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0-05-02许宽勤朱文莉施慧夏哲远王翔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伏贴中医药大学穴位

许宽勤,朱文莉,施慧,夏哲远,王翔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2.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中的特色疗法,针对好发于冬季或经冬加重的疾病,借助夏季三伏时节,给予针对性治疗,顺应大自然“春夏养阳”规律,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轻冬季多发病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治未病”的疾病预防观[1]。其治疗方法较多,有中药内服、艾灸、拔罐、穴位注射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穴位敷贴[2],即将一些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处,药物经穴位透入机体,使局部皮肤发红、起疱,从而激发经气,全面调整脏腑功能。

2010年在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中医院应该开展包括穴位敷贴在内的8项中医护理操作[3]。《“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其在养生保健和疾病康复领域的优势[4]。目前,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以下简称“三伏贴”)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推广项目。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三伏贴的临床应用及社区推广情况,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CNKI收录的三伏贴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数据库,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将“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三伏贴”“三伏天灸”“天灸疗法”“发泡疗法”“三伏天穴位敷贴”等作为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与三伏贴主题有关的临床疗效观察、经验总结、理论探讨、综述、学位论文等文献。排除标准:不相关的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动物实验、个案报道、会议通知、专利、报纸等文献。

1.3 研究方法 将数据库中符合标准的文献依次导入NoteExpress 2软件,文献基本情况指标包括:文献类型、标题、年份、作者、期刊、作者地址、关键词、基金支持等,通过“文件夹信息统计”功能将数据保存于Excel表。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进行分类、总结、归纳。

2 结 果

2.1 年载文量 检索获得相关文献949篇,去重、筛查过后纳入有效文献389篇,其中2006年以前共发文37篇,仅占9.51%,而自2006年开始发文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尤其自2006—2014年总发文量骤增,达226篇,占总有效文献的58.10%。2.2 期刊分布 389篇文献发表于126种期刊上,其中护理类期刊有14种。收录文献较多的期刊为湖北中医杂志、光明中医、上海针灸杂志等,护理类期刊收录量排名前三的为:《护理学杂志》5篇、《齐鲁护理杂志》3篇、《全科护理》3篇,见表1。

表1 三伏贴文献发表期刊情况(前10名)

2.3 高产作者 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是指某一研究领域的主要推动者或活跃者[5]。纳入的389篇文献共涉及974名作者,合作度为2.5,其中256篇文献是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作者共同完成,合著率为65.81%。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应占所有专业论文总数的一半。核心作者发表论文篇数应在N篇以上(N=0.749×(Nmax)1/2,Nmax是指发文最多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结果显示,最高产作者发表4篇论文,因此N=0.749×41/2≈2,即核心作者的发文篇数应大于2。经统计,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共有27名,累计发表论文90篇,占论文总数的23.14%,尚未达到50%,核心作者并未形成,因此他们只能被称为高产作者。其中,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高产作者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4医院的李丽、深圳市儿童医院的陈争光和万力生、武汉市中医院的蔡建新和陈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月梅和庄礼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赖新生及山西中医学院的常佳婧。

2.4 地区及机构分布 389篇文献分别由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作者完成,并以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进行划分,共来自218个机构,其中医院162个,院校29个,其他27个。

2.5 基金支持 经统计,389篇文献中共有93篇获得基金资助,占23.91%,其中国家级18篇、省级32篇、市级29篇、院校8篇、其他6篇。从基金来源上看,国家级基金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中管局“治未病”科研专项课题等,省级基金主要来自江苏、广东、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13个省,市级基金则来源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11个大中城市,院校级基金主要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6个单位。

2.6 高频关键词 纳入的389篇文献共涉及526个关键词,将重复出现、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合并后,共得到301个关键词。覆盖32种疾病或状态,包括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膝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腹泻、银屑病、原发性痛经、冠心病、失眠、亚健康等。对于高频次出现的关键词进行统计,见表2(由于篇幅限制,表中只列出排在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伏贴主要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变应性鼻炎等呼吸系统及耳鼻喉科疾病。

表2 三伏贴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前10位)

2.7文献类型构成情况 389篇文献中,临床试验类论文数量最多,达347篇(占89.20%),其次为经验总结及体会类共有27篇(占6.94%),理论探讨类15篇(占3.86%)。

3 讨 论

3.1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已受到普遍关注和广泛应用 一个学科的成长进程与该学科文献的数量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领域的科研水平和发展状况。三伏贴年载文量整体保持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6—2014年间呈显著增长,说明近十年三伏贴的研究日益引发关注。同时,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广泛,提示三伏贴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得以推广及应用,这可能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06年开始组织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项目,开展“治未病”工作,使得三伏贴的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广泛有关[6]。

