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七十年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

2020-04-30刘慧黄晖

语文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非裔莫里森

○ 刘慧 黄晖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非裔文学是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中重要的一脉。“要是没有黑人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和优美的诗篇与歌曲的话,美国文学在广度、质量与数量三方面都远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1]非裔文学由独特的种族历史和命运浇灌而成,创作极其丰富,体裁应有尽有,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非裔文学研究在中国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2],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1901年,林纾翻译的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是美国非裔文学的滥觞,该书在当时获得了轰动的效应,国内许多外国文学爱好者开始关注美国非裔文学,逐渐将非裔作品引至中国,对于美国非裔作家的选择呈现出浓厚的“中国情结”,当时译介最多的是曾来过中国的兰斯顿·休斯和杜波依斯;此外国内翻译者还适应当时国情需要,大量翻译具有左翼思想的作家作品,如理查德·艾特的《土生子》。当时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还未进入自觉期,不是关注热点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更显薄弱,主要以书评介绍为主,还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一、七十年来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概况介绍

1949-1979年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主要是在政治视阈下进行的,这时的外国文学译介与研究“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强烈的阶级斗争观念和官方意识主导了中外文学的交流活动”[3]。首先,在翻译方面相较新成果成立以前翻译对象有所扩展,但其根本宗旨依然是“为革命服务,为政治服务”。其次研究关注点在于译介宣传,当时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但对后来的美国黑人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以整个美国非裔文学为关注对象的整体研究的成果有:施咸荣在他的文章中认为美国黑人群众反对种族歧视、争自由平等的斗争使得美国黑人文学日益繁荣,并介绍了几个参加实际政治斗争的黑人作家的创作[4];王多恩以美国黑人丰厚的文学创作驳斥黑人低劣论,文章政治意味浓厚[5];黄星圻分析了黑人文学与美国黑人争取解放斗争之间的关系[6]。在这30年中以美国非裔诗歌、小说或戏剧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很少,在知网上搜到的只有两篇:谢榕津在《七十年代的美国黑人戏剧》论述了20世纪70年代黑人戏剧的发展,认为这时的黑人戏剧反映了黑人运动的低落和黑人中产阶级的兴起的社会现实[7];戈哈的《美国黑人诗歌运动蓬勃发展》简单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前五年黑人诗歌的发展现状,篇幅不长,是篇纯介绍的文章[8]。在作家研究上,目前只能搜到几篇关于杜波依斯和休斯的成果,分别是杨江柱的《休斯的两首诗》和在《世界文学》杂志上发的几篇关于杜波依斯的介绍性的无名氏的文章。这30年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并呈现出浓郁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功能。

从1979年到1992年这十几年间,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正尝试突破意识形态的牵制,逐渐摈弃文学是政治的传声筒的旧道路,慢慢回归至文学研究本应有的局面。美国非裔文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相比之前都有较大扩展,不仅延续之前休斯和赖特的研究,还关注到成熟的“新”作家莫里森、沃克、埃里森、鲍德温的创作,学者们依然关注美国非裔文学中的种族政治,并开始关注性别政治。

概述类的整体研究成果不多,在当时引起较大反响的有:贲秋华《美国黑人文学初探》梳理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史,分析一些著名非裔作家的作品并总结出非裔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几个突出的主题[9];施咸荣的《美国黑人奴隶纪实文学》将美国黑人奴隶纪实文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介绍了这三个阶段的社会历史语境、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内容[10]。此外,施咸荣在1988年还向国内读者介绍了美国黑人的三次文学运动,分别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50年代、60年代。他认为,非裔文学在这三次文艺运动之后成为美国文学中最富有生命力和朝气的因子[11]。美国非裔戏剧相对于小说来说在中国的接受相对滞后,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篇以整个美国非裔戏剧文学为讨论对象的重要文章:郭继德在《美国黑人戏剧文学》中介绍了黑人戏剧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从崛起到成熟再到得到认可的漫长的发展过程[12];苏红军《绚丽多姿、生气勃勃的美国当代黑人戏剧》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戏剧的繁荣,并从戏剧艺术手法出发,分析了当代非裔戏剧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和戏剧结构上的显著变化[13]。

