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首选的呼吸支持治疗
2020-05-06胡莉娟朱蕾
胡莉娟, 朱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上海 200032)
1 有较充足的时间允许患者接受NPPV
呼吸衰竭的基本特点是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及其导致的代谢障碍和脏器功能障碍,呼吸支持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合理地纠正上述紊乱,为原发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提供时间和条件,慢阻肺的特点允许大部分患者有较充足的时间接受起效相对较慢的NPPV,而无需首选起效迅速、创伤较大的ETMV。
1.2 对低氧血症的耐受性好 患者长期反复或持续低氧或缺氧,机体代偿机制发挥作用,如有效循环血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组织细胞对低氧的耐受能力增强。
1.3 循环功能较稳定 因pH值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对低氧血症的耐受性良好,心血管系统充分代偿;机械通气前多已接受氧疗等措施,故较少发生低血压休克,除非有严重并发症和合并症。
2 NPPV容易发挥治疗效果
2.1 高碳酸血症容易改善
2.1.1 轻度高碳酸血症 肺泡通气量与PaCO2(A-PaCO2)之间的关系呈反抛物线型。根据高碳酸血症水平,A-PaCO2关系曲线大体分3段。PaCO2≤60 mmHg时为轻度高碳酸血症,两者呈较平坦的关系曲线,A轻度增加或降低对PaCO2的影响较小,故无创通气时,需要应用的通气压力较低,PaCO2短时间内不能明显改善,但随着呼吸肌疲劳改善,呼吸衰竭将逐渐改善,NPPV容易满足上述通气需求,因此可作为轻度患者的首选通气方式。
2.1.2 重度高碳酸血症 即PaCO2>80 mmHg,A-PaCO2表现为陡直的线性关系,潮气容积(VT)和每分通气量(VE)轻度增加即可显著降低PaCO2,使pH值恢复至较安全范围。
学术的发展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学术史研究的意义便在于此,对当下的研究而言具有参照作用和启示意义。2017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涌现出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艺术人类学的学术史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田野个案研究领域。本报告资料主要来源于2017年度公开出版的著作、文集,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学术刊物和报纸公开发表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成果。通过对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艺术人类学研究关注理论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艺术民族志、艺术人类学的中国理论建构、艺术与认同、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等成为年度关键词。
因为重度患者多存在明显气道陷闭和较高内源性PEEP(PEEPi),功能残气量(FRC)增大至67%以上,从FRC至压力-容积(P-V)曲线高位拐点(UIP)的肺容积在1 000 mL以下,甚至仅有300~400 mL。因此,初始NPPV,选择较小VT和适当PEEP(约占PEEPi的50%~85%)即可保障适当VE和较好的人机关系,这与重度患者的A-PaCO2关系要求是一致的,故重度患者接受NPPV时也不需要较大VT,只要适当调节就能维持较好的人机关系、合适的VE和动脉血气水平。因此充分掌握呼吸生理知识和机械通气技术,首选无创通气治疗是可行的。
2.1.3 中度高碳酸血症 即60 mmHg 2.2 低氧血症容易纠正 慢阻肺导致的呼吸衰竭为“通气衰竭”,通常气体交换能力保留较好。其肺泡通气量(VA)与肺泡气氧分压(PAO2)关系曲线(A-PAO2)呈抛物线型,与A-PaCO2的关系曲线相比,两者的变化方向相反。在轻度低氧血症患者,PAO2下降不明显,吸入气氧浓度(FiO2)轻度升高即可有效提高PAO2和PaO2;在重度低氧血症患者,由于VE较小,FiO2轻度升高也会使PAO2明显升高,伴随PaO2的相应升高。 总之从理论上讲,应用NPPV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是可行的,即使效果不好再采取气管插管也是可以接受的[2,4]。 NPPV首选以自主呼吸为主的压力支持通气(PSV)或其衍生模式,部分重症患者可选用以指令通气为主的辅助/控制通气(A/C)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主要是压力辅助/控制通气(P-A/CV)及其衍生模式,PSV和PCV均为BiPAP呼吸机的基本模式;而BiPAP呼吸机因其结构和功能特点最适合无创通气[6]。 3.1 PSV模式的合理调节 合理NPPV大体分3个阶段:通气适应、通气维持和通气撤离。 