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推进中小学教师跨校交流
2020-05-06冯瑶李国强
冯瑶 李国强
一、 加强跨校交流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政策的认知水平
舆论引导工作不仅影响社会大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目前教师对跨校交流认可度较低,一方面说明跨校交流宣传不够,另一方面,依据组织文化理论,影响员工态度和行为的普遍因素主要来自组织文化。共享组织价值观,就能理解组织的基本规范并据此行动,产生积极的工作行为。教师积极响应跨校交流政策的前提就是教师理解并认同交流的价值,形成教育公平价值观。因此,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联合主流媒体加大跨校交流政策宣传。
二、完善跨校交流配套制度,解决交流教师后顾之忧
一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除了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外,配套制度是否健全也至关重要。不少教师对跨校交流认可度不高,参与度不强,很大程度上是配套措施不完善“惹的祸”。为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首先,要细化激励补偿机制。面对教师微薄的收入,经济回报、体面生活等也应特别重视。建议在交流津贴、交通补助、住房解决方案、评奖评优、培养培训等方面应该制定明确的激励措施。其次,还应认真研究实施细则,明确交流区域、交流时间、交流间隔、交流教师的权力与职责、流入學校及流出学校的义务与责任等具体问题,寻找既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又能被广大教师接受的中间地带。再次,就是交流教师的评价机制。应建立以流入学校为评价主体,有相关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参与的多元评价体制。特别强调,在制定配套制度时,一定要由广大教师参与,积极征求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让配套制度充分反映教师的意愿。
三、提倡优秀教师向下流动,普通教师多样交流
当前教师流动政策有两种价值取向:公平取向和效率取向,前者将全体教师作为流动对象,以实现教育均衡;后者以优秀教师作为流动对象,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优的效果。有些省采取公平取向的教师流动政策,因涉及面较广,所以推行阻力较大。为缓解流动政策执行中的阻抗因素,应该在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率,实现优质资源的均衡分布。在激励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应大力提倡优秀教师向下流动,深入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带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开展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以其感召力、辐射力引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成长进步,实现学校师资的整体提升。
四、引导教师的专业发展过渡,发挥愿景的动力指引功能
不同年龄、教龄的教师群体对跨校交流的意愿和动因存在明显差别。我们认为,这一调查结果,除了有教师家庭方面原因外,也反映出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有不同的需求。只有把握教师在各个专业发展阶段的困境和需求,通过精准引导,才能做到既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又推进跨校交流的双赢局面。
(摘自《教学与管理》2019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