在作家作品研究上,这时的学术研究还欠成熟,笔者将知网上能搜到的论文进行分类介绍。在《美国黑人桂冠诗人兰斯顿·休士的诗歌创作》中,作者高云翔简单介绍了休斯的生活经历,并总结了休斯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14]。在非裔戏剧家上,李习俭关注到新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在《美国剧坛上空一颗璀璨的新星》中不仅介绍了奥古斯特的生平创作,还评析了奥古斯特剧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习俭已经意识到威尔逊的民族意识,认为他的戏剧具有非洲黑人文化的渊源[15]。这时期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开始有意识地向女性作家倾斜,出现了多篇介绍和研究非裔女作家的论文。沃克是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作家,对她的作品《紫色》进行分析的学者有:杨金才注重挖掘在文本中体现的作家女权主义思想[16];杨仁敬认为沃克的《紫色》继承并发展了美国非裔文学的优秀传统,并吸收了现代美国小说创作的多种表现手法,是当代美国非裔文学的新突破[17];王家湘教授在这一时期发了数篇研究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的论文,在《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作品初探》中将视线对准莫里森前期发表的几部作品,以种族矛盾为视角进行切入,认为她的小说反映了黑人与白人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18]。《评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波勒·马歇尔》总结了马歇尔的创作理念和创作主题,认为她笔下的黑人女性已经开始自我觉醒,是新型黑人妇女的代表[19];在《论爱丽丝·沃克的小说艺术》(1988年)中作者分析了沃克小说《三生》《梅丽迪安》和《紫色》中的女性形象,认为黑人女性只有通过反抗男权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成为新型女性,黑人平等才有希望[20]。这时期还出现了比较研究,其侧重点体现在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王家湘介绍了赫斯顿和安·佩特里这两位曾被赖特的光芒所掩盖的美国女作家的创作,并比较了这两位作家在题材和创作风格上的差异,并对这些受黑人身份和女性身份双重压迫的作家表达同情和赞颂[21]。

这时期的黑人文学研究主题和视角相对单一,内容和对象相对集中于经典作家和作品,仍需深化,但为以后丰富多元的美国黑人文学研究作了历史积累,值得借鉴。

1993年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国内学者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在美国黑人文学,尤其是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上。研究力量的投入势必会引起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扩展,自1993年以来,中国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呈现出这样的态势:一是研究对象、内容扩大,二是研究成果丰富,三是研究视角多样。

首先在研究内容上,除了黑人小说、戏剧、诗歌、美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并逐渐成熟外,黑人自传成了新的研究文类[22]。在研究对象上,学者们将越来越多的黑人作家纳入自己的视线范围,除了莫里森、沃克、休斯、鲍德温、埃利森等这几位传统研究对象之外,之前从未受过关注的作家开始获得关注。学者们不仅挖掘新作家,还开始关注旧作家的新作品,美国黑人文学研究开始走上了全面繁荣的道路。

其次在研究成果上,数量和质量都呈狂飙式的提升。先就专著来说,1993年之前,国内还未出现相关专著,而1993年至今仅莫里森研究而言就已经出现了惊人的24部专著,这其中有多部是由博士论文修改润色而成。在论文数量上,1949-1979年国内非裔文学研究的相关论文数量为10篇左右,1979-1992年的论文数量也不超过40篇。而自1993年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非裔文学研究的论文仅作家作品研究论文已经达到6 913篇,其中硕博论文已经超过了1 300篇。这表明自1993年以来,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美国黑人文学研究完成了由简单到复杂、从浅层到深入的蜕变,打破了之前视角单一、缺乏独立见解的窘境,开创了百家争鸣、精彩纷呈的局面。

在研究视角上,1993年之前,学者们还未自觉地用成熟的文学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仅注重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思想主题,强调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如种族冲突、种族矛盾等。现在,随着各种西方文学批评方法的引入,学者们开始自觉地、系统地用文学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解读,视角多样,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一)社会历史研究