3.1.1 初始NPPV 尽管BiPAP呼吸机有一系列优点,但初始通气时部分患者也常较难适应,容易发生不自主吞咽活动、胃胀气和人机配合不良等情况。首先从低压力起始,吸气相压力(IPAP)开始一般用8~12 cmH2O,呼气相(EPAP,相当于PEEP)2~4 cmH2O,根据VT监测值及呼吸运动幅度、呼吸频率(RR),逐渐增加IPAP,一般每次增加高压2 cmH2O,5~6 min增加1次,从而使患者比较顺利地过渡至机械通气;应用熟练后,每次可增加更高的压力,如4 cmH2O,调节时间缩短至2~3 min。PEEP每次增加1~2 cmH2O。 3.1.2 维持NPPV 待患者通气适应后,逐渐增加通气压力,VT逐渐增大,RR也逐渐减慢(大约18次/min左右),FRC逐渐下降,则符合慢阻肺患者深、慢呼吸的特点;而PEEP增加至4~6 cmH2O可有效对抗气道陷闭,改善人机同步。有效治疗时,大多数患者的IPAP和EPAP分别为15~25 cmH2O和4~6 cmH2O,患者容易配合和耐受。 3.1.3 撤离NPPV 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特别是呼吸肌疲劳恢复后,则逐渐降低压力,直至初始设置水平,锻炼数次,患者能较快适应从机械通气到自主呼吸的过渡,可考虑撤机;若不能撤机,则需考虑转为长期无创通气(家庭应用)[2]。 3.2 其他通气模式的应用 3.2.1 PCV模式的调节 与PSV模式的调节相似,主要用于重度高碳酸血症或严重呼吸肌疲劳,呼吸机“无效触发”和人机不同步明显的患者。一旦病情明显改善,宜及早改用PSV或其衍生模式。 现代PSV、PCV模式出现吸气压力坡度、呼气压力坡度、流量转换水平调节等辅助参数,是影响人机关系和通气效果的重要因素,但临床容易忽视,应注意适当设置、监测和调节。 3.2.2 智能化模式的调节 主要是PSV和PCV的智能模式——容积支持通气(VSV)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VCV),即为达到和维持目标VT或A,将人工调节通气压力改为微电脑自动调节,理论上既能保障疗效,又能简化调节,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目前所有呼吸机的智能化程度严重不足,实际调节有较多问题。 应用VSV或PRVCV需要合理设置目标潮气量或分钟通气量,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下述的问题。 (1)设定固定的目标潮气量(如500 mL)可能与患者的通气需求不匹配,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对VT的需求是不同的。如上述,初始通气时VT应较小,病情明显改善后VT应增大(深慢呼吸),因此设定恒定VT是错误的。(2)目标潮气量的调节也应符合呼吸生理,VT的初始设定不仅要符合呼吸生理;治疗过程中,VT调节也要符合呼吸生理,比如初始设定为6 mL/kg,好转后设定为8 mL/kg,明显改善后改为10~12 mL/kg或更高。基础支持压力水平也应根据疾病特点调节,通气阻力高的患者需要的压力较高,反之则较低;通气阻力下降后,支持压力也应逐渐降低。 无论何种呼吸支持方式,良好的人机配合是基本要求。在ETMV患者,可充分应用镇静-肌松剂;但无创通气则严重受限,需要操作者充分掌握呼吸生理知识和机械通气技术,合理调节参数来实现人机同步。 与人工气道相比,分泌物引流是无创通气需特别重视的问题。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多神志清醒、一般情况相对较好,能有效咳嗽;高碳酸血症导致的神志不清,只要合理机械通气,患者多能迅速清醒,并较快改善呼吸肌疲劳,从而恢复较完善的咳痰能力;合理、间断高压力通气,可产生较高的气流量,促进纤毛运动和咳嗽反射;加之其他引流措施,多可取得较好效果,但需加强监护[4]。 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咳痰力量较弱或非高碳酸血症(如低钠血症)导致的昏迷应及早建立人工气道[2],但该类患者较少,不是影响通气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从引流角度讲,无创通气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也是合适的。 5.1 ETMV 主要优点是容易维持通气量,保障气道的有效引流[7];主要缺点是创伤大,并发症多。无创通气可避免其缺点;应用得当也可改善引流,但需要较高的应用技术,故ETMV主要作为NPPV的补充方式用于部分重症患者,特别是应用技术和护理水平有欠缺的情况下。 5.2 HFNC 是目前最理想的氧疗方式;应用方便,简单培训即可应用;有较弱的通气效应和持续气道正压效应,故可用于轻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8-9]。 总之,NPPV是慢阻肺急性呼吸衰竭或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首选治疗方式,但需要操作者更好地掌握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和机械通气技术。3 合理NPPV可有效发挥治疗作用
4 分泌物的引流
5 与ETMV和HFNC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