形成稳定的教学团队,进行团队作战。每位老师负责录制部分课程,大幅降低了工作总量,对于课程内容的编辑、讲解方式的调整、辅助资料的准备可实现精雕细琢。每位老师的研究方向各异,可依据个人擅长和熟悉的领域,分选讲解不同的课程部分,真正将自己的科研内容和实践经验注入教学中,显著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和案例结合度。
云教学过程已从实体的教室转移到虚拟的网络,教学团队也不再有地域的限制,甚至不再有时间限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邀请网络客座教师,参与课程的教学过程。本课程历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其中不乏目前在各个领域事业有成的优秀毕业生,如波音公司高级工程管理人员、美国威瑞森电信公司5G通讯项目主管、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公司研发工程师、美国特拉华大学担任助教授。这些优秀毕业学生都表示愿意参加该课程的云课堂教学,在线上现身说法,结合自己领域的实践经验对课堂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与修课的学生们分享学习心得和事业成功的秘诀,如新一代客机研发中的纺织应用,个人防护装备和过滤装备中的纺织材料,5G智慧城市的建设与纺织工业的关系等等。在无地域边界的云课堂中,可最大限度调集全世界的优秀工程师为学生上课,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云课堂容量较大,可以邀请企业员工一同来听课,这些来自工业研发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在课堂里可参加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带动了学习积极性。
5.慕课的特色优势
慕课一般较短,大都为5至20分钟[3]。不仅因为短视频文件网上传输比较方便,还因为较短的内容对信息接收者的专注时间要求低,迎合了当下青年一代短平快获取信息的习惯,抖音等小视频平台的火爆就已映证了这一现状。短小精悍的慕课,也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和复习。反复听较短的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英语的语感,快速提高专业英文能力。传统较长的课程,内容覆盖量大,即便反复听,也较难实现具体语句的高频刺激,在短时间内专业英文难以提高。
二、全英文《纺织材料学》课程云教学的缺陷
1.全英文《纺织材料学》网课资源的匮乏
很多高校的课程为通识课,或者热门专业课程,课程普及率较高。授課团队可以整合各个学校的精品网课资源进行教学,参考各位名师的教学案例,甚至经过审核后使用公开的慕课资源。但全国拥有纺织专业的院校比较有限,有能力进行全英文教学的院校更少,国际上的参考案例也十分有限,网络上可直接应用或借鉴的慕课资源几乎没有。本教学团队需要从无到有,打造全英文《纺织材料学》慕课体系,具有一定难度。
2.基础设备与资源问题
网上教学平台及软件较多,操作界面和功能各异,后台服务差异也较大,需要提前进行筛选,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整。大多数教学平台在大量网课的教学负担下,出现稳定性问题,在前期教学过程中,高校也与平台也进行了沟通,共同努力,提升平台负载能力,解决各种突发问题。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网课平台。整体来说,在我国还未普及5G网络的情况下,网速和平台服务,无法承受所有课程的直播流量,甚至在线视频的大量访问也无法流畅支持。
除了平台的问题,各个学生家中的网速也差异较大,对偏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的家庭来说,学生较难获得通畅的网络,在线学习难度大,效果差。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或因疫情而被隔离或就医的学生,身边甚至无电脑可用,仅靠较低端的智能手机进行网课学习。
3.教学过程问题
从传统课堂教学向云教学转变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教学的磨合期。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已习惯面对面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表情来判断学生的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但云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录课环节还是直播环节,都无法面对面教学。如何在眼前没有学生的情况下保持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感,成为许多老师需要克服的困难。
