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X叫Y”构式演变及修辞动因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
2020-04-29李冬香
○ 李冬香
(鞍山师范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21世纪初,“有一种X叫Y”结构异常泛化,广为流传,其形式和意义方面表现的独特性跃然纸上。例如:
(1)有一种情感叫相约来世。
(2)有一种感动叫坚持。
(3)有一种爱叫唠叨。
(4)有一种失去叫拥有。
(5)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一、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有一种X叫Y”中变项特征
“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的过程中,常项“有”“一种”“叫”与变项“X”“Y”都发生了变异。其中变项之间的变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X”与“Y”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呈连续统变化方面。基于对BCC语料库从1948年到2014年搜索出的210条语料进行考察,发现变项“X”与“Y”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从单包含关系逐渐过渡到双包含关系、相交关系和相离关系。
(一)单包含关系
“有一种X叫Y”语法构式最早出现在1948年[8],如“有一种棒子名叫大金黄”。这里“有”表示“存在”的意思,是整个句子的主述谓[9],其后的“X”(棒子名)是整个构式的语义主焦点;“叫”作“称呼为”或者“是”解释,是整个句子的次述谓[10],其后的“Y”(大金黄)是整个构式的语义次焦点;“一种”是对“X”(棒子名)的限制和量化。因此,构式“有一种X叫Y”表示的意义是“存在一种事物或现象‘X’,‘Y’是‘X’的一种,也就是‘X’包含‘Y’”。通过对BCC语料库从1948年到2014年搜集的210条语料进行分析,发现语法构式“有一种X叫Y”中表示“X”包含“Y”这种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共166个,占比例的79%。根据原型理论的观点,原型是范畴中最典型的用法,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也是使用频率最多的成员。因此,包含关系是变项“X”与“Y”之间的原型用法。这种包含关系是单包含,只限于“X”包含“Y”。如:
(1)我们都知道,有一种化学元素叫碳素。(《人民日报》,1953)
(2)步出湖清如镜的“见心斋”,有一种小树叫金银木,在绿丛中挂着一串红豆似的小果。(《人民日报》,1990)
例(1)(2)中,“X”为“化学元素”“小树”,是名词;“Y”为“碳素”“金银木”,都是专有名词。从逻辑语义学的角度讲,“一种化学元素”是“有”的宾语,即生活存在的事物。“化学元素”有很多种类,“碳素”只是“化学元素”中的一个小类。因此,“碳素”是对“一种化学元素”的分类,即“碳素”是“化学元素”的一种,“化学元素”包含“碳素”,两者是包含的关系。“一种小树”也是“有”的宾语,即空间存在的事物,“树”也有很多种类,“金银木”只是“小树”中的一个小类。因此,“金银木”是对“小树”的分类,即“小树”包含“金银木”,两者是包含的关系。可见,包含关系能够反映事物或现象“X”与“Y”之间的分类关系,具有客观性。用逻辑学的欧拉图表示如图1。
图1:A:Y∈X
(二)双包含关系
“有一种X叫Y”修辞构式出现于21世纪初[6]133-145,如“有一种温暖叫针织衫”或“有一种幸福叫分享”,形式与原型用法相同,但变项“X”与“Y”之间的逻辑表达意思是“存在一种事物或现象‘X’,‘Y’是对‘X’的解释”。修辞构式“有一种X叫Y”中表示双包含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共30个,占比例的14%。
天津自贸试验区于2015年正式挂牌成立。2018年5月《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中指出,努力将自贸试验区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3)奔彩云之南有一种激情叫“版纳”。
(网易,2011)
(4)有一种感动叫付出。
(《贵州日报》,2007)
(5)有一种爱叫唠叨。(搜狐,2011)
