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对话:数学教学的本色追求

2020-05-06曹红礼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曹红礼

【摘要】对话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教育哲学、人文精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三个维度,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力。数学三维对话,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我与你”平等交融地亲近、接近的过程,体现着数学教学的本色追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三维对话 本色追求

教學的本质是对话与交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话是多向度的,通常包括师生对话、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是教师的独白,甚至喧哗,由此导致学生的失语。在课堂教学中,还充斥着师生的虚假式对话、简单的乒乓式对话、脚踩西瓜皮式的对话等。真正的对话,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教育哲学、人文精神。真正的对话,也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更是“我与你”平等交融地亲近、接近的过程。从这个层面来看,对话还具有解释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深刻内涵。

一、师生对话:追寻课堂对话的效度

师生对话是课堂对话的基石。积极的、平等的、互动的师生对话是课堂对话的内在要求和当然要素。真正的师生对话意味着人与人的相遇,课堂是师生相遇的场域。师生对话受阻,师生的数学学习就将陷入困境。在课堂对话中,由于教师位居信息流的上位,因而师生的对话一般情况下总是处于信息的不对称位置。这就要求师生对话应当追寻对话的效度性,从而让学生的数学素养拾级而上。

1.基于学生立场,让师生对话充溢“儿童味”

师生对话,教师容易站在成人立场上,从而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误读,产生误解。为了让师生对话更具实效性、针对性,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立场”,让师生对话充溢“儿童味”。在对话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选择儿童化的素材,运用儿童化的语言,采用儿童化的组织形式。比如在教学“认识11~20”时,师生对话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理解“十进制”,即“满十进一”。但是,这样的算理是抽象的,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素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学中,笔者运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课堂回答问题加星法”,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就会加一颗小星星。当学生的小星星满了十个时,就可以用十颗小星星换成一颗大星星。这样,学生对“满十进一”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2.基于学生立场,让师生对话流淌“发展味”

师生对话,不仅要以学生可理解的方式进行,而且必须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师生课堂对话就能流淌“发展味”。通过发展性的师生对话,学生的数学认知就能不断获得进阶,进而从“可能”迈向“现实”。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时,学生通过对不同形状、大小的纸张进行操作,能感悟到素材中“变中不变”的内容,也就是能把握到数学知识的本质。“为什么不同形状、大小的纸张,通过对折都能表示二分之一呢?”这样的师生对话,能促进学生舍弃非本质属性,提炼出本质属性。有学生认为,“因为这些操作都是将一张纸平均分成了两份,表示了其中的一份”;有学生说,“因为分成的两个部分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等等。基于学生立场的对话,能让师生主体达成视界融合。

3.基于学生立场,让师生对话飘散“数学味”

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数学的语言是简约化、抽象化、理性化的。但学生是感性的,他们总是习惯于生活化的语言、生活化的表达。基于此,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一种数学对话,总是蕴含着、飘散着浓浓的“数学味”。数学语言,这是学生数学素养生成的重要标识。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总是喜欢用“两边完全一样”来判断。这样的数学语言不仅仅是生活化的,也是不准确的。因此,在师生对话过程中,笔者通过一系列追问,让学生对相关数学语言进行品味,从而把握轴对称的真正数学内涵。“两侧图形完全相同一定完全重合吗?”“两侧图形完全重合一定完全相同吗?”“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通过蕴含数学味的师生对话,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富有实效。

二、生生对话,追寻课堂对话的宽度

生生对话也是课堂对话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课堂上,不同的学生群体组成了一个个具有不同生态位的生态群落。从形式看,生生对话既可以是“小小组对话”(通常为同座的两位学生),也可以是“小组内对话”(通常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小组长召集下的对话),还可以是“组间对话”(即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对话)。生生对话应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内容、形式的全方位,更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不能让生生对话沦落为强势群体的独角戏、优等生展示的舞台。

1.“1+1”对话,相互切磋

生生对话,体现在学生与学生的相互配合、合作、切磋上。在数学课堂上,经常需要学生两两配合。为此,教师可以开展“1+1”的对话,让学生进行小范围的沟通。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平行四边形推拉成长方形,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只有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对话,才能获得真正的感悟。为此,学生两两合作,用四支笔拼搭平行四边形。然后展开“我与你”的对话交流: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等等。通过“1+1”对话,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能力都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2.“1+N”对话,相互倾听

生生对话不仅仅是言说的过程,更是相互倾听的过程。“1+N”对话,正是小组内的头脑风暴。作为小组长,要召唤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积极参与其中、融入其中。在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发言,在接纳中批判。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十几减9”,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算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生活经验、数学思考,形成了不同的算法。比如有学生认为,可以将10里面先减去9,然后将1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有学生认为,可以想加法算减法;有学生认为,13减9,可以先将9分成3和6,然后先从13里面减3,然后再减去6,等等。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深化了学生对算法的认知。

3.“N+N”对话,研讨争鸣

通过组内对话,学生可以相互倾听。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对话,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研讨、争鸣。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争鸣,让组间展开深度研讨。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在研討、争鸣中,学生的困惑能变得澄明、敞亮。比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小组学生认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原来是因为小棒本身的宽度、厚度,让学生形成了误判。但也有小组坚持认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可以围成三角形。小组之间的争鸣,促发了学生另辟蹊径,他们超越实验,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几何公理,有力地证明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生本对话:追寻课堂对话的深度

学生与数学之间进行“生数对话”, 是数学教学特有的方式。数学教材文本,是数学知识的物化形态,是通过符号、文字或图形的形式加以呈现的。学生与数学文本的对话,不仅仅是与教材文本中的文字进行对话,还是与文字所负载的知识进行对话,更是与文字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对话。生本对话的内涵是丰富的、深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溯源式对话、质疑式对话、反思性对话等。

1.溯源式对话

溯源式对话,是生本对话的主要方式。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是人类生命实践智慧的结晶,它以文字或者符号形式呈现,因而遮蔽了数学知识诞生时的鲜活。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材文本进行溯源式对话,去追问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脉络,从而将教材文本“冰冷的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通过追根溯源,重历人类探索数学知识的关键,从而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温度、温情。比如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例题,通过问题引导生本对话: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将整个平面平均分成多少份?为什么以南北方向作为基准?仅仅有方向我们就能在平面上确定具体的位置吗?通过溯源式对话,学生对数学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质疑式对话

生本对话并不是“唯书唯上”,并不只是盲目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对教材知识展开批判性的思考。质疑,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在生本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考量,引导学生深度追问。比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信封长20厘米、宽10厘米,做这样一个信封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教材中的答案是400平方厘米。有学生认为,信封要将两张纸粘贴起来,因此应大于400平方厘米,答案的表述应为“至少大于400平方厘米”。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根有据地求证,从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3.反思式对话

反思式对话,是一种审视文本的对话。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入文本的深处,自觉地回头看。“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通过反思,不仅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本质,而且能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比如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材提倡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遇到两个数比较大时,列举法就比较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在反思中,学生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质因数,再将所有的公有的质因数相乘。这样的方法,突破了教材方法的局限,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不仅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而且能找出三个、四个乃至更多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数学对话彰显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了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深度交流。在多维互动中,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努力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润泽的教室”,成为一个“用心地相互倾听与对话的场所”,成为一个“弥漫着理性思辨气息的殿堂”。

【参考文献】

[1]贲友林.此岸与彼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3][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