389篇文献来源于28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说明三伏贴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受资助的文献中有18篇为国家级基金,且最早自2006年就获得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资助,其余75篇文献也分别受到各省、市、院校等基金的资助,研究得到了政府及各地区的高度支持。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护理类期刊刊发此类文献,提示穴位敷贴作为临床常用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基于此开展的技术规范、效应机制研究及其在临床专科专病中的应用亦逐年增加。

3.2 发文作者、机构分布较分散,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力量 数据显示,86.22%的作者只发表过1篇文献,尚未在本领域开展持续、深入的研究,具有引领作用的核心作者亦未形成。从发文机构看,三伏贴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应用,然近年来医学院校开展的基础研究亦逐渐增加。文献合作度及合著率则反映出本领域作者具有一定的科研合作意识。因此,建议本领域的学者及其机构应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继续保持作者、机构及地区间的科研协作,以期早日形成核心研究团队,推动三伏贴更好地发展。3.3 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但文章的质量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是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自然词汇,隐含着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等线索[7]。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以及对文献标题、摘要的阅读,发现三伏贴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三伏贴的临床应用、疾病谱及优势病种、改进创新、综合护理、护理干预及其社区管理模式等方面。从应用人群上看,包含了儿童、成人和老人三大主流群体。从应用场所上看,有医院门诊部、病房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临床应用范围上看,涉及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共覆盖32种疾病或状态,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COPD、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膝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痛经等,其中优势病种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疾病和耳鼻喉科疾病。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而多发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脾肺气虚,肺气失于宣降,饮邪内伏,新邪引动伏邪,诱发哮喘形成。有研究表明,在夏季三伏天进行穴位敷贴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多由肺脏虚损,复感风寒而致,而肺脏虚损多与脾肾虚弱有关,通过在夏季三伏天选取大椎、定喘、肺俞、膏肓等穴位进行药物贴敷,可达到温阳益气、驱散外邪、温补脾肾、肺气正常宣降、防治疾病之效[8]。从敷贴选穴来看,大椎、定喘及肺俞等背俞穴最常用。背俞穴位于阳气旺盛的足太阳膀胱经,为五脏六腑之气汇聚之处,能调节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其中,肺俞可治疗以咳嗽、痰喘、发热等为主要症状的肺系病证。大椎为人体诸阳经的交会穴,能振奋一身之阳气,常配伍肺俞、心俞、肾俞等背俞穴。定喘为经外奇穴,具有止咳宣肺平喘的功效,适用于伴有咳喘的肺系疾病。

目前开展的三伏贴研究有一定的广度,但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且疗效评定标准不客观,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如仅简单描述为“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无效例数”或“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等。同时,开展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章未具体论述采用何种随机方法,有些还缺乏样本量的估算方法,设计欠严谨会导致结果出现偏倚,使得临床试验可信度降低。因此,要想进一步证实三伏贴的有效性和应用优势,尚需开展更多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且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提供更有价值的科学证据。

3.4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 传统三伏贴的中医理论源流深远,在现存最古的医方专书《五十二病方》中,有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是贴敷疗法的最早雏形[9]。此外,三伏贴属于天灸,而天灸疗法最早记载于南北朝宗漂的《荆梦岁时记》[10]。明清时期三伏贴有了新的发展,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记载:“治疗冷哮,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这也是三伏贴治疗肺系疾病的经典理论依据[11]。

为了进一步提高三伏贴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患者的依从性,在继承传统贴敷方法的基础上,临床上不断加以改进、创新和发展,使得三伏贴的应用得以推广。有学者[12]就三伏贴的辨证施药、辨证选穴及分伏取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力求做到辨证精准、配药精准、选穴精准,从而实现技术操作的标准化。还有些学者将一次性注射器、三伏贴穴位贴膜等小发明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得敷贴更加简单、易操作,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此外,研究者们[13-14]还就贴敷时长、次数、疗程及皮肤反应等进行探讨,为三伏贴的临床规范化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4 小 结

基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虽不能反映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研究全貌,但通过对纳入文献的细致梳理,我们已对此产生了宏观认识。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以其“简、便、验、廉”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近十年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但研究的质量及深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医护人员需要系统学习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获得最佳证据,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临床疗效。同时,各级科研基金资助制度尚须进一步完善,加大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的经费投入,为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研究提供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伏贴中医药大学穴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壮医三伏贴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三伏贴冬病夏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临床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