社会历史研究伴随着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始终,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注重挖掘作品中的种族斗争、种族矛盾,到重视阐释种族压迫背后的性别差异、性别冲突,再到分析黑人在种族文化认同中的双重心理,并解析作者在创作中建构黑人身份、文化的途径。王守仁从性别、种族、文化的视角来阐释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认为“莫里森关注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浸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这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23]。曾竹青则从分析沃克的作品《外婆的日用家当》出发,认为“黑人文化是美国黑人认识自我、建构自我的强大依靠,也是他们摆脱边缘位置的力量源泉”[24],这样的主题阐发显示出国内学者致力于在非洲黑人文化中寻找美国黑人精神之根的努力。罗良功《论兰斯顿·休斯诗歌对民族文化的建构》将建构美国黑人文化作为休斯诗歌的中心主题,批判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揭示这两者的不合理性,在诗歌创作中反映出他为黑人文化建构所做出的努力,并且“他的努力赢得了黑人社会和白人社会的普遍认同,对后来的黑人文学乃至美国文学产生了持久的影响”[25]。

(二)女性研究

女性研究伊始,学者们致力于归纳总结出现在美国黑人作家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并梳理女性人物形象的嬗变。曾艳钰认为,黑人作品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模式化的“扁形”人物到个性突出、有血有肉的“圆形”人物的转变[26]。随后出现了旨在展示黑人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继承和发展的轨迹,并探寻黑人女性作家中的“母女”传统的研究成果。刘英指出,赫斯顿与沃克在文学创作中因相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存在着继承关系,然而沃克的创新之处在于:因其对妇女解放思想理解得更为深刻而创作更真实的女性形象[27]。接着研究进一步深化到作家身上,分析作品中隐藏的作家女性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情怀。刘戈与韩子满在《艾丽斯·沃克与妇女主义》中认为,其“妇女主义以其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等特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8]。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倾向,在已有的专著及论文中,研究者力图从宗教、音乐、哲学、文化、心理等的视角观照黑人女性文学。如万梅的《存在与生命的自由选择——论托尼·莫里森两部小说中的萨特式存在主义思想》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关键词“自欺”与“他者”出发阐释莫里森关于黑人生存境遇和民族命运的思考[29]。除了在小说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之外,21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国内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还涉及非裔女性戏剧,也具有深刻的跨视角研究特征,如女性批评与后殖民批评、身份批评、文化研究相结合等。

(三)后殖民研究

也有学者将后殖民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观照黑人文学。黑人在美国社会一直处于边缘状态,被视为“他者”,长期处于精神上殖民、物质上遭掠夺的逼仄处境,黑人作家的作品中便反映了这些残酷的社会现实。因此,国内有许多学者借用西方的后殖民理论来阐释黑人作家作品,美国非裔文学后殖民研究既有以整体为论述对象也有以作品作家研究对象。胡丽霞以20世纪的后殖民语境为背景,理清了美国非裔文学“从最初行走在边缘再经历平等独立的争取之后最终走向了与多元文化的融合”的过程[30]。章汝雯则以莫里森的经典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典化过程中意识形态、奖项、教育、文学批评等因素的影响,并认为当时盛行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起着催化剂的作用”[31]。由此可见,国内学者不仅将后殖民理论当作文学批评的重要手段,也批判性地看到了后殖民主义思潮对美国非裔作家接受的影响。

(四)心理研究

非裔文学的心理研究主要是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拉康式的精神解读、叙事心理学来阐释黑人作品中的人物心理,阐明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所体现出来的作者内心的潜意识。非裔作家作品中的人物长期处于身体上、精神上受虐不得自由的状态,经常会有些异于常人的举动,从心理学入手能使文本得到更具有说服力的阐释。焦小婷《寻找精神的栖息地》以精神生态学为着眼点,探究莫里森作品人物的精神困境,并从精神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其精神领域变异、污染的原因及生态复原的途径,即“如果不破除社会的压制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包括精神生态危机”[32]。马卫华以拉康式的精神分析为手段从语言分析和解读作品中的南方意识为开端探究莫里森作品主体性的复归[33]。金艳丽试图从叙事心理学中叙事心理创伤为出发点,分析莫里森《宠儿》中人物的创伤疗愈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的分支创伤理论也逐渐被用于阐释非裔文本的手段,效果较好,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34]。

