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音乐教育,传承古典诗词文化

2020-05-06邹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承诗词音乐

邹静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而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如同一颗耀眼的明星在世界文学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较强,是进行古诗词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而音乐活动恰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同性格、不同志趣的学生都可以在音乐里找到寄托,得到陶冶,使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诗词 音乐 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古诗词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开展古诗词传统文化教育。

一、以“趣”带路,注重校园氛围渲染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看不到,摸不着,却最能感染人的心灵。而诗词,以它简洁、凝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化提炼,成为千古传唱,让人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人们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均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了在校园里营造古诗词的学习气氛,学校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精心挑选了十首风格多样的诗歌,包括《春晓》《悯农》《游子吟》《静夜思》《明日歌》……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在每天的中午用餐时段播放古诗词背景音乐。学期结束后再更换十首新的古诗词歌曲,日久熏陶。这些诗词歌曲,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引导学生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听其词、感其声、悟其情。

校园里,每一位教师、学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都能在氛围的熏染与浸润中汲取精神的动力,找到行走的方向,品诗中之趣,立诗中之志。

二、以“课”带面,依托教材根情实义

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来学习传统经典诗词的内容比例明显增加。通过教材歌曲的教唱,带动、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在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中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三年级音乐教材歌曲《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诗人只选取了一个看似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临行密密缝”的场景,通过对母亲缝衣的细节和缘由,通过对母亲的神态、动作以及内心活动的描写,凸显并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教学中,笔者以爱为主线,通过诵古诗、唱古诗、演古诗等一系列的环节,让学生在诵、唱、演中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只要人人都有“寸草心”,何言不報“三春晖”?最后在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谈母爱的升华中提倡并弘扬孝道,切实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操在音乐课堂中推己及人,得以宣扬。

依托音乐教材中现有的古诗词歌曲,发挥以歌育人的功效,在语言文字的鲜活画面和诗词新唱的鲜活意境中达到文本、作者、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使传统文化像河流一样流向远方。

三、与“美”同行,借助社团苗言华声

学校的合唱社团是一个具有主体性、发展性特征的体验平台,“润物无声”而又深刻久远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随着大型原创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热播,高涨了年轻一代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热情。

2018年《经典咏流传》第四期,一位83岁的耄耋老人,带着她的作品《新学堂歌》来到现场,赢得了现场观众三次起立致敬,她就是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从2005年到2017年,13载岁月50首创作,谷老师打破界限,融合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音乐、地方音乐、古曲音乐、西洋音乐、现代音乐等在中国音乐进程中出现过的符号的系列作品,在创作中将音乐元素提炼成为全新的音乐语言,挑选最有效的承载模式,准确地传递出原有文字在简洁形式中蕴涵的丰富意义。社团活动时,笔者辅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们展示谷建芬老师《三字经》《弟子规》《悯农》《读唐诗》等一系列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的“新学堂歌”视频,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被完美的舞台演绎深深吸引住了,纷纷要求学唱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在视觉的直观感受和强烈的情景带入下,笔者紧扣古典诗词进行合唱教学,再一次拉近了古代圣贤与儿童之间的距离。

古诗词是“美”的,我们要以“美”的方式,去读出来,唱出来,演出来,音乐和中华经典文化的融合便如丝丝春雨般根植于学生们的心中。

四、从“研”入手,围绕课题设计课程

让学生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吟唱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基于此,围绕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情境中的幸福体验课程开发研究”课题,音乐组设想开展“古诗新唱”的课程设计,以音乐课程为载体全面铺开古诗教学,使古诗“音乐化”。

首先,需要收集词句优美、韵律和谐、适合小学生吟诵和演唱的诗词,再精挑细选,按照1~6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定各年级的诗歌曲目,配图配谱装订成册。接着,根据这些选定的诗歌内容进行分工备课,合作修改,完成所有的教学设计。最后,任课教师参考既定“教材”和“教案” ,在音乐课上合理安排教唱时间,每学期学习1~2首古诗词歌曲,做到“班班唱古诗,人人会唱诗”。

课程是动态的,课程的力量在于真实地发生,具体地存在。围绕学校课题开展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课程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感知,获取体验,达到更好的教育内化效果。

小学阶段既是学生人生启蒙教育的初始,又是长远教育的开端,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时机。结合音乐教育,将古诗词文化内化成学生的精神品质,且行走且感悟,让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成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这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民族宝贵财富的流传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每一位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传承诗词音乐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