例(3)-(5)中,“X”为“激情”“感动”“爱”,是抽象名词和动词,“Y”为“版纳”“付出”“唠叨”,是专有名词和动词。例(3)从表面并不能看出“X”与“Y”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版纳”承载了傣族人的激情,这里运用了转喻的认知机制,“版纳”和“激情”同在“事物和性质”这个认知框架内,“版纳”的激活会附带激活“傣族人的激情”,固定的地名“版纳”在认知上具有显著度,因此,用“版纳”转喻“傣族人的激情”。由于“激情”有很多种,其中包含“傣族人的激情”,所以,可推导出“激情”包含“版纳”,即“X”包含“Y”。例(4)“付出”是行为方式,“感动”是结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付出”和“感动”同在“方式与结果”这个认知框架内,其实出现“感动”这一结果可以有多种原因,比如“彼此理解”“关爱”“付出”等,但言语主体想突显的是“付出”这一行为方式,这里运用了转喻的认知机制[11]3-15+16。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感动”与“付出”之间是前果后因的关系。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付出”是“感动”这一结果实现的方式集合中一员,所以“感动”包含“付出”,即“X”包含“Y”。例(5)“爱”是“唠叨”的目的,“唠叨”是“爱”的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唠叨”和“爱”同在“方式与目的”这个认知框架内,“唠叨”这一行为方式可以激活多种目的,比如“怨恨”“不满”“爱”等,但言语主体想突显的是“爱”的目的,这里运用了转喻的认知机制。从语义学的角度看,“爱”与“唠叨”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从逻辑学的角度看,“爱”是“唠叨”这一行为方式表现出的情感集合中一员,所以“唠叨”包含“爱”,即“Y”包含“X”。可见,双包含关系是“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过渡用法。用逻辑学的欧拉图表示如图2。
图2 B: X∈Y Y∈X
(三)相交关系
这类构式中,充当“X”“Y”的词性多为形容词。从语义学的角度讲“X”与“Y”之间是相对的关系,即“Y”是另一种“X”。由于“X”与“Y”之间是相对反义词,在逻辑外延方面就有了交叉地带,即两者为相交关系。通过对210条语料进行分析,发现修辞构式“有一种X叫Y”中表示相交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共8个,占比例的4%。如:
(6)有一种伟大叫平凡——由电影《张思德》所想到的。(《华北民兵》2011年第2期)
(7)有一种自卑叫自信。
(《中等职业教育》2002年第8期)
例(6)(7)中,“X”为“伟大”“自卑”,属于形容词,“Y”为“平凡”“自信”,也属于形容词。这里“有”已经语法化为一种标记语,只起到标记焦点的作用,用于标引主语或话题。“叫”作“是”解释,“一种”的后面不局限于名词,可以接形容词。从语义学的角度讲,“平凡”从另一个角度讲是“伟大”;“自信”从另一个角度讲是“自卑”。以上例句充分体现,说话者对“X”的主观判断,认为“Y”是另一种“X”。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讲,“平凡”“自信”分别是对“伟大”“自卑”的感知,这种认知方式同样属于转喻机制,即“感知转喻”[12]。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伟大”与“平凡”之间是对立矛盾的两方面,它们之间是相对反义词,有中间的交叉地带,即“不伟大也不平凡”。因此,“伟大”与“平凡”之间的逻辑关系属于相交关系。“自卑”与“自信”也是矛盾对立的两方面,它们之间也是相对反义词,也有中间交叉地带,即“自负”。因此,“自卑”和“自信”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属于相交关系。
可见,在修辞构式“有一种X叫Y”中,“X”与“Y”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可以是相交的,但数量不多。“X”与“Y”之间的相交关系是在双包含关系基础之上的再次变异,也就是“X”与“Y”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开始逐渐偏离原型用法——包含关系,出现去范畴化[13]的现象,即次边缘用法。“有一种X叫Y”相交关系用逻辑学的欧拉图表示如图3。
图3 C: X与Y相交
(四)相离关系
修辞构式“有一种X叫Y”又出现了新的用法,如“有一种毒叫世界杯”,形式与原型用法相同,但变项“X”与“Y”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却发生了变异,即从包含和交叉关系逐渐演变为相离关系。另外,变项“X”与“Y”不在同一语义范畴内,但是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需要借助隐喻认知机制转换而得。修辞构式“有一种X叫Y”表达的意思仍是“存在一种事物或现象‘X’,‘Y’是对‘X’的解释”。通过对210条语料进行分析,发现修辞构式“有一种X叫Y”中表示相离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共6个,占比例的3%。如:
(8)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凤凰网,2011)
(9)iPad2全球发售:有一种传染病叫苹果。(华商网,2011)