(五)审美研究

审美研究力图从文学性出发解读文本,从语言的隐喻性、象征、对话性等创作技巧分析作品的审美价值,在“语言学转向”之后,审美研究更是成为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一大主要方法。王晓英通过对沃克短篇小说中布鲁斯特征的分析,指出沃克将布鲁斯音乐的艺术结构和演唱方式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使小说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体现了美国黑人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35]。审美研究在国内文学研究的历史较长,理论系统完善,非裔文学研究者们不止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小说研究中,还通过阐释黑人诗歌、戏剧中的艺术特征彰显黑人文学的文学成就。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是国内非裔诗歌研究的最为充分的作家,国内学者倾向于研究休斯诗歌中的语言艺术、反讽特征、意象、喻指性。代表成果有罗良功的《兰斯顿·休斯诗歌思想特征和艺术创新》,认为休斯的艺术独特之处在于敢于将黑人方言和黑人音乐意象引入诗歌,利用黑人音乐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创造新的表现手段[36]。

(六)身份研究

美国非裔文学的身份研究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成为学术热点,仅就莫里森小说的身份研究的论文数量已达到数百篇,且已经出了三部相关专著。身份研究主要从种族、性别、文化的角度讨论非裔文学中所表现的黑人的身份建构问题,揭示作品中黑人在面临种族身份、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困境下如何在种族、社会、自我中选择,分析他们在美非文化之间选择的两难困境。非裔文学的身份研究大多与种族、性别研究挂上钩,且都是在具体文本的解读下进行的。如《非裔美国人探求身份之路: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研究》(2007年)、《托尼·莫里森宠儿、爵士乐、天堂三部曲之后的身份建构》(2010年)、《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研究》(2008年),这三部专著都以阐释具体文本为出发点,分析莫里森对黑人身份构建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除了莫里森之外,学者还关注到其他黑人作家的身份研究,龚云霞认为“黑人作家的作品除了反种族压迫和歧视,努力建构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外,还有一个重要话语,那就是寻找黑人女性的自我”[37],并分析了沃克《紫色》中黑人女性从麻木到觉醒,积极寻找自我、努力构建自我的过程。

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恰逢20世纪后半叶各种批评理论相继兴起的时代,因而批评界对于非裔作品的评价和诠释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状态,尝试用各种批评方法解读非裔作品,经历了由单一视角解读向多维视角研究的转变过程。除上述视角外,还有空间理论、文化批评、生态批评、记忆理论、创伤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以及新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学者们力图从多角度切入探索美国非裔作家作品中的各类思想主题、分析文本的人物形象和叙事艺术。总体上,如今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局面,并力图摆脱跟在西方研究后面的状况,尝试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二、七十年来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成果数据分析

为了使我们对美国非裔文学研究成果有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笔者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查阅,以表格形式整理如下。

体裁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小说杜波依斯0263(0)艾丽丝·沃克(女)41022285(5)托尼·莫里森(女)2257773(20)佐拉·尼尔·赫斯顿(女)32657(0)盖尔·琼斯(女)040(0)理查德·赖特015263(0)拉尔夫·埃里森016982(1)哈里特·雅各布斯031(0)波勒·马歇尔(女)0124(0)格罗尼亚·内勒(女)0122(0)玛格丽特·沃克(女)012(0)詹姆斯·鲍德温04116(2)阿历克斯·哈利092(0)欧内斯特·盖恩斯074(1)伊斯梅尔·里德093(1)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0255(0)吉恩·图默042(0)约翰·埃德加·怀德曼0102(1)查尔斯·约翰逊093(1)诗歌格温多琳·布鲁克斯(女)083(1)兰斯顿·休斯19614(1)玛雅·安吉罗(女)0151(0)丽塔·达夫(女)0155(1)菲利斯·惠特莉(女)051(0)索尼娅·桑切斯(女)053(0)伊丽莎白·亚历山大(女)050(0)戏剧奥古斯特·威尔逊05517(5)查尔斯·富勒001(0)阿米力·巴拉卡0123(0)洛林汉斯·贝里0159(0)苏珊·洛里·帕克斯0154(2)恩托扎克·香吉022(0)

