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工业厂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有机更新方法
2020-05-06罗云
摘 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对应的指导思想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再利用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旧工业厂区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低廉的土地成本、深厚的历史文化及独特的工业景觀与工业遗址,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商对其进行改造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有机更新改造理念,变废为宝的设计手法,[1]将科技与文化融入其中,使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利用不仅能在经济上带来价值,同时在文化上也能作出巨大的贡献,这也恰恰响应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有机更新;变废为宝;科技文化
0 引言
在当今的生活奏下,旧工业厂区的有机更新再利用成为了新的城市发展目标。旧工业厂区环境恶劣,建筑严重毁坏,空间大面积浪费,内部空间形式单一,毫无价值体现,如毒瘤般存在,大大影响了城市的环境与质量,因此旧工业厂区环境的有机更新改造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次设计研究就是希望通过对旧工业区的外部空间进行分析调研、有机更新,疏通厂区流线,丰富厂区的功能分区,将零散的厂区建筑联系起来形成整体,营造符合大众需求的创意园区。
1 有机更新在旧工业厂区改造中的运用
1.1 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是一个轴侧的三维立体空间。而要使整个空间环境映入眼帘,主要任务就是将建筑与周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从不同的尺度进行空间的优化。[2]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技与文化相融合,时间与空间、新与旧等不同概念的结合,这样的融合就是空间环境。
1.2 有机更新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教授基于北京老城区改造建设多年研究经验的总结,[3]如整体性、相容性、协调性、艺术性等,其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保证城市本身的同时,尊重自然,以人文本,以城市文化为背景,提高周边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旧工业厂区的全面发展。
1.3 有机更新的目标
有机更新的主要目标就是对经济、环境、社会、文化进行循序的改造以符合大众需求、促进城市合理发展、满足国家要求。
经济目标:城市不断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商业形式不断丰富,人们逐渐开始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与购物热情,旧工业厂区这种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早已被淘汰,因此就有了文化创意园的出现。
环境目标:建筑表面裸露,绿植较少,大多建在郊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与扩张,现在大都处于市中心,因此环境优美的文化创意园的出现不可避免。
社会目标:这属于一个笼统的概念说法,主要的前提是在经济环境稳定之后,当厂区业态丰富之后就会产生大量的招聘需求,从而有更多的人会找到工作,生活得到提升,社会更加稳定。
文化目标:国内旧工业厂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物,有厚重的工业历史,是时代的记忆、城市发展的观察者,也是城市与文化的结合者,因此旧工业厂区改造要注重文化的保留与利用。
1.4 有机更新的原则
“有机”就是把整个旧工业厂区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思想的个体,当处在城市这个大的生命体中,就需要包容、和谐、共同生存,犹如细胞在人的生命里一样,大大小小的细胞需要相互和谐,一旦有一方出错,就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因此在有机更新中要注意和谐,不能只注重个体的情况,而应该有全局意识,注意整体把握。
要实现新旧共生,空间环境的有机更新不是对建筑进行大拆大建,而是在旧工业厂区建筑空间环境下,提取新的元素,融入智慧城市理念。[4]对厂区的空间环境进行梳理丰富,使厂区内原有的建筑场景与现在的元素相互融合,做到保护与发现同时进行,使文化历史在更新中不会消失,而是更加有意思,使新旧文化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2 旧工业厂区外部空间环境的现状价值分析
2.1 旧工业厂区有机更新设计的兴起
旧工业厂区是西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产物,而中国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西方早早开始了旧工业厂区的改造,例如苏荷阁楼生活、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等,都是西方较早出现的旧工业厂区改造的优秀案例。而中国最早出现的有双安商场、北京798、中山岐江公园等,这些也是国内较早的一批成功的案例。[5]相比西方,中国的改造设计意识较为薄弱,有时会出现拆除旧工业厂房进行新建的情况,破坏了厂区原本的肌理与环境。
2.2 旧工业厂区有机更新的发展前景
有机更新形象地说就是在对旧工业厂区进行外部空间改造的同时,加入新鲜的元素与科技,保留旧工业厂区中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如旧工业厂房、旧的工业生产遗址等,对原有的旧厂房建筑外立面则进行丰富的设计并加固加建,丰富旧工业厂区的流线,规划功能分区,完善公共设施,对景观进行生态修复,使厂区重新获得生命,提高其艺术价值,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一体化的公共场所。
2.3 旧工业厂区有机更新的价值取向
旧工业厂区的外部空间环境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外表和厂区的绿化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不同损伤,这些损伤看上去是破败的,但从艺术审美来讲是美的,具有一种斑驳的美、沧桑的美。要使这些废弃的东西获得新生,应在不破坏原有的厂区内部环境与建筑的情况下,融入新的元素,保留原有价值。
旧工业厂区空间环境有机更新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改造成本也比较低,可以节省很大一笔更新改造费用。可以对厂区内的工业遗址和工业机器进行改造和再利用,这些保留下来的物件都是原有工业厂区内在文化、价值的体现。