此外,教师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大量微课的录制,工作压力和工作量陡增。传统授课一般为90分钟一组课,在熟悉上课内容、准备好课件的基础上,授课过程相对轻松。但突然转变为云教学,传统课件无法继续使用,老师们不仅需要针对云教学特点,重新准备课件,还需要提前准备讲稿,补充学习资料,克服技术问题进行视频的反复录制、剪辑、编辑,甚至动画制作等。微课程一旦投放网络,很有可能从小课堂范围转到网络大平台,授课的内容、语言表达方式和思考的角度,都需要反复斟酌,判定是否适合大平台的推广。录制90分钟时长的高质量的网课,往往需要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接受云教学的学生也需要一个适应期,部分学生反映无法与老师面对面实时进行语言沟通,学习效果受到影响。部分家庭还不具备学习环境,比如用房紧张,环境嘈杂,干扰多。而且家庭环境往往让学生们处于放松状态,学习效率较低,注意力易分散。在疫情下,不论是教育平台、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云教学磨合过程。
4.健康问题
鉴于云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课程压力也较大,导致学生们需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平板或手机屏幕。电子屏幕亮度高、颜色艳丽,对学生视力会造成损伤。部分学生为不影响家人居家办公和休息,需要长时间佩戴耳机,还会对听力也会造成损伤。如何在云教学条件下降低健康风险,也成为了目前需要面对的问题。
5.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疫情期间基本单独在家中,身边没有其他同学陪伴,欠缺校园中的学习氛围。容易降低或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部分同学甚至生活作息混乱,日夜颠倒,甚至长时间使用电脑或手机进行网络娱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无法监督到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
三、全英文《纺织材料学》课程云教学缺陷的解决方案
1.利用云教学资料的便携性克服基础资源与设备问题
云教学资源往往是电子版的书籍、课件、图片、文献、视频音频文件等,其突出优势是传输的便携性。针对网络较差的情况,学生可在非高峰期进入云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库,先提前下载云教学资料。这一过程对网速要求并不高,网速不同只会带来下载周期的长短差异,下载后学生可进行离线学习,而互动环节,可以通过文字输入或短语音进行,对流量需求量低。教师可以将云教学资料刻录到光盘或转存入优盘中,寄送给网络不通地区的学生学习,还可以将课本、课件或其他相关教学材料的打印版寄送给无电子设备的学生自习。虽然因基础资源与设备问题所带来的教学差异不可避免,但可最大限度降低差异性。
2.云教學技能的普及及优质软件筛选
这一特殊时期使长期推行缓慢的网络教学模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普及。教师不论年龄,均要熟悉运用云教学工具,尝试云教学过程。伴随该教学形式变革,应运而生的是各式云教学平台和相关使用教程的涌现。学校也配套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云教学辅导服务平台,可在短时间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响应。这些资源大幅提升全体教师的云教学能力。
鉴于各式云教学平台都各有利弊,教师们可以采用多种平台配合的教学模式。本团队选用泛雅网络教学综合服务平台作为教学资料的储备库,利用平台的多种教学功能,如通知、讨论、签到、作业、选人等模块,进行教学活动;采用简便的EV录屏与剪辑软件进行基础的慕课制作;使用瞩目会议应用软件进行课程直播和语音讨论;最后选择微信平台作为课前通知或课后讨论的信息平台。
四、结语
疫情不仅在中国发生,也在全世界范围出现,但目前唯有中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为疫情控制最有效的国家。这离不开政府的有效指导与管理,民众的大力支持与响应,战斗在一线岗位上的医护人员、警卫人员等人的无畏牺牲。在疫情特殊时期,虽然无法在一线冲锋陷阵,但网络教育平台、高校、教师们和学生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同完成学习这一重任,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打开我国网络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昊宇,徐荷澜,魏文芳,侯秀良.《纺织材料学》只是积累与能力提升—学习方法探讨[J].教育园地,2019(6):82–84.
[2]武世锋,张小叶.基于微课的“纺织材料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8(33):74–77+86.
[3]贾琳,王西贤,张海霞,孔繁荣.微课在“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7(32):316–318+324.
作者简介:
蒋秋冉(1982–),女,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主要从事微纳米纺织材料教研工作.
通讯作者:邱夷平(1955–),男,浙江温州人,博士,教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主要从事三维织造复合材料与界面改性教研工作.
基金项目:“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上海市全英语课程项目;东华大学在线课程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