(一)作家研究成果分析

由上表可直观地感受到国内对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在研究对象上的极度不平衡,首先表现在作家性别上,在可搜到的成果中,新中国成立后30年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关注点几乎都在男性作家身上。在1983年女作家沃克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1993年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研究者的目光转至黑人女作家,女性文学研究甚至超过了男性文学研究。对于男性文学的研究也注重其中的性别因素,然而与研究中的“女重男轻”相比,创作中的则是男女平分,说明文学奖对研究的导向作用是很重要的。其次表现在体裁上,小说研究相比诗歌和戏剧更为充分。作为一个热爱歌唱的民族的后裔,美国非裔的诗歌创作水平突出,“北美黑人文学之母”菲利斯·惠特莉就是以诗人的身份享誉文坛,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运动中诗歌创作一派繁荣,格温多琳·布鲁克斯曾获普利策诗歌奖,娜塔莎·特雷瑟维获得桂冠诗人称号,然而她们的创作并没有引发关注。戏剧创作中,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剧作家查尔斯·富勒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实在令人遗憾。最后非裔文学研究的不平衡性还体现在作家的年代上。目前非裔文学研究的热点主要在年代较近的作家,对于那些对黑人文学创作有着深刻影响的早期作家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在上表中,早期作家只有19世纪作家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18世纪菲莉斯·惠特莉有研究成果,而其他那些20世纪之前的作家还未得到重视,如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倡导者、美国非裔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鼻祖吉恩·图默等。

(二)作品研究成果分析

作品研究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国内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回顾这一学术史,笔者发现在可搜索到的论文数量中,作品研究占了非裔文学研究的大半江山。据不完全统计的7 613篇论文中,作品研究的论文数量达到6 913篇,占论文总量的90%以上,覆盖了32位作家,关注的主要作家为:托尼·莫里森、艾丽斯·沃克、佐拉·尼尔·赫斯顿、理查德·赖特、拉尔夫·埃里森、詹姆斯·鲍德温、兰斯顿·休斯、奥古斯特·威尔逊。这几位作家的研究论文占了论文总量的87%,而作家的作品研究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笔者以莫里森的作品研究为例,以表格突出这种研究的不平衡性。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研究统计

托尼·莫里森是国内乃至世界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重点,不管是论文数量还是专著数量都高居榜首,她的作品也几乎都引进国内。除了小说家这个身份之外,莫里森还创作了一些剧本,还有一些评论文集,这些都没有引入中国。通过上表可知,国内莫里森研究的重点在《宠儿》以及《所罗门之歌》上,关于这两篇的论文数量占了莫里森研究论文的大半。造成这种研究现状的主要因素是:其一,《宠儿》《所罗门之歌》不仅是莫里森的早期作品,也是莫里森作品中最早引入中国的,均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而且是莫里森作品中唯一有两个译本的小说,这为作品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文本对比;其二,莫里森是凭借《所罗门之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宠儿》也为她获得了许多荣誉,比如1988年的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图书奖,这两部作品是莫里森的得意之作,也是国外研究得最为充分的作品,为国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总的来说,莫里森研究的不平衡性是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不平衡性的一个缩影,这对于非裔文学研究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降低了美国非裔文学的研究价值。

三、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不足和前景

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已经在中国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回首这百年,无论是在作品译介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皆令人自豪。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国内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存在着重复、集中的问题,还有许多空白亟待填补,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出现扎堆、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重视获奖作家获奖作品、重视小说诗歌轻视戏剧及文学理论研究、重视作家及作品研究轻视整体研究上。在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里森是重点,其次是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家,这些作家作品的研究占据了非裔文学研究的大半江山。美国非裔戏剧研究成果数量与小说、诗歌也不可同日而语,且研究视角单一、方法缺乏原创性。在整体研究上,国内还未出现一部《美国黑人文学史》,这意味着国内缺乏从宏观角度把握美国非裔文学起源、发展与嬗变的研究;在文学体裁整体研究上,国内也只出现了两部专著,分别是王家湘的《黑色火焰——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2017年)、刘江、桑思民的《美国黑人诗歌研究》(2013年),还未出现以戏剧体裁为主线的系统研究。