例(8)(9)中,“X”为“毒药”“传染病”,属于名词,“Y”为“成功”“苹果”,属于形容词和名词。这里“有”发生语法化从表“存在”意义虚化为焦点标记语,转为次述谓动词,其后的“X”是语义的次焦点。“叫”转为主述谓动词,其后的“Y”成为语义的主焦点。例(8)“毒药”和“成功”本来是两个不相干的词语,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讲,人们根据“毒药”会成瘾这样的常识,将现代社会很多人对“成功学”的迷恋比喻成像吸了“毒药”一样上瘾。用人们熟知的“毒药”会上瘾认知域去理解对“成功”追逐的认知域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这样通过隐喻认知机制,将本不在同一范畴的两种事物关联了起来。从语义学的角度讲,“毒药”与“成功”之间存在比喻关系,“成功”的追求像对“毒药”的迷恋一样成瘾,即“Y”像“X”一样,也就是“X”是对“Y”的描绘与解释。从逻辑学的角度讲,“X”与“Y”属于相离关系。例(9)“苹果”是“苹果iPad2”的省略形式,这里运用了转喻机制[14],用“苹果”这个品牌名字转喻“苹果iPad2”这个电子产品。人们将大众对“苹果”牌电子产品的迷恋比喻成像得了“传染病”一样不可抗拒。正是利用这种相似性,利用隐喻机制巧妙地将两个范畴内的成员建立起了联系。这里“Y”像“X”一样,通过“Y”生动形象地描写“X”,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传染病”和“苹果”也不在同一个语义范围内,因此,它们的外延逻辑关系也属于相离关系。修辞构式“有一种X叫Y”中,当“X”与“Y”之间为相离关系时,属于偏离原型用法最大的用法,所以可称边缘用法,用逻辑学的欧拉图表示如图4。
图4 D: X与Y相离
二、“有一种X叫Y”构式演变的修辞动因
“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常项“有”“一种”和“叫”保持不变,但变项“X”与“Y”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发生了变化,即从单包含关系过渡到双包含关系,再到相交关系,最后演变为相离关系。构式的意义从客观逐渐过渡到主观,可以说“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已构成连续统。如图5。
图5
在这个连续统中,“有一种X叫Y”原型用法属于语法构式,通过构件成分表面可以推导,客观性较强。次边缘用法中双包含关系与原型用法的单包含关系存在“Y”包含“X”这个中间地带,虽然脱离了语法构式,但又没有完全接近修辞构式,因此为准语法构式;相交关系已经脱离语法构式,越来越接近修辞构式,所以属于准修辞构式;相离关系也就是边缘用法,变项已经不在同一语义范围内,构式的意义完全不能通过构件成分推导,属于修辞构式,主观性[15]极强。
句法结构是抽象层次最高的修辞结构,修辞结构是一定动因下句法结构的变异和组合[16]。那么,促使“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过渡到修辞构式的动因是什么呢?
修辞动因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在有限的语法构式上附加的认知或交互变量。“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是两个主要的修辞动因,其中“借同解释”交互变量是言者认定听者了解Y的相关知识,因而试图通过确认X与Y的等同关系,来促使听者借用Y的知识去理解X。“跨域等同”认知变量是听者必须将另一认知域中关于Y的知识投射在这一认知域中的X上,X才能按照言者的意图得到解释,从而形成了一个跨域等同的比喻构式。本文认为“有一种X叫Y”原型用法构式(语法构式)之所以会演变为边缘用法构式(修辞构式),也同样是因为加入了“借同解释”交互变量和“跨域等同”认知变量。下面试做分析:
(10)有一种野草名叫“马齿苋”。(原型用法构式)
(11)奔千里古城 有一种沧桑叫“西安”。(次边缘用法构式)
(12)有一种春运叫“儿童看病”。(边缘用法构式)
例(10)是“有一种X叫Y”的原型用法构式,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即“Y”是“X”的一种。例(11)是“有一种X叫Y”的次边缘用法构式,“X”与“Y”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已经开始偏离包含关系,需要借用“Y”去解释“X”才能实现言者的交际意图。例(12)是“有一种X叫Y”的边缘用法构式,“X”与“Y”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完全偏离包含关系,需要借用比喻关系“‘Y’像‘X’一样”去描绘“Y”,从而建立言者和听者对信息的关联。从例(10)(11)(12)的变化,可以断定“有一种X叫Y”已经向比喻关系发展,在演变的过程中“借同解释”交互变量和“跨域等同”认知变量两个修辞动因在起关键作用。
例(10)是在叙述事实“马齿苋”是野草名的一种。一提到野草名,人们脑中就会立现“马齿苋”,反之,当提及“马齿苋”时,人们也知道是野草名,这是人的百科知识,不需要利用其中一个去理解另一个。例(11)相比例(10),可以说是加上了“借同解释”这个修辞动因,一提到“西安”,人们脑中都会浮现兵马俑等历史的沧桑场景,所以,言者认定听者了解“西安”兵马俑等实实在在的建筑给人带来的沧桑感。但是,不太好理解抽象的概念“沧桑”的性质和程度,所以需要借助“一种X叫Y”的句法结构来建立“X”与“Y”之间的联系,帮助听者借用对“西安”沧桑感的认知来更好地理解沧桑的概念。X与Y在“沧桑”的性质方面等同,属于同一个语义认知域。之所以用Y的知识去理解X,是因为Y的知识更具有显著度,为受话者的已知信息,通过Y去理解X更容易,因此,例(11)运用的修辞动因主要是“借同解释”。例(12)相比例(11),可以说更有比喻的色彩,这里在“借同解释”互动变量的基础之上添加了“跨域等同”的认知变量。“春运”和“儿童看病”是两个语义认知域范围的对象,本来是不搭边的两个现象,不可能相提并论的。但是这里人们对“春运”的场面是相当了解的,人又多又挤,而对“儿童看病”的场面到底怎样是未知的,所以用“有一种X叫Y”的结构将“儿童看病”与“春运”建立联系,用已知的信息“春运”去描写解释未知信息“儿童看病”就容易理解得多。因此,例(12)既运用了“跨域等同”的修辞动因,又运用了“借同解释”的修辞动因。