2.4 旧厂房有机更新的局限分析
旧工业厂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有机更新分为建筑外立面改造和厂区景观环境更新,在对建筑外立面进行丰富和加固时,由于厂区内有不同的业态,所以商家对建筑的改造或多或少有些不同,厂区失去了其原有的建筑工业面貌,这也是旧厂房改造出现的主要问题;旧工业厂区景观环境的更新也有弊端,厂区里大多是人工景观,自然景观较少,这都是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的,用水泥把地面封实,因此在厂区景观环境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旧工业厂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有机更新,要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探索,对现状存在的不足进行取舍,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一步步改进、完善。
3 旧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环境有机更新的设计方法
3.1 建筑外立面有机更新的设计方法
旧工业厂区作为20世纪的产物,其外部空间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此提出一些改善建议,例如保留原始面貌及肌理,调整厂区的平面布局等,体现出有机更新的目标与原则,同时满足功能需求,保留工业记忆。
(1)原貌保留。保留旧厂区原有的红砖墙结构、瓦屋、大烟囱、冷却塔、工业遗址、大工业生产机器等现状,对已经破坏的遗址进行修缮,以不破坏原有结构为目的,保护厂区原有肌理,使整个厂区在色调上保持统一,坚持修旧如旧的有机原则,在本质上基本没有区别,保留文化与工业价值。
(2)新旧对比。厂区内的原始建筑有的已经破败不堪,需要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加固,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加固并不是单纯的加固,而是根据建筑的结构、颜色进行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注入生命力,使其重获新生。用新型建筑材料或大胆的色彩,使过去与现在、新与旧交织在一起,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体现出不同的时空错觉。
(3)化整为零。旧厂区属于一个庞大的体系,里面的旧建筑结构混乱,但又要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因此每一个建筑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样式,使得整个厂区散漫得不像一个整体,对此应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用一条红色廊桥将各个建筑物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不论从竖向还是横向状态上看,廊桥的增设既可以增加厂区的灵活性,同时又具有艺术性。(图1)
(4)注入生命力。大多数旧工业厂区都会用新的方法,寻求新的建筑形式与视觉感,就像“旧瓶装新酒”一样。厂区内的建筑楼梯大都在内部,但本方案将楼梯移到了建筑的外部,在建筑中加入红色构筑物,或者在建筑外立面装饰一系列手绘故事涂鸦,使建筑立面更加丰富,同时又具有故事性。或者在厂区内开展各种活动,吸引人群,例如真人游戏跑酷、演唱会、艺术集市等。(图2)
3.2 在景观环境中有机更新的设计方法
(1)保留。大多数旧工业厂区中都有火车轨道、绿皮火车、大烟囱、冷却塔、工业机器、工业管道等工业遗址,可以将这些工业遗址保留利用,改造成为厂区内的地标和具有价值的景观设施、景观小品,而且旧工业设施还会成为厂区更新中元素提取的主要来源,例如工业齿轮、工业遗址红砖垒砌的桌椅、雕塑等。
(2)改变。旧工业厂区主要是20世纪工人生产工作的地方,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工人,职能是生产。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21世纪人群审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对此就需要提炼新的元素,进行艺术设计,既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同时又要满足人体结构工程学。如将旧厂区现有的绿皮火车改造成为静吧、阅览室等,油漆桶改造为桌椅,废旧汽车涂鸦改造为商店,集装箱改造为酒吧、屋顶花园等互动装置设计。(图3)
(3)再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多想要亲近自然、感受历史,喜欢互动的场景体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发展,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数字科技在各个地方都已普及,如VR设计、交互设计、真人CS、科技再现、音像传播、光影互动、机器人互动、动力发电、夜景调控等。基于这一现状,可以在厂区内增添一些科技互动设施,将室内的科技馆移到室外。在空闲地带,装饰更多机器人装置,并且增添真人游戏场景,进行灯光影像再现等。通过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使游客能更好地了解厂区文化,在行为互动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图4)
4 结语
对城市环境来说,更新发展已经是当下不可逆的趋势。将旧工业遗址改造成创意园区的案例有很多,但是延续历史文化、融入科技与互联网的空间更新案例少之又少。本研究希望结合人群互动科技再现的设计手法,打造出不一样的旧工业厂区,使人们在广区里有现代与历史的时空穿梭体验,从而保护并打造既具有城市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人审美与功能要求的工业厂区。
参考文献:
[1] 周淑君,陈玮,熊瑶.废弃物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再生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4):55-56.
[2] 郑鉴智,王夕倩.唤醒空间——南京老城南糯米巷景观再生设计[J].大众文艺,2019(14):77-78.
[3] 朱译林,戚飞,朱凯丽.城市变迁背景下南京老城南舊居环境改造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9(17):131-132.
[4] 耿帅坤,张耀.论智慧城市景观创新智能化设计的未来发展走向[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58-59.
[5] 郭之华,朱润.浅析涂鸦与城市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9(24):71-72.
作者简介:罗云(1995—),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通讯作者:叶洁楠(1986—),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