2.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原创性。不容置疑,非裔文学研究运用多种富有新意的研究方法对作品进行解读和阐释,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研究方法扎堆现象严重也是不能忽视的。国内每引进一种文学批评理论,都会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以莫里森的作品《宠儿》人物的身份研究为例,国内已有数十篇论文阐释莫里森个人对于黑人身份问题的思考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建构策略,但得出的结论基本上大同小异。除此之外,国内研究者对于非裔文学的关注点在于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与文本外部的联系,对于文本的语言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缺乏持续性的关注,这个问题集中地表现在非裔小说研究上。最后,国内的非裔文学研究重复国外研究观点的问题也不容小觑,缺乏本土视角。

3.美国非裔文学的研究者们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沟通,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在国内非裔文学研究领域内能持续研究的学者很少,大多数研究者们只是浅尝辄止,能沉下心来在美国非裔文学进行耕耘的学者屈指可数。王家湘教授是国内研究美国非裔文学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大的学者,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关注着美国黑人文学,并发表了多篇论述黑人文学的文章。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一些关注美国非裔文学的中生代研究者,他们为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一些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也将美国非裔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发表了上千篇高质量的论文。由此可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人才并不缺,真正缺的是能全身心投入、兢兢业业地将美国非裔文学研究作为自己终身事业的研究者。且研究者们之间较少联系,孤军奋战,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队伍,这造成了学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这一问题也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基于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现状,为了引导非裔文学向可持续、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我们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批判性地引入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资料,加大对非裔文学的引入。译作是国内学者研究所依赖的第一手资料,国内对美国非裔文学的引进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一开始重视黑人反抗压迫题材的作品到经典作家作品再到现在开始注重其他重要作家作品,成果丰硕,莫里森的作品几乎全都翻译过来了。根据《诺顿非裔美国文学选集》中提到的作品,我们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亟待译者去填补,黑人文学还有很多在国际上、在美国社会享有盛誉的作品并未得到国内的重视。

2.拓宽研究视野,深入研究主题,完善整体研究领域,坚守中国学者的中国立场。加强对美国非裔诗歌、戏剧、文学理论的研究,在继续深入研究经典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将其他之前未曾充分关注的作家作品纳入研究框架内,拓宽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范围。洞察作家的多维文学身份,对作家进行整体全面的研究。以大诗人兰斯顿·休斯来说,他的创作以诗歌为主,但他同时也是个小说家,联系他的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可以更全面地归纳总结出休斯的创作理念。我们也可以注重作家之间的创作联系,如著名美国黑人后现代作家伊斯梅尔·里德与现代主义开山鼻祖吉恩·图默之间文学传统中的“父子”关系等。非裔文学发展一百多年以来,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创作传统,分析作家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察觉到非裔文学的继承与创新,有利于整体的非裔文学研究。还可关注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进行影响研究。在研究视角上,除了女性主义研究、后殖民研究、精神分析,可尝试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生态批评、创伤理论、新历史主义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等方法,并推动理论对话与创新,使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往纵深处发展。在整体研究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美国非裔诗歌史、美国非裔戏剧史等这类体裁史研究还亟待学者填补空白。最后在五花八门的文学批评方法面前,将作家作品放置在历史的维度永远是首要的一步,作为一名中国学者必须坚守中国立场,发出中国的声音。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富有家国情怀、彰显国家意识的研究范式,着力开掘作家作品及其从出的社会历史语境,将本国读者及其接受问题纳入文学视域”[38]。

3.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学术研究联合体。国内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队伍亟待整合,可以发挥学术研讨会汇聚人才的作用。2009年12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和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在全球语境下美国非裔文学国际研讨会”对国内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起了催化作用,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美国非裔文学研究,使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该研讨会之后,更多的国内学者将研究视野投放到美国非裔文学。完善美国非裔文学大学课程设置,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文学专业学生对美国非裔文学的兴趣,使其投身于非裔文学研究的领域。整合研究力量与资源,申报重大课题,学者们可以在课题研究中对话和交流。

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若要更上一层楼,我们必须正视非裔文学研究中出现的诸多缺憾,这些不足指明我们的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还有进步的空间,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方向。笔者相信,随着非裔文学作品的引入、国外研究资料的获得以及国内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和整合,国内非裔文学研究的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非裔莫里森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