不难看出,例(10)是“有一种X叫Y”的原型用法,此种用法构式的意义为中心意义,例(11)和(12)是“有一种X叫Y”的次边缘用法和边缘用法,是由中心意义进一步引申而来的。根据前文,引申过程中添加的交互变量和认知变量分别为“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因此,可以说两者也就是“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修辞动因。
三、“有一种X叫Y”构式演变修辞动因的实现基础
“有一种X叫Y”在原有语法构式的基础之上发展为修辞构式,并不是语言的任意性决定的,相反具有一定的理据性。上文已阐释,诱发“有一种X叫Y”构式演变的修辞动因是“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11]7-17,其实构式演变的修辞动因是非常复杂的,那么,“有一种X叫Y”构式为什么会选择“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等变量而不是其他呢?其深层的客观理据又是什么呢?
首先,常项“有”“一种”“叫”的语法化为“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修辞动因的实现提供了语义基础。其中,“有”的语法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从“存在”义虚化为焦点标记词,使构式语义焦点重心由“X”转向“Y”,最后转向“X叫Y”这个命题。突显“X叫Y”这个命题,为运用“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提供了形式上的准备。另外,“叫”也由表示“称呼”义演变为判断动词“是”,这为“X”与“Y”之间建立等同和比喻关系提供了关联系词。“一种”最初只能修饰名词,这里经过语法化后,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甚至短语,这为“X”与“Y”的抽象化及难以理解提供了条件,必须借助其他词语帮助理解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的修辞动因与常项“有”“一种”和“叫”的语法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关联理论为“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修辞动因[17]的实现提供了联系准则。根据关联理论的观点,人类的交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说话者之所以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听话者领悟其中隐含的信息,主要源于说听双方心中存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即关联性[18]。“毒药”与“成功”两个不在同一认知域的事物之所以能够建立关联性,主要源于在人类的百科知识中,“成功”有如“毒药”让人成瘾的特征,所以,言者选择“毒药”与之建立“跨域等同”的修辞效果,而不是“西药”“中药”等其他事物。另外,“版纳”与“激情”也是两个认知语义范畴[19]的事物,一个是专有名词,一个是抽象名词,言者之所以将二者建立联系,主要是由于“版纳”已经具有“激情”的属性特征。由于理解“激情”比较抽象,所以,借用人们耳熟能详的“版纳”加以解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说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为“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修辞动因奠定了坚实的客观依据。
四、结 语
“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是在“X”与“Y”之间外延逻辑关系成连续统变异的条件下完成的,即从单包含关系演变为双包含关系、相交和相离关系。外延关系的变异导致“有一种X叫Y”构式也呈连续统变异,即从原型用法构式逐渐过渡为次边缘用法构式,进而演变为边缘用法构式。所有这些都是在“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修辞动因的促动下完成的。可见,“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是促使“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演变为修辞构式的重要修辞动因。另外,构式常项“有”“一种”“叫”和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也为其修辞动因的实现奠定了语义基